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智慧校园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三层循环”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扩充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研究重点,“三层循环”教学模式连通课堂内外,前置知识学习,重视主题创作,讲求评价指导,让学科教学在循环迭代中向上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核心素养
  一、教学模式构建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在教育信息化2.0的挑战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提升学生主体认知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国内外众多专家和教师提出一些很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自主探究法、任务驱动法、协作研讨法和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等。但是关于如何实施课堂教学,具体采用何种课堂教学流程,却较少进行深入探讨。多种教学模式都是流于表面,不能凸显其针对性和适用性。采用适当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学好每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它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具有独特的教学模式,其直接影响着该学科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成为新时代课堂改革的重点。它是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课前学习和课堂训练中,让学生自主阅读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表达自己所学知识,进一步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表达产生新作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并在学习社群中以多方积极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交流,分享思想、反思过程、构建健康的对话文化组织。目前此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范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在此教学范式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对实现课堂分层教学有益。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但是在智能化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将进一步弱化,教学资源和智能化设备更多是充当学习路径和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因此综合国内外诸多有关信息技术课堂模式的研究,笔者认为教学模式具有以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引导——启发学习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旧知识尝试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故意在其中设置疑问,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不同学生间产生问题争论,从而通过实践检验真伪,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个环节有利于形成知识间的网络结构,使习得的知识更加牢固,强化记忆和思维能力。
  (二)示范——获取要领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模仿习得的。通过教材及教学资源、典型案例等,学生参照示范掌握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师演示、网络教学资源自学等途径,学生尝试模仿示范操作,从而习得知识。最后通过强化练习及归纳总结,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情景——回归实际
  学习者只能在已有的认知环境中理解新知识,因此要求教师从学生生活、学习、科学实验和社会实际出发,将教学理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的操作更有目的性,更具有可实现性,根据社会实际的对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作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体观,在再现生活情境的作品中反馈生活、影响生活。
  (四)协作——开放环境
  智能化教学环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学科交叉渗透的能力以及正确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在学科与互联网环境的交互中锻炼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学会合理运用教学工具再现表达解决生活问题,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中。
  (五)目标——竞争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十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竞争意识,很乐意参与竞赛性的活动。有趣的游戏和比赛等评价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提升学生协作的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中学会竞争,在活动中求知,在争胜中收获,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三层循环”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结合国内外的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阐述,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研究及行动实践研究,结合课题组讨论内容,收集学生产出数据,凝练出智慧课堂环境下“三层循环”教学模式,并经课例实践验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基层循环(课前基础知识自学阶段)
  1.微课制作搭建基础
  首先,“三层循环”模式要求学生能在课前,或者课堂中自主学习课堂重点知识,教师需要在课前提供相应知识的相关素材。这就要求教师提前把相关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課并能讲透重点。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制作微课的水平不一,录制方法及视频质量也有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部分知识点会有掌握不透的情况,再者学生不习惯利用电子屏幕无师自学,注意力容易分散或转移。但在实践中发现,利用配套的延伸阅读和操作练习,及时了解学生自学的掌握情况,结合积分制度,让学生多看微课,多做练习,多向同伴提问,让学生逐步习惯无师课堂。
  2.学生深入自学造前提
  课外的学习活动不仅是简单看看书本、看看视频,完成检测练习。“三层循环”模式中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前通过利用移动终端上的自学视频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布置课堂循环项目,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学习群组的互动讨论、探讨课前教师预设的问题、配合微课视频的学习、反复操练掌握课堂重点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息技术课现实情况的限制,笔者会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一遍本课教学重点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让学生提出一到两个关于视频内容知识的问题,并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记录到网络平台小组讨论记录中,使得课前深入自学得到最大化运用。   3.评价体系连同课内外
  完成课前自测,获取知识,结合讨论和检测得出的结果,生成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让教师提前知晓学生课前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有选择、有目的地开展课堂研学任务。教师通过批改学生课前检测练习、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辩论、展示讨论成果,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得到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连通课堂内外,实现课堂讨论的最优效果。课前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前已经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因此学生会产生“自主学习一练习检验一查漏补缺”的课前自学小循环,掌握和巩固重点知识。
  (二)中层循环(课堂协作研讨阶段)
  1.温故知新衔接课前任务
  在本模式下,课堂示范环节被前置到课前,一来给课堂腾出协作思考的时间,二来延伸课堂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通过开展课堂小测、互动问答、知识竞猜、课前问题解答等方式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衔接课前任务,为课堂小组研讨打下基础,也照顾分层学生,学生发现进度落后可以随时回看课前任务及微课示范,温故知新。教师根据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选择重点讲解课前任务或者全班整体跃升到主题创作环节。
  2.开展主题创作内化知识
  通过小组协作互相指导基础薄弱学生,小组内异步分层协作巩固重点知识。但课堂教学需要适配全班学生学习进度,因此在本模式中设计主题创作环节,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操作和运用,让学生在反复操练新知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新知识解决旧知识无法解决的难题。教师布置课堂主题创作任务,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尝试解决包含新知识的生活问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重现生活、解决生活需求,体现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优化效果,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责任。例如在图像的复制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分门别类地整理书本,根据自己的喜好美化书架,由此展开课堂比赛,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
  3.小组协作破解任务
  在本模式中,强调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课堂也需要学生大量的自主实践操作,但是在破解课堂主题创作任务时,教师需要强调小组协作的重要性。小组内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包括领导者、问题挖掘者、可行性分析者、脚本设计者、视觉优化者、结果重现者等角色。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任务,从项目规划、项目分步、预期难题、解决方案、步骤实施、界面优化、结果呈现等环节全方面剖析创作任务,以达到熟练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创作任务难题的目的。针对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对小组角色的分工也有不同要求,小组角色可增减,项目过程可调整,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也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
  4.作品呈现评价表现
  在课堂创作环节,教师需要及时对小组作品及小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做好笔录,归纳整理小组动态折线图,量化可视化组内学生课堂表现,避免学生产生偏离现象。并通过不同的评价手段,让学生在智慧校园环境中进行“产生疑问一回顾知识一小组协商一实践检验一解决疑问”的课堂小循环,在往复循环中逐层往上,不断思辨,不断优化作品。
  (三)升级循环(课后作品优化阶段)
  1.作品集中展示评价
  在课堂上,往往每个学生个体会产生大量的未完善的课堂作品,通过智慧校园记录和存档,学生能在课后讨论区集中展示个人作品和小组创作作品,在全班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中集思广益,手机作品优化意见,进一步优化个人作品,避免优质有效的个人学习数据的丢失。
  2.讨论区互评完善项目
  在完善的过程中,形成学生个人学习档案记录,经过学期学年的积累,经过每次课堂的小组表现评价,智慧校园能综合学生表现给出评价,学生也能通过互相评价学生作品,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体对知识运用的重复性和循环性,让学生在课后增加更多的练习时间,进一步巩固、优化学习知识。
  3.结合项目进度完善作品
  对于小组协作创作作品,部分小组由于分组情况不一,可能课堂上无法完成任务,智慧校园环境下,组内的讨论组可以延伸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在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交互中完善课堂作品,结合整个学期的项目进度逐步完善课堂创作作品,刺激学生成就动机,结合项目进度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在完成当堂项目环节时,即是证明学生已经完成“三层循环”,可以进入新的一层循环,多层循环往复叠加才真正实现教学知识掌握,当完成所有项目进度时,才是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时候。
  在项目式学习日益重视的今天,课堂内外的整体性已经逐渐成为教学主流,运用智慧校园环境能有效連通课堂内外环境,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时间,实现学习活动的前后延伸和衔接。在“三层循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品质、协作学习能力和对话交流能力,也是全面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探索,适应新时代新技术融合教学的发展需求。当然在智慧校园环境下,本模式具有流动性和可代人性,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在特定环节融合学科教学方法,能优化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流程,并达到本模式的教育目的,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培养更自主、更全面、更具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邱钰.“学案引领、微课支撑”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06).
  [2]何光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南北桥,2017(06).
  [3]马春燕.翻转课堂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辞赋,2018(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7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