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人工智能元年的开启,创新了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推动了产业革命。而5G时代的到来,又将人类社会从“人机互联”推向“万物互联”,重新构建教育体系。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增扩了现有的知识体系,因此,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学习和深入研究如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使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科学研究和技术的服务支撑发挥最大作用,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能力体系
   自从人工智能元年开启以来,人工智能创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随着2019年6月6日5G牌照的发放,人类社会从“人机互联”走向“万物互联”, “物”的应用场景和消费场景重新融合,带来更多新产业和新业态。[1]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向于成熟,其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带给社会和人类的将是更多的效率和财富,经济更加繁荣,但是它也会使传统的就业、道德结构发生变化。而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首先需要进行改革,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及人机交互等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提供教育教学服务。“人工智能+教育”正在掀起一场教育革命,它能突破时间与空间上限制,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因此,具有职业性、地方性与高等性特点的高职院校,应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展开论述。
   一、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服务实践
   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唯一一所通信类高等院校,具备多个国家级的技能培训资质,是国家邮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互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融”,每年为社会输送通信技术、电信管理及快递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产业化,借助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运用,该校在服务社会的方式、内容和成效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与进步。
   根据国家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融合现有的资源配置,深度与行业、产业融合,改变原有的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模式等,从供给侧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特的专业性的技能型人才。
   (一)专业和课程建设与改革
   首先,以传统的通信类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组建和申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安全技术与管理2个新专业,将专业与专业适度融合,提高社会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其次,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教育政策文件要求,出台《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办法》,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启动“互联网+”教育的学分银行建设。共有117门在线课程建设,获立项在线课程院级15门、市级3门、省级5门,其中有3门获浙江省教育厅推荐为国家级,形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梯队。另外,组织教师参与快递运营管理专业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完成绍兴市教育局高校课程联盟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最后,通过学科的教学改革,通过“1+X”的证书(学历证书+若干技能职业等级证书)制度,先对计算机文化课程进行“线上+线下”的创新教学改革,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形成常态化的职业技能比武教学。积极拓展职业技能认证授权渠道,成为浙江省内高校第三家、绍兴地区高校第一家的Pearson VUE国际认证考试中心,该中心可开展华为、中兴、Cisco、Oracle、Microsoft、SAP、惠普、甲骨文、思杰和VMware等在内的国际上大部分计算机类认证考试,为广大师生提供国际认证考试服务。并且与中国高端IT培训的领先品牌——上海腾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双证融合”共建、快递领军企业DHL建有校企融合就业职业a能力认证班,从高水准高规格来贯彻教育部“1+X”证书制度的实践。
   (二)产学研深度合作
   深耕产学研合作,将之前的末端人才培养合作向前端推进,实现校企政三方的联动,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进行订单化的培养,推进“工匠精神”的现代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目前试点合作单位有阿里巴巴、浙江電信和绍兴轨道公司,开设阿里巴巴大数据定向班、绍兴城市轨道交通班和电信万号大学。除此之外,学校还分别与华为公司、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和申通快递公司等企业单位合作共建,成立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安防技术学院和申通快递干部培训学院等;为施行国家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发文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加入浙江省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切实做到职业岗位能力与专业教学质量相匹配,推动人才的单向性输出转向人才多方融合的多向性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且将国家级的技能大赛搬进校园,如:全国通服工匠大赛、全国邮政职业教育快递技能大赛、全国“互联网+”快递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知行杯”中通服职教联盟学生技能大赛等。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一系列深化政校行企产教融合举措,让学生走进真实的实训环境,助力专业人才培养。
   (三)技术培训与服务
   在技术培训与服务上,拓展培训与服务的渠道,从大数据、物联网、数字经济、互联网+、智能制造等12个重点领域和9个现代服务业领域,实施短期培训项目,培养培训国家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就2018年累计培养5212名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开展了“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浙江分论坛”、“大数据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物联网产业链关键技术分析”、“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智慧化建设特色小镇”、“浙江电信大数据开源培训”、“浙江电信华为认证资深网络工程师HCNP”、“通信工程师”等系列培训。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上,承办2018“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浙江分论坛、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浙江省馆,并举办多个高级研修班:“大数据引领数字经济发展”国家级高研班、“物联网产业链关键技术”国家级高研班、“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推动诚信体系建设”、“智慧化建设特色小镇”等等。在社会服务渠道拓展上,与其他中国通服十二所学校和培训中心,成立以网络安全、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电力、能源互联网六大专业联盟,找准培训业务子航道。另外,学校快递收派和客户服务两个专项,通过绍兴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评审,正式纳入绍兴市人社局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目录,奠定了相关专业社会服务基础。    通过以上相关的教育改革与服务提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智能化手段,该校在社会服务上,结合自身的服务品牌优势和专业优势,呈现出社会服务内容更加广泛而高端,服务方式更加智能而快捷,对区域性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自身的育人质量都有明显的提升。
   二、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问题探析
   目前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传统的社会服务相比较,传承当中有更多的创新,赋予社会服务更多的动能和新的内涵,加速服务地方经济。但是,在当前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社会服务体系上,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影响服务质量
   马克思认为,资源是可供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2]在经济学释义里,资源是有限的,将有限的资源作出合理配置,产出最大的价值。作为高等教育,知识的创新与传授本身就是有限甚至是稀缺的。因此,在有限的资源里,高职院校沿袭旧的激励及评价体制,将激励的权重更多地倾向于教学业绩,对科研及技术培训与服务的激励与评价,仅是以服务结果的量化形式给予奖励,并且没有形成成熟的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这种不完善的保障制度,影响教师的社会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将知识和资源对外进行有机转换,达到资源经济功能最大化,从而影响资源的使用价值,难以形成社会有用资本。
   (二)社会服务内容上,跨学科间不能“深融”,影响服务供给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是知识创新。唯有创新,才能具有前进的动力源。传统的专业教育,主要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知识传授、技术支撑与智力支撑,专业、学科之间相互割裂,不能进行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专业间、学科间割裂的惯性思维,使得社会服务的内容更加专业化:教学上的专业知识传播、科研上的专业术攻和技术培训与服务上的专业技能,反而会使社会服务的内容趋于狭窄,受人工智能的冲击,社会需求的减少,存在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淘汰的危险。
   (三)社会服务能力上,知识体系不够全面,影响服务创新
   高等教育最早的服务功能是知识的传播与推广,培养人的理智,发展人的理性。[3]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自由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打造出过去未曾有过的全新产业,全新产业带动新知识的出现与传播,增扩的知识体系和扩展的知识学习、体验空间,已然推动传统知识的传承与革新。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针对专业性的问题开展服务活动,培养的社会服务团队是专业组团,所以知识体系相对单一和专业化,未在专业、学科之间“架桥”连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能相互渗透融合,难以运用人文主义伦理新知识公式:知识=体验×敏感度,[4]214将知识进行内化并加以实践运用。因此,缺乏服务创新能力,影响知识的增扩与传播。
   针对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有高职教育的历史性遗留问题,也有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念和定位问题,但更为主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质量不高。因此,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一)构建闭环的服务能力体系,形成生态能力建设体系
   人工智能打破了原有生产、生活等方式,使得原有的系统不能维持平衡,特别是富裕的闲暇时间与机器换人的矛盾冲突,需要产生新的生产体系来维持新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需要构建新的服务能力体系,以满足未来高等教育无限职能:社会公平、生活的质量、政治改革、对青年的责任和融合的思考。[5]需要构建新型的“服务—學习—创新”闭环能力体系,如表1。依据表1中的能力体系,将评价指标重新组合,完善评价和激励体系,比如:专业的规划调整机制;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参与度;“1+X”制度的完成度;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高级别的科研及获奖情况;科研成果的转化度;高级别赛事的技术服务与培训;图书馆、文化体育等场所开放能力;教师的“双师”能力:教学知识的全面性和实战的操作性等,增强教师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服务能力。
   (二)整合教育资源,培育“干中学”的学习型服务团队
   传统观念将资源分为原材料和能源,但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应用,知识成为了第三类资源。知识和原材料、能源的不同,是因为它取之不尽,且不断增长的,用得越多,反而拥有越多。并且,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还能带来更多的原材料和能源。[4]190因此,在未来,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交融,比如说计算机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艺术等学科中的某一领域相结合,产生新的“函数”和“轨道”,将重新定义“生产”和“消费”。不断扩充知识体系,需要服务人员不断学习,不断应用和探索,才能凝聚成全面而精尖的服务团队,真正解决服务过程中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技术与新难题,新道超车,达到教育的品质化和品牌化发展。
   (三)运用人工智能,优化社会服务资源
   首先,万物互联、大数据、物联网、集成电路等专业知识的增扩,将会催生高铁综合维修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的应用等新型岗位,加快高职院校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步伐,布局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与行业翘楚联合培养,通过 “双轨”的学习与实践体验,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及知识应用能力。另外,运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助手,创设网络化的社会服务站,其中心是科研处或者社会服务中心处,以中心点辐射的一级基站分别为分院社会服务管理部门,二级基站则以专业教研室为主。二级基站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进行信息输送,由一级基站进行初步资源配置,然后由中心进行整个服务资源的调度。这种网络化的中心站,集权而高效,将会最大化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提升社会服务质量。
   四、结语
   通过对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服务情况研究,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情况进行梳理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提出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的成熟,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深入地研究,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以迎接智能未来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张玉玲,曹继军. 5G五问:创新改变瓶颈优势潜力[N].光明日报,2019-11-14.
  [2]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约翰·亨利·纽曼. 大学的理想[M]. 徐辉,顾建新,何曙荣,等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M]. 林俊宏,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5] 克拉克·克尔. 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 王承绪,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0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