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汉语二语者多义动词“打”义项使用分布及偏误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多义词是汉语二语者学习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通过统计分析汉语二语者多义动词“打”的各义项的使用频率,并与汉语母语者“打”义项使用频率进行对比。发现汉语二语者在使用多义动词“打”时产生的偏误集中在与他词的混淆上,具体分为该用其他词而误用“打”和该用“打”而误用其他词两类,偏误原因有母语搭配关系負迁移、错误类推、辨别不清“打”与同义词的异同等。
  关键词:“打”;多义动词;义项;偏误
  在词汇系统中,一词多义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的多义词义项繁多,在语义、搭配等方面各有不同,对二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与重点。就此而言,多义词的习得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以多义动词“打”为研究对象,探究汉语二语者多义词的习得。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打”为常用多义词,在《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1](以下简称《等级划分》)中,多义动词“打”是使用频率很高的甲级词;二是因为“打”义项丰富,动词“打”在《现代汉语词典》[2](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中有24个义项,值得深入分析和探讨。
  当前关于多义动词“打”的相关研究,多是从认知语言学出发,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或者家族相似论进行描写[3][4][5],或是从词汇本身来分析其语义发展或历时演变,以及多义词形成的原因[6][7],这些都是基于语言本体角度的研究。对汉语二语者多义动词“打”的习得研究也较多[8][9][10],主要考察了“打”的偏误,但多未基于义项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现汉》中的义项出发,基于中介语语料库,考察汉语二语者多义动词“打”的使用情况,并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并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一、多义动词“打”义项的使用频率
  本文多义动词“打”的语例均来自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笔者按字检索语料库中含有“打”的语例,共收集到2520条。由于本文的研究主旨是汉语二语者对动词“打”的使用情况,因此需要对语例进行筛选,筛选情况具体如下:
  第一,本文主要分析作为动词使用的“打”,作为介词、量词使用时的“打”不在研究范围之内。因此,删除该类语例。如:
  (1)一个个兵马俑逼真生动、工艺精湛,我真【打】心眼里佩服。(介词)
  (2)每【打】12美元怎么样?(量词)
  以上两个语例中,“打”分别作为介词、量词使用,这样的语例予以删除。
  第二,删除以“打”为语素的复合词的语例。“打”除了单独使用外,还可以与其他语素组合,构成复合词,含有该类复合词的语例予以删除。复合词的判断以《现汉》词性标注为准。如:
  (3)除了认真学习的时候以外,也帮助妈妈,做菜,买东西,【打扫】卫生,在家忙家务,有时候,听录音,看电视。
  (4)我【打算】毕业后,回国当汉语老师。
  (5)每天早晨,她一大早就起床,准备好我和姐姐所需要的东西,然后就叫我们起床,帮我们洗脸、【打扮】,坐{CC上}公共汽车送我们到学校去。
  以上例句中,“打扫”“打算”“打扮”均是含有“打”的复合词,故予以删除。
  第三,删除表达含义不明确的语例。如:
  (6)可以一起做菜,也可以一起打。
  该语例语义不明确,故予以删除。
  经过以上筛选,最终得到1289条多义动词“打”的语例。
  (一)汉语二语者“打”义项的使用频率
  所谓“多义词义项频率”,是指多义词每个义项出现的词次在该多义词出现总词次中所占的比重[11]。这里主要统计汉语二语者“打”的义项频率分布,并与汉语母语者进行对比。
  在《现汉》中,多义动词“打”共有24个义项:
  【打】?手或器具撞击物体;?器皿、蛋类等因撞击而破碎;?殴打,攻打;?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建造,建筑;?制造(器物、食品);?搅拌;?捆;?编织;?涂抹,画,印;?揭,凿开;?举,提;?放射,发出;?付给或领取(证件);?除去;?舀取;?买;?捉(禽类等);?用割、砍的动作来收集;?定出,计算;做,从事;做某种游戏;表示身体的某些动作;采取某种方式。
  我们对中介语语料中出现的多义词“打”进行了义项标注,具体标注结果如图1所示:
  我们从图1中发现了以下现象:
  1.就义项呈现率来看,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多义动词“打”的24个义项呈现了17个义项,义项呈现率为71%。
  2.就常用义项来看,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打”的最常用义项为义项?(殴打,攻打),其义项使用频率达到27%,接近总词次的三分之一,为多义动词“打”的最常用义项,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义项?(放射,发出),其义项频率为26.14%,与义项?非常接近。
  3.在多义动词“打”的24个义项中,义项?、义项?等使用频率较高,两者相加超过一半以上;而义项?、?、?使用频率为零。可见,各个义项使用频率不均衡,相差较大。
  (二)汉语母语者“打”义项的使用频率
  我们采用张博、邢红兵主持的“现代汉语多义词义项频率统计”项目的有关数据[12],将中介语多义词义项频率与现代汉语多义词义项频率进行对比,以期加深对汉语二语者多义词使用情况的认识。汉语母语者“打”义项使用频率统计结果,具体如图2所示:
  我们从图2中发现了以下现象:
  1.在汉语母语者语料库中,义项?为多义动词“打”的常用义项,占据主导地位。义项?出现的词次为757次,占总词次的44.82%;其次为义项?,占总词次的19.89%。
  2.在汉语母语者语料库中,多义动词“打”的义项使用占比分布极不均衡。其总词次为1689次,其中,占比最高的为义项?,其次为义项?,两者相加达到64.71%;其他如义项?、义项?等,则出现次数较少,占比也很低。   (三)“打”义项使用频率比较
  1.两者相同之处
  第一,常用义项相同。在中介语语料库与汉语母语者语料库中,义项?的使用频率都是最高的,分别为27%、44.82%;使用频率居第二位的都是义项?,分别为26.14%、19.89%。由此可知,义项?“殴打,攻打”与义项?“放射,发出”等均为常用义项。
  第二,义项使用分布都不均衡。在汉语母语者和汉语二语者语料库中,多义动词“打”的义项使用频率均是相差较大。如汉语母语者语料库中,义项?呈现率为44.82%,而义项?仅为0.06%;中介语语料库中,义项?呈现率为26.14%,而义项?仅为0.08%。
  2.两者不同之处
  汉语二语者与汉语母语者在使用“打”时,呈现出的不同主要是:每个义项使用频率的分布在两个语料库中不太一致。如义项?在两个语料库中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但是其使用频率却有所出入:在中介语语料库中,义项?占比为27%;而在汉语母语者语料库中,其占比则高达44.82%。又如义项?在两个语料库中都是使用频率次高的,在母语者语料库中,它的使用频率为19.89%;而在中介语语料库中,其使用频率则为26.14%。使用频率较低的如义项?,在汉语母语者语料中,仅为2.01%;而在中介语语料库中,其义项频率则趋近于10%。
  由此可见,汉语二语者在使用“打”时多集中于某些义项;而汉语母语者在使用“打”时则较为分散。这种不同可能与汉语二语者的习得“打”的义项数量有关。由于有些义项学习者没有学习到,所以在中介语语料库语例中没有出现。此外,汉语二语者与汉语母语者的具体义项使用频率也存在不同,这种不同可能与二语者“打”义项的习得顺序及话题有关。
  二、汉语二语者多义动词“打”的偏误类型
  下面,我们在中介语语料库的基础上,探讨汉語二语者在使用多义动词“打”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情况,并对其偏误类型进行归纳。通过对中介语语料库的偏误语例进行总结,我们发现,汉语二语者在使用多义动词“打”时,产生的偏误集中在与其他词语的混淆上,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该用其他词而误用“打”;另一类是该用“打”而误用其他词。
  (一)该用其他词而误用“打”
  这类偏误主要是指本应该用其他词语,却误用了“打”中的动词义项。例如:
  (6)我经常和爷爷一起【打】围棋。(应用“下”)
  (7)张丽在课余时间会和同学一起【打】毽子。(应用“踢”)
  (8)她喜欢一边【打】钢琴,一边唱歌跳舞。(应用“弹”)
  (9)他的中国朋友会【打】二胡。(应用“拉”)
  (10)有一个和尚【打】主意,就是每个人都去想自己挑水喝的办法。(应用“出”)
  (11)她在一家外贸公司【打】过销售工作。(应用“做”)
  例(6)中,汉语表示棋类游戏时,不能在宾语前用“打”,而应该用“下”,如:“下象棋”等。例(7)中,“毽子”这类游戏和“足球”都是用脚“踢”,两者用法上类似。例(8)、例(9)中,当宾语为乐器时,用在它前面的动词各有不同,如:“弹钢琴、弹吉他”,“拉小提琴、拉二胡”,“吹笛子、吹葫芦丝”等。例(10)中,“打主意”是指“想办法”“想法谋取”,带有贬义的意味;而这一用例是指有一个和尚给大家提了个建议。因此,这里不能用“打主意”,只能用“出主意”。例(11)中,“打”的义项中虽然也有“做,从事”的意思,但当宾语是具体工作时,不能用“打”,而应该用“做”,如可以说“做翻译工作”但不能说“打翻译工作”。
  (二)该用“打”而误用其他词
  这类偏误主要是指本应该用“打”中的动词义项,却误用了其他词语。例如:
  (12)渔民们出海【钓】鱼通常要在海上生活很久。(应用“打”)
  (13)妈妈在家经常给我们【编】毛衣。(应用“打”)
  (14)雨渐渐大起来了,路人都【举】着伞,我却愿意享受这难得的与自然的接触。(应用“打”)
  在例(12)中,“钓鱼”是一种户外活动,持续时间较短;而该语例表达的是需要出海很久,持续时间很长。“钓鱼”应改为“打鱼”,因为“打鱼”并非一种休闲活动,而是渔民们赖以为生的手段。在例(13)中,“编毛衣”应改为“打毛衣”或“织毛衣”,因为“打”“织”都需要借助工具,而“编”主要是凭借手部动作,如:“编辫子”。在例(14)中,“举伞”仅指把伞举起来这一动作,而“打伞”是指把伞打开并举着。动词“打”义项?便是“举,提”,因此,应该用“打伞”。
  总的来看,多义动词“打”的偏误类型主要是与其他词语的混用,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应该用其他词却误用“打”;另一种是本应该用“打”,却误用其他词。从义项的角度来看,出现错误较多的是义项   ,即“做某种游戏”。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搭配错误表现尤为突出。
  三、汉语二语者多义动词“打”的偏误原因
  从语料库的考察来看,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受母语搭配关系负迁移影响;二是错误类推;三是辨别不清“打”与同义词语的异同。
  (一)母语搭配关系负迁移
  刘珣(2013)认为,“母语负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而产生的偏误”[13]。母语负迁移是二语学习在习得过程中常见的偏误原因,对学习者习得目的语知识的影响较大。我们发现,汉语二语者使用“打”出现的偏误很多也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引起的。例如:
  (16)在孩子看见父母前,他先要从大自然学到怎样【打】开眼睛。(应用“睁”)
  在例(16)中,学习者是加拿大人,他把“睁开眼睛”误用为“打开眼睛”,这是因为在英语中“open”对应汉语的“打开”,在英语中可以用“open the eyes”。这样一来,学习者便将英语中的搭配迁移到汉语中,从而造成混淆误用。   汉语二语者将原有的、已知的语言现象,迁移至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中,在母语与目的语能够直接对应的情况下,这种记忆方式是有利的,减少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而汉语语言现象丰富,与学习者母语中的词语搭配关系并非一一对应,母语迁移有可能就会产生负面作用,这是需要学习者必须注意的。
  (二)错误类推
  在汉语二语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倾向于通过类推的方式,把所学到的还十分有限、并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到其他的语言现象上。不过,有时也会出现错误类推的情况。例如:
  (17)张丽在课余时间会和同学一起【打】毽子。(应用“踢”)
  在汉语中,表示做运动时,很多项目都可以与“打”搭配,如:“打篮球”“打羽毛球”等,“毽子”也是一项運动,因此,学生会类推出“打毽子”这样的组合,从而产生偏误。再如:前文语例中出现的搭配“打围棋”“打钢琴”等,也都是对义项“做某种游戏”的错误类推。
  (三)辨别不清“打”与同义词的异同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同义、近义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有的在某些义项上意义十分相近,但是在搭配或使用方面又会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汉语二语者在学习时,如果对此辨别不清,就很容易产生偏误。例如:
  (18)她在一家贸易公司【打】过推销工作。(应用“做”)
  例(18)中所出现的搭配“打推销工作”,是混用了“打”与“做”。“打”其中的一个义项是“做,从事”,可见,“打”与“做”在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不过,二者的搭配关系却有所不同。在有些学习者会认为“打”与“做”意义相同,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时,就会产生混用,从而出现偏误。
  四、汉语二语者多义词学习建议
  通过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考察,笔者发现,汉语二语者在习得动词“打”时义项呈现率为71%,常用义项为义项?与义项?。与汉语母语者相比,汉语二语者在使用多义动词“打”时多集中于某几个义项,“打”的义项使用频率分布也有所不同。多义动词“打”的偏误主要表现在“打”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时出现错误,主要原因有母语搭配关系负迁移、错误类推等。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对汉语二语者多义词的学习提出以下建议:
  1.从习得顺序上讲,教材应当将常用义项安排在先,非常用义项出现在后,尽早让学习者掌握常用义项。同时,鉴于汉语二语者与汉语母语者义项使用频率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也要考虑到汉语二语者常用话题及经常使用到的多义词义项。
  2.应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语料,具体考察汉语二语者在哪些义项上容易出现错误,出现什么类型的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多义动词“打”,汉语二语者主要在使用“做某种游戏”这一义项上出现错误,而且错误类型主要是与其他词语混用,主要表现在搭配关系上出现错误。那么在教授“打”时,要强调和侧重训练“打”的词语搭配。
  3.注重汉外语言的比较研究。学习者有的错误是因为受母语影响而产生的,因此,汉外语言多义词的比较应当侧重于义项、义项搭配关系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笔者希望通过上述建议,能够让汉语二语者在多义词学习方面减少偏误出现,更好地克服多义词这一难点。
  参考文献:
  [1]《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课题组.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Z].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应蕙菁.基于原型范畴的动词“打”的多角度考察[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庄会彬.现代汉语轻动词“打”的来源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3).
  [5]余小庆.从认知角度看动词“打”的多义性[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报,2015,(4).
  [6]李琦.论“打”的语义演变及原因[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1).
  [7]陈娟娟.动词“打”的语义演变及认知解释[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奚俊.动词“打”的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张江丽,孟德宏,刘卫红.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单音多义词习得深度研究——以动词“打”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1,(1).
  [10]向金慧.“打”类动词的偏误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李慧,李华,付娜,何国锦.汉语常用多义词在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义项分布及偏误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 2007,(1).
  [12]张博,邢红兵.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多义词义项收录排列的基本原则及其实现条件[A].郑定欧,李禄兴,蔡永强.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二)[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Sense Distribution and Error Analysis of Polysemous Verb“Da(打)” of Chinese L2 Learners
  Li Hui,Shi Mingya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Abstract:Polysemy is a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problem for Chinese L2 learners. Based on the sense, this paper first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frequency of the senses of the polysemous verb “da(打)” when Chinese L2 learners use, and compares it with the frequency of the use of the senses of “da(打)” in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On this basis,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errors of “da(打)”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da(打)”;polysemous verb;sense;error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2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