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眩晕》之创作手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的钢琴练习曲第九首《眩晕》是一首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作曲家采用了半音阶下行的音高材料、微卡农式的对位织体和精心的节奏设计,巧妙地用钢琴独特的音响语言描绘了眩晕症的精神状态。此外,作品结构也隐含了眩晕症的“来临、强烈、缓解、触发、再次强烈、消散”的基本状态。从利盖蒂的创作风格与手法、作曲技术理论角度,解析其钢琴作品,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眩晕;创作手法
   眩晕症是因患者空间定向障碍或平衡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位置性错觉,多种疾病会导致此症状的发生,很大一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此症。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1990年前后创作的钢琴练习曲第九首,是以“眩晕”命名,并收录于三册练习曲的第二册中。作曲家在这首钢琴练习曲中以音乐音响的手法对眩晕症产生、发展到消散的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当时作曲家有没有经历眩晕症的困扰,笔者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眩晕症状与人耳的听觉神经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容易因耳鸣耳聋等听觉问题而诱发,人耳对某些特殊音响的感知能唤起听者对这种似曾相识眩晕状态的回忆。这种神奇的效果作曲家是通过何种创作手法达到的呢?通过对此曲进行详细的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特点是这首作品如此传神的关键因素。
   一、眩晕素材Ⅰ:半音阶下行音高材料
   半音阶作为一种特殊的音高材料在传统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般用在主题材料之间衔接过渡或者在华彩段中渲染气氛。由于半音阶的表现形式单一,與全音阶一样具有不太明显的标识性,作曲家们很少把它运用到全曲作为主要音乐素材,除非是那些专门为需要而作的半音阶练习曲。钢琴作品《眩晕》则有所不同,半音阶的运用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成为贯穿全曲的主要音型材料,而且这种半音阶的组织与运用方式前所未见,为利盖蒂所独创。
   此曲对半音阶的组织方式有两个关键点:其一,主要采用下行半音阶,在需要推起旋律高点时才偶尔使用短暂上行。其二,半音阶之间不断连续模仿,形成众多声部。具体的操作手法为:使用长度不等的半音阶作为主题材料,开始阶段为16音一组,过渡到发展阶段后会根据需要使用更多或者更少的音。每组半音阶都为一个独立的声部,前一声部还没有结束之前,下一声部就开始进入,再下一声部又紧跟着进来,有时会同时陈述三到四个声部,在钢琴乐谱上表现为重叠的双音与和弦,这种半音阶重叠下行的方式能产生出很奇妙的音响,用来表现眩晕的效果十分传神。
   传统的半音阶练习曲一般是为了训练钢琴演奏者练习半音阶时触键的平稳与流畅,利盖蒂的这首作品则有所不同,它并不是为了训练钢琴半音阶技术,因为多声部的连续模仿式进行已经掩盖了半音阶的触键技巧,变为了左右手各自独立的双音连奏,因此我们从谱面上看到的都是双音或者和弦进行。此曲音乐性之强也使人感觉不到通常的单声部半音阶效果,这种让技巧隐藏于音乐之中的创作手法类似于肖邦钢琴练习曲,艺术性高于技术性是此类练习曲共同的特征。
   二、眩晕素材Ⅱ:“微卡农”式的对位织体
   这首练习曲在作曲技法上采用了“微卡农”式的对位技术。“微卡农”是利盖蒂标志性作曲技术“微复调”的一个分支,我们可以在传统复调技术“密接合应”中找到微卡农的影子。在这种技法中,各声部以极短的时间间隔进行连续模仿,虽然有着卡农的外形,最终效果却几乎听不到卡农模仿的痕迹,与微复调技术在整体上听不出复调效果如出一辙。
   “卡农”是指复调音乐中的一种连续模仿形式,模仿声部不仅模仿开始声部单独呈示的那一部分,而且继续模仿对句及其以后的部分。“微卡农”较之传统卡农有所不同的主要特点是:模仿的声部较多,横向间隔时值短,纵向间隔音程密,各声部的进入表面上看具有随机性,实际上是作曲家根据需要精心安排的结果。利盖蒂为了清晰展示他的创作思路,在练习曲开始几小节记谱时用分声部的方式把不同层次的半音阶符尾连成一体,并用连线把各自声部的乐句连起来,由此还能看出一些传统卡农的特征,如谱例1所示:
   这几小节音高材料非常简洁,结合方式十分明了,可以直观看清每个声部模仿进入时的状态,主题材料为B到bA的下行半音阶,当半音阶进行到第9个音bE时,第一次同度模仿声部进入,对位音程位为8,在第一次模仿声部进入第8个音E时,第二次同度模仿声部进入,由于相对第一次进入来说提早了一个音,对位音程位变为7,然后再接下一次,如此连续模仿。每次进入时的纵向音程位可以相同,也可能有所变化,开始时依次为8、7、7,再往后分别为5、7、5、5、7、8、4等,避免了2和6这样的小二度与增四减五度不协和音程,在乐曲的中后段,声部间的纵向音程位变化更频繁,音程位6偶有出现,但2一直被避免。
   乐曲从第二行后半部分开始,重叠声部直接使用双音或和弦的方式记谱,各声部的层次就没有那么清晰了,分析时需要仔细观察音高的走向才能把半音阶各声部连接起来。在呈示阶段声部较为疏散,进入时隔开了8个、7个或者5个音,一般同时出现2到3个声部。在发展阶段变得密集,进入时只隔开4个、3个或者2个音,会同时出现4到5个声部,声部越密集,微卡农的特征就越明显,表现出的眩晕效果越强烈,如此曲第40-42小节:
  
   此例短短的几小节中一共出现了十几次下行半音阶模仿,其中半音阶有长有短,长的有20多个音,延续到下一行谱,短的则只有七八个音,在高声部就呈示完毕,模仿声部每隔三四个音就会跟进,显得十分密集,构成的纵向音程位也比较小,我们已经很难看出卡农模仿的痕迹。
   由于运用了微卡农技术,简单的主题材料在组织方式上变得复杂起来,如此多的下行半音阶声部,出现的时机有早有晚,形成的织体有疏有密,对位时的音程关系随着半音阶模仿声部进入的时间不同而频繁变化,模仿声部接得疏散时纵向结合的音程位较大,跟得紧凑时音程位较小,同时呈示的声部越多,音程越密集,在乐曲的中后部分,同时四到五个声部的卡农式密集模仿为常态形式,体现出微卡农的典型特点。    三、眩晕素材Ⅲ:精心设计的节拍律动
   表面上看此曲的节奏略显单一,贯穿全曲的半音阶音型始终以八分音符呈示。但如果分声部来看,由于各声部进入的时机并不确定,每次进入都能给人以拍点的感觉,这样形成的节拍律动就会变得繁复。由于小节线的功能已经弱化,节拍重音变成了有规律或无规律出现的音头重音,这种重音节奏在乐曲的开始部分表现得十分明显,模仿声部首先在下行半音阶主题第9、8、6音上进入,随着主题的发展慢慢缩紧,从5、4、3音进入,形成的节拍律动由疏到密,表现出的眩晕状态由弱到强。
   中后段的点状旋律主题出现后,利盖蒂喜欢运用的“复节奏”状态开始呈现,“复节奏”是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的一项重要特征,利盖蒂在创作第一册六首钢琴练习曲时曾想着称之为复节奏练习曲,后来因为创作时乐思泉涌,表现内容变得多样化而作罢。纵观此曲的中后段,在重音基础上形成的节拍律动由各声部独立运行、各行其是,形成交错状的节奏对位,由于没有统一的节拍拍点,在钢琴上控制多声部复节奏极其困难,对钢琴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挑战。
   四、音乐结构隐含眩晕症阶段
   利盖蒂的大多数音乐作品很难按传统曲式来划分段落,钢琴练习曲《眩晕》的结构也是如此,此曲前后连续性较强,各部分过渡十分自然,没有明显的段落标识,即使这样,我们仍可以按眩晕症状的发作阶段把这首练习曲分为来临、强烈、缓解、触发、再次强烈、消散等几个很形象的部分。
   “来临”为乐曲的呈示阶段,主题下行半音阶从高音B(或bC)到低音bA以16个半音的数量固执地不断出现,音程位为15,到第12小节后半部分开始变化,还是從高音B或bC进入,却分别结束在第14、15、16小节的低音G上,半音数量从低声部开始往下扩充为17,音程位16,到第15小节进入的bC结束在18小节的F上,半音数量19,音程位18,随后的低音分别为E、bE,在第23到24小节直接半音下行到C。从第15小节开始,半音阶的高音也逐渐往上扩充,分别经过C、bD、D、bE、E、F、bG、G、bA、A、bB直到bC,与低音部的扩充一样,为半音序进的方式,高低音开始扩充后,半音阶的半音数不再固定,音阶长度根据需要有长有短,第25小节低音旋律声部开始出现,到第29小节两手分别扩充到最高音和最低音后,到达第一部分的高点。注意第28小节与第29小节上下声部先后进入高点的方式,谱例如下:
  
   进入高点时出现了少见的上行半音进行,与一直持续的半音下行声部形成反向的向位扩张,例如29小节低声部从bB音开始的向位进行:
  
   这时左手的低音旋律暂时告一段落,又开始衔接右手连绵不绝的下行半音阶主题,进入新的段落“强烈”阶段。这部分除了多声部半音阶下行音型持续不断外,织体更为复杂,声部随着半音阶出现频率的加快而增多,还有很多隐伏在其中的点状或线状旋律需要突出,如谱例:
  
   从谱例上可以看出,除了代表眩晕主题的半音阶音型作为背景外,在高低声部都有点状旋律线条进入,低音的旋律线条仍旧为半音下行,只是时值较长,并按八分音符递减,从B到F的时值分别为5、4、4、3、3、3、2个八分音符。而间隔时间也不固定,通常为2、3、4个八分音符。
   从64小节开始,点状旋律消失,乐曲进入“缓解”的过渡阶段,在这一段落,半音阶音型进入高音区,而且越来越高,力度随之越来越弱,仿佛眩晕状态有所缓解,症状即将消失。在83小节到达全曲最高音区后,“触发”阶段开始,低音声部作为眩晕“触发因素”与高音声部半音阶音型同步,这是全曲中唯一的同步进行段落,谱例如下:
  
   保持统一律动的两声部下行半音阶音区相隔6个八度,为了避免浑浊,低音声部的力度为“pppppp”极弱,才能与高音声部的力度“ppp”保持平衡。每组下行半音阶为8个音,到后几个小节变为7个音,音头重叠进入时会形成重音音程,这些音程冠音不变,根音以半音下行或上行递进,为此段眩晕“触发因素”的脉搏节奏点。由于此“触发因素”,刚刚快要消散的眩晕感再度重来,而且越来越激烈,全曲进入“再次强烈”部分。
  
   如谱例所示,“再次强烈”部分的旋律更加明晰,而且有八度加厚,力度稍强于带点状旋律织体的第二部分,低音区的大和弦较之第二部分的开放位置和弦来说和弦音更为密集,音响更为浑浊,可见这次眩晕症状的卷土重来更为猛烈,好在持续时间不长,乐曲很快进入结尾,眩晕随之消散。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曲家在这首钢琴练习曲中以音乐音响的手法对眩晕症产生、发展到消散的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绘。首先,恰当的音乐素材是此曲的“物质基础”,而独特的创作手法则是此曲的“上层建筑”,两者相结合才能表现出传神的眩晕效果。作曲家独创“半音阶重叠下行”的音响效果,用来表现眩晕的效果十分传神,采用微卡农的对位织体,声部越密集,微卡农的特征就越明显,表现出的眩晕效果越强烈而精心安排多声部复节奏等节奏型,一方面加强了作品眩晕的表现力,一方面也对钢琴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挑战。此外,此曲的创作手法在时间的流动中一气呵成,由此形成的音乐结构不同于传统的段落“建筑”型曲式,虽然曲作者本人崇尚科技,不赞成在音乐中渗入太多的人文因素,其创作中的结构思维方式却仍有着东方哲学的意味,并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静态音乐”风格特征,这种风格在利盖蒂的大部分钢琴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茜.论里盖蒂的微复调思维规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4).
  [2] 王茜,刘永平.里盖蒂的微复调卡农作品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6).
  [3] 张巍.论里盖蒂音乐创作中的音高组合特征——以《钢琴练习曲》为例的音高技术研究[J].音乐探索,2006(9).
  [4] 孙薇.论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二册)的多重复合性[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
  [5] 樊倩.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二册节奏分析[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2.
  [6] 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5.
  [7] 张有川.里盖蒂音乐创作中和声语言的技法特征与发展轨迹[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6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