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略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语文的形象被淡化,情感被稀释,直觉被斩断,想象被禁锢,灵性被扼杀。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用“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感 读写结合一、以读引悟,提升语感与审美素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只有熟读才能深思。学生在朗读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随其情,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以读表达、以读抒情,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和精神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思維,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这样的朗读中,干瘪的形象丰满起来,死板的景致灵动起来,苍白的文字鲜艳起来这时的语言文字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变得具体、形象、可感,可触,学生们似乎触摸到了语文的灵魂。
  学生阅读必须由学生自我独立完成,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用教师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独立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不必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大讲特讲,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而是要引导学生按照“统思——感物——体情”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素养。
  二、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要让学生融入文本
  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必须改正的重要问题。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教师可以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假设这个班刚好送走向外地转学的的孩子,教师就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志愿军战士或送别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人的情感是容易受到感染的,情感的感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共鸣;二是移情。课堂上,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学生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是显而易见。但要想通过与语言文字的对话,生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体验,那就必须与思维的参与,让学生插上思辨与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如水墨般慢慢散开,层层出彩,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因此,必须联系上下文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已有的情感体验,挖掘蕴藏的情感因素。
  三、强化读写结合,引导学生的感性认知
  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想象、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教师不妨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通过读写结合,加深理解对教材文本的理解。
  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训练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题,但是个常新的话题。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读写训练点的选择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是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可仿写、可扩写、可续写、可改写的系列化训练等等。比如说在“空白处补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无声之处”,因此,就带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课文《乡村的傍晚》末句“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恬静的气氛中”如何理解“沉浸”呢?似乎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教学中,可以对照白天乡村的生活场景,写一写这些人、物在夜晚都怎么样了,从这些变化中体会“沉浸在恬静中”到底是怎样的场景?这样教师通过有效的延伸训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写出课文作者给我们留下的无穷遐思和不尽魅力的部分。
  当然,学好语文,教师还必须把学生带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让他们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从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引领他们欣赏春之绿草、夏之红荷、秋之金叶、冬之白雪……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不断丰富心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8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