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休宁西街历史风貌建筑的活化再利用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婧 刘剑伟 周云婷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以及业态的丰富,人们对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日趋重视,对历史风貌建筑仅进行修缮保护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西街为例,通过对休宁西街的现状及建筑特点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改造历史风貌建筑的意义,挖掘传统建筑的价值,确定休宁西街历史风貌建筑活化再利用的定位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在保留原有建筑传统风貌及城市肌理的同时,又能使其蕴藏的社会价值被重新利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休宁西街;历史风貌建筑;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休宁西街历史风貌建筑的现状分析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的古徽州有一条著名的街道,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三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西街西起夹溪河大桥头,东至郭头,全长560米,由红石板规整铺成的街道宽度大约4米,现有一处市级文保单位“胡开文墨店”,一处县级文保单位“同安堂”,历史建筑26幢。西街里还拥有徽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的西街业态主要以售卖人们生活必需的小商品为主,来往的人很多,在那些青砖黛瓦下,整个街区显得十分热闹。然而曾经的那些热闹场景仅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历史风貌建筑区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肌理和地域性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传统优秀文化,从而对历史风貌建筑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从对历史遗存建筑的修缮到风貌环境的协调,以及业态开发运营升级。
  2 重拾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相融合的意义
  为了让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很多城市一直在以旧貌换新颜,城市的更新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应当保留城市特色,讲好城市故事,发挥各个城市的独特优势。以保护为基础,对历史风貌建筑区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再利用,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景观环境的发展,有利于综合资源的开发,并且有利于更好地反映城市的历史优秀文化和民俗传统。[1]
  很多历史建筑一直处于局促和尴尬的境地,利用率极低,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日常维护、修缮,根据其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加以改造、活化和再利用,有利于解决历史风貌建筑区的遗留问题,使当地居民生活便利,群众得到实惠。
  3 休宁西街存在的问题和活化重点
  有些城市在积极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活化再利用的过程中,很多问题也随之浮现出来,过度的改造破坏了其原本的特色历史肌理,使其现代气息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
  由于出现开发再利用的形式与历史建筑风貌不匹配的情况,所以对历史风貌建筑区的再利用的定位应准确,了解休宁西街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建筑特点,主要对居住、教育、文化、业态等现状进行分析,并分析历史风貌建筑改造的优秀案例,总结建设历史风貌建筑区的活化再利用的新模式。
  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与活化少不了当地公众的参与,需符合休宁县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提升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4 城市发展与历史街区的碰撞
  4.1 从借鉴中创新
  在距离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千年的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杭州,这座城市拥有很多不同年代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历史风貌建筑。值得在休宁西街历史建筑的修缮中学习,制定26幢历史建筑的评估定级、分类修缮的标准。在对修缮建筑、恢复其历史风貌的同时,应美化历史风貌建筑区的环境,将现代技术运用于西街的历史风貌建筑中,强化建筑的功能性和居住的舒适性。
  在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推进过程中,还应当借鉴杭州推行的“鼓励外迁、允许自保”的政策。[2]由于休宁西街属于住宅区,现还有很多居民住在没有修缮完善的建筑中,生活不便利,而且不利于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应采取住户自行选择不同安置方式,给予人合理的选择权,可以选择货币安置和外迁安置。居民也可按规划要求自行保护和修缮,实现共建共赢。并且提升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公众参与度,组建志愿者团队,开展历史风貌建筑和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历史故事征集等活动。[3]
  4.2 准确定位社会价值,明确发展方向
  盘活休宁西街历史风貌建筑的规划定位需准确,开发再利用的形式应与当地文化传统相适应。本文对休宁西街的改造定位为徽派建筑的展示区和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绎地。在对休宁西街的调查中发现,原本人来人往,被称为徽州繁华盛世缩影的休宁西街,很多建筑已改变了其原始功能,多为高密度居住区,少有公共活动区域。这里的居民很多外出打工或者經营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手工作坊和民间技艺店,但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其原本的业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人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越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世界各地人民越来越多的关注。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除了西街上的徽州古建筑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多,如市级文保单位“胡开文墨店”就是徽墨的代表,承载着技艺和情怀;还有传统手工艺竹编,历史悠久,又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凝结着徽州人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多种多样的材质工艺品如雨后春笋,竹编工艺受到冲击,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竹编手工艺传承人也在不断流失。但如今手工艺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竹编手工艺,也有越来越多的竹编手工艺传承人在不断追求新的艺术表达形式。[4]
  5 设计方案
  5.1 营造新与旧之间和谐的氛围
  对休宁西街的实地调研结果发现,居民对西街的态度有两个,一方面认为西街应着力保护修缮,还原历史风貌;另一方面认为应大力改造开发,实现西街的经济价值。其实应根据休宁西街的现状具体分析,从路口处进入西街以现代建筑为主,仅存的店招“海阳菜馆”的历史建筑遭破坏的程度也较为严重,要想修缮成原有风貌,耗时耗材,效果不佳,且入口处周围街区风貌与之不协调。应采取新旧结合,融合新旧元素,部分采用与旧建筑相同的青瓦片与木材,给予其新的形态造型,设立新旧结合的西街招牌。新形态与旧材料的店招,与外部街道融合,实现审美的过渡,同时唤起人们对历史建筑的记忆。并利用极具吸引力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在入口处店内向慕名而来的人们与路过西街的人们展示。   5.2 人性化的开放空间
  街道整体狭窄,在街道中部有几个稀有的开放空间,但没有好好利用,缺乏人性化的设计,缺少提供人们休闲的空间。应在开放性空间内设置令人印象深刻的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装置,或设置竹编手工艺的展示区域与互动装置,让人们主动去探寻徽州文化的奥妙之处,并提供人们驻足休息、感受古风的休闲装置。
  5.3 如实反映建筑原貌
  朝街道深处走去,历史建筑保留较为完整,对文化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采用绝对保护,尊重历史风貌,坚持“修旧如旧”,以如实还原真实面貌为目标,保留其历史价值。[5]建筑内保留原有的业态,如徽州米粿、徽墨等的售卖,升级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周边售卖,在店内增加能与游客互动的区域,使游客有更多留恋的参与感。
  5.4 建筑立面的利用改造
  休宁西街的街面较为狭窄,主要功能就是供人们通行,街面不能增加绿化与复杂的照明装置,但由于西街内部缺少绿化与照明,可在街区的入口处到中部的建筑上做立面照明装置以及立面绿化。[6]
  6 结语
  历史建筑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前进,对历史风貌建筑的活化再利用也是一个动态前进的过程。在保护原有历史风貌建筑、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改造设计,能够使休宁西街更具魅力。丰富传统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提升西街的文化氛围。针对休宁西街历史风貌建筑的活化再利用设计研究,通过对实地现状的调研,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善,使休宁西街展现出自身的魅力与活力。通过对历史风貌建筑改造设计研究,总结出可以借鉴的设计理念,为未来历史风貌建筑改造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通过实践总结出历史街区空间的设计模式,可以更好地建设城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 郭吉超.昆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再生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1.
  [2] 褚玲敏.杭州中心城區居住类历史建筑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16:2.
  [3] 陈芷筠.居住类历史建筑的文化创意化再利用路径探讨[J].山西建筑,2018,44(34):39-41.
  [4] 邵玉光,何进,郭慧,刘玲,乔西康.传统刺绣工艺在徽州竹编产品中的创新设计应用[J].科教文汇,2016(9):1.
  [5] 吴科帆.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人文环境的延续与变迁探析[D].湖南大学,2005:2-3.
  [6] 曹涛,张蕾.商业街区的光环境营造及夜景照明设计[J].现代建筑电气,2013(S1):253-2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5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