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智能化时代背景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思玲

  【摘要】智能化时代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进一步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以培养人才为核心任务的高校,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对随之而来的困境和挑战,以及找寻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智能化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解决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职业兴衰急剧变化,由此引发了教育需求变革,与未来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将是个性化、分散化、网络化的个体教育,个性化学习将被摆在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究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困境及其解决途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智能化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根深蒂固
  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旧保留着浓厚的学历教育特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学历教育已成为当代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这种以学历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体现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形成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进而导致高校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要求及企业需求相脱节。与此同时,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主要采用相对集中的教学模式,仍然延续传统“授受制”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呼声很高,收效却甚微。课堂满堂灌、忽视学生需求、过分依赖课本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人才质量的提升。
  (二)职业发展能力的探索研究不足
  目前来说,高校人才培养对职业发展能力的探索研究不足,虽然重视“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但更重视的是学生毕业后即时应对岗位的技能培养,即“螺丝钉”式培养模式,而忽略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智能化时代下,高校培养的人才如果仅仅只是扮演螺丝钉角色,缺乏真正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则很快会被淘汰。而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探索研究还停留在如何“跟跑”社会需求,实际上,高校更需要研究的是人才培养应如何与社会发展“并跑”,甚至“领跑”。
  二、基于智能化时代背景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在智能化时代,高校必须全面提高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理顺校企合作关系。企业是开展实践培训的重要平台,高校是开展理论教育的基地,这两者均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因此,高校应积极承担起理论教育的重任,为学生未来的生产实习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企业应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资金以及实践场地等各方面的支持,两者之间是合作共赢、彼此服务的关系。另外,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保证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高校应与企业共同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校企合作规章制度、评价标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校企合作协调机制等,以此加深校企合作深度,更好地保证校企合作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与企业必须树立共育人才的观念,全面提升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深入探究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二)构建跨学科、多技能的课程开发体系
  智能化时代,高校必须构建跨学科、多技能的课程开发体系。一方面,以高校现有专业为依托,致力于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完善多元化岗位标准,通过单一与多学科相结合、情商与智商相结合、技能与技术相结合,从多个角度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建设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跨学科学习平台,并从课程设置、学科建设、行政体制等各方面给予保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虚拟网络与实体课堂相结合的专业构建。此外,高校还需要建设以技术为核心的课堂开发体系,本着“跨学科、多技能”的课程开发原则,致力于培养多技能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满足智能化时代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高端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化时代是技术、工艺逐步走向一体化、机械化的过程,高度智能化并不意味着将“人”排除在外,而是各个工序岗位的人才配备发生了变化。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人才配置相比较,智能化时代所需要的技术研发人员更多,其对于人才的技术服务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等有更高要求,故而,智能化时代必须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转化成高端订制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高校应按照智能化体系的要求和标准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架构。另一方面,还需要构建以职业能力研究、工作系统分析为主的课程开发方式,从而为高端订制化人才的培养,提供课程体系保障。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是必然趋势和结果,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的使命,任重而道远。正视当前人才培养方面的困境,从加深校企合作深度、构建课程开发体系以及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角度,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03).
  [2]方绪军.反思、挑战与重构: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成人教育,2017,(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