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高校合唱指挥课程创新化慕课平台系统的搭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彭娟

  【摘要】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系统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体现出陈旧、保守和封闭的特征,为解决这些困扰人才培养的弊病,应当尝试主动与文化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产生互动。慕课系统凭借着内容、传播速度和资源聚集的优势,应当在高校形成优质的平台系统,针对课内外内容进行组合,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课程设置内容,在互动性和创新性方面显示出与时俱进的科技感。新平台系统的构建势必会形成课程改革,促进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学的提高与升级转型。
  【关键词】高校合唱指挥课程;创新;慕课平台系统;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5-0083-02
  【本文著录格式】彭娟.试论高校合唱指挥课程创新化慕课平台系统的搭建[J].北方音乐,2020,03(05):83-84.
  高校合唱教学课程的开设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从20世纪上半叶的启蒙,到改革开放之初对于西方教学系统的引进和拓展,再到大批中国特色合唱作品的出现。在20世纪末已然形成了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并在从音乐学院到地方高校在内的大面积普及。作为音乐与舞蹈学这一一级学科下属的一个子系统,这一专业课程设置领域不仅面向合唱指挥专业的人才培养,还面向音乐院系的所有学生,以专业必修课的形式出现。从另一方面来看,合唱指挥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最近一二十年中鲜有突破。无论在教学气氛的调动或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方面,明显存在着套路化的模式,造成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方面的负面效应。慕课平台作为一种与当前互联网科技及全新传播手段相呼应的平台系统,能够承载并有效转化教学内容。在慕课系统介入到合唱指挥教学领域之后,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平台系统革新变化,影响高校合唱指挥课程的授课模式。
  一、开放的教学途径对教学目标理念的颠覆
  长久以来,在体制内的合唱教学系统始终处于学习范围内教学体制的闭环之中,这样的教育传播系统不是线性的传播链条,而是一种圆环状的传播模式。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教师能够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信息,这种信息内容是否准确,在并非科学完善的考评系统中很难被求证。慕课平台是一种具有开放精神的授课系统,不仅能够辅助日常教学的展开,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师和教育主体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产生反思,思考如何革新拓展。
  慕课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中,涉及到对教学课程的重新设置。合唱指挥课程的宗旨在于形成对合唱作品美学特征的感受与品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学习如何将这种美感传递,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共识性的理解力和表现力。现有的合唱教学系统,受制于传统教学方法和教材的约束,不能够产生及时有效的调整,尤其是对音乐学科非专业领域学生对合唱作品的教學无法广泛涉猎,更无法快速感受到合唱艺术之美。慕课平台中有关合唱内容的设定具有明确的创新性。它的表述方式推陈出新,用具有科学性的理念来编配教学内容,并从中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审美观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传统的课程内教学显得封闭、保守、缺乏主动精神。
  慕课系统从宏观层面上为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源自于一种观念的革新。只有在开放的平台中,课程内容受到点击量和关注度的影响,才有可能形成对于课程内容精准的评价。为了促使学生受众群体能够更多予以关注,慕课系统的合唱指挥课程内容投其所好,会选择学生所喜欢的歌曲和内容进行编配,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紧密接轨,这些都是当前合唱指挥课程中需要反思和创新的。
  二、由慕课平台辅助搭建的教学互动系统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学内容的设置通常具有严谨的课前规划,教师按照既定的思维模式,在课堂中具有主导地位。学生作为被动的教学客体,往往以单一的灌输式学习方式来进行课程内容,缺少必要的互动方式,尤其是与教师之间所形成的互动,少之又少。这对于实时解决课堂问题,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来说,显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慕课系统存在于互联网系统中,本身具有网络化传播的效应。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传播链条的重要节点在于传播者、受众、传播时间、传播地点、传播工具、传播手段、传播效果这些指标。最为重要的是对传播效果的客观评价。网络传播的优势不仅仅在于传播速度的即时性,最为重要的是传播效果的优秀。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一定要重视对于传播受众的了解和精确地信息回馈。互动性是互联网生态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慕课平台优于传统合唱指挥教学的重要一点。
  慕课系统与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结合过程中,一种基于互联网互动思维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将传统的教学课堂变得充满人性化和互动氛围。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慕课平台可以为互动方式提出具体的实践场景设定,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互动不仅仅是课堂内部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可以贯穿到课堂之外,与同学之间互动,与合唱排练对象进行互动。从根本层面来看,所有的互动思维均源自于教学内部与慕课平台之间互动的结果。
  慕课平台所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中,大多是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主动探索的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主动驾驭合唱指挥内容。这一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往往是很难做到的。教师一味地知识灌输,会使学生缺少转化与活学活用的机会。相对于其他课程内容,合唱指挥所要求的学习模式更加注重主体的自主操作性,这对于学生而言弥足珍贵。
  三、慕课新资源系统的引入
  合唱指挥教学凭借的是大量国内外优秀合唱作品的涌现。这些作品为合唱指挥课程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早在80年代中国合唱指挥课程在全国高等院校初露端倪的时候,许多建国前后的优秀合唱作品成为了课程设置中的经典之作。一些作曲家的合唱作品专辑成为指导合唱指挥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为我国合唱教育事业的拓展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移世易,随着国家文化发展的当代化、开放化、多元化,合唱作品创作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除了群众大合唱的作品数量与日俱增,还有许多着眼于专业教学领域,引导具有音乐素养的合唱队员所演唱的同声合唱、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等。琳琅满目的合唱作品汇集在合唱指挥课程中,促使教师的教学任务愈发繁重,在合唱类型的教学划分中逐渐趋向于专业化和精细化。   但是,在当前合唱指挥的教学体系中,有些院校教育主体虽将合唱指挥课程视为音乐专业领域的一种必修课程设置,但在学期时长和授课频率方面所给予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充分。翻看在有限课堂环境中所教授的曲目,教师大多会选择一些经典作品,难度相对较低的作品来进行教学。虽然这样的教学初衷无可厚非,但是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看,就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盲区。当前的校内合唱指挥课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保守、陈旧、封闭情况,尤其在曲目的变化和涉猎的范畴来看,均无法与合唱事业的发展程度和社会审美的需求度形成同步。学生无法获得新颖的教学案例来支撑学习,也无法准确捕捉到合唱教学和指挥表演的新动向,势必会与未来的求职和社会实践方面产生脱节。
  慕课平台作为一个独立于合唱指挥课程之外的开放性平台,在自主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布局方面,为了能够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喜爱,必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系统的开发,以及合唱作品案例的选择方面寻找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广为社会所接受和喜爱的作品。当前的慕课平台中,除了将我国各个时期多声部合唱的经典作品汇集一处,还特意针对无伴奏合唱、少数民族合唱、无调性合唱、流行合唱、表演性合唱等领域形成了专题化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内容的组成主要是着眼于当代文化语境中,合唱事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以及在合唱作品编创方面所收获的最新成果。对于这些作品的吸纳和表达,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到合唱教学和社会合唱组织领域的最新变化,寻找适合自己学习阶段的作品范畴。更为重要的是,在慕课平台中所罗列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社会传唱度。比如流行合唱,是将当下大众所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改编为多声部合唱的形式。歌曲内容贴近青年学生的喜好,在对作品改编之后,也促使合唱表达有更为突出的张力。一些具有主旋律色彩的流行音乐作品,通过合唱形式的转变,声音形成的气场力量使其充满动人心魄的强烈气息。一些抒情委婉的流行音乐作品,在编创者的点拨中形成了流行化的浪漫与合唱表现的空灵之感。慕课平台的课程组织投其所好,将许多此类优秀的、传唱度高的作品收入囊中,促使学生充分感知其魅力,得到滋养和熏陶。
  四、慕课平台与高校合唱指揮课程的可持续性对接
  慕课平台融入到高校合唱指挥教学进程中,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慕课平台的融入不仅仅是在形式层面的融入,更重要的是对当前教学体系的变革、升级和拓展。慕课平台所提供的合唱指挥教学案例,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视野更加开阔,还会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飞跃性的提高。
  慕课平台系统在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系统的发展应当具有长效性的维护机制。确保慕课平台系统的运行正常,资源共享,有许多新鲜的,与课堂教学同步的知识内容得到良好的贯穿。在相互之间的深度合作中,应当互通有无。高校作为在慕课平台中汲取营养的用户,对慕课平台的相关知识储备和内容设计提出要求,通过技术手段和资源更新,达到教育者的需求。长期的合作机制和保障机制能够促使教学系统更加稳定开放,也使合唱教育能够真正体现出与时俱进和实效性的特色。
  在当前的社会文化发展和合唱艺术的长足进步中,作为高校的合唱教学课程主体,无论是教师或是课程的筹划者,都必须以开放的眼光主动吸收慕课平台的优秀资源。教育者应当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注重培养过程中与当代互联网科技之间的衔接,形成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教学体系。当前,全国音乐教学在高校领域的开展已然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势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和社会大众的需求中寻找到更为高效和务实的方式,这对于每一个教学主体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命题。只有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全社会对于音乐发展领域的科技资源,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才能够在激烈的博弈中获得特色化的办学效果,培养出未来需要的合唱指挥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红.浅析“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J].继续教育, 2016(4):63-65.
  [2]王师晓.“慕课热”的冷思考[J].才智,2018(35):56.
  [3]樊明涛,刘变芳,杨保伟,魏新元.目前我国高校慕课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227-228.
  [4]焦建利,陈彩伟.高校整合慕课的教学模式与实施路径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9-15.
  作者简介:彭娟(1982—),女,汉族,长治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合唱指挥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0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