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郝振君 徐倩

  [摘 要]高校师范专业学生是基础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而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教师的重要教学内容。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教师资格国考、师范专业认证的实施,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对近10年来的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基于改革背景、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的分析,指出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关键词]师范专业 ;教师教育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2-0072-05
  教師是教育的执行者,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高校师范专业是培养专业教师的主渠道,高校培养出什么样的未来教师,未来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成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时至今日,我国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对这一方面的文献研究进行梳理的却较少,尤其是对近10年(2009—2019年)的期刊文献进行梳理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笔者搜集整理了近10年来关于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文献,梳理了相关文献的发展脉络,并提出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希望能为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成果和范围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主题进行查找,2009—2019年间刊出的文献共有5 126篇;以“高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主题查找,2009—2019年间刊出的文献共有301篇,其中期刊文献107篇、优秀博(硕)论文194篇。从研究的主题及其内容上来看,大都集中于政策研究、课程改革的问题,以及课程改革的相关策略等方面。不同的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总体来看,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较大提高。
  (二)研究的总体特点
  1.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专业性导向。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员,其专业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正规且严格的教育渠道。在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论文中,许多学者都提到了这一点,并且都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情感方面进行了论述。不少学者认为,专业素质是未来教师从事其职业的基础,是能够明显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标志;专业技能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工具,是现有教师教育课程培养的重点;专业情感是未来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自身工作的信念支撑。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进步,国民的整体素质在逐步提升,家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校对于教师的培养更具专业性。另一方面,教师培养机构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不仅由师范院校来承担,许多综合性大学也加入其中,这对教师教育的专业性提出了挑战。毋庸置疑,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体系更完善,专业性更强。这促使高等综合院校的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在关注学术性的同时,更关注专业性。
  2.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开放性导向。我国高校开展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较国外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美、英、法等教育发达国家。由于国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少学者的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呈现出开放性导向,希望能以研究国外先进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来引领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这种开放性的导向一方面源于互联网的发展,学者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源于国内高校不断增加教师出国访学的机会,外出学习者可以切身体会国外先进的教师教育培养课程。在这些研究国外先进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论文中,大多数学者采用数据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述,探讨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的特点、模式及政策保障等问题,进而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相应的建议。
  3.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实践性导向。实践是理论的目的和归宿。一名好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能在实际课堂中运用自如。从教师教育课程来看,这些课程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桥梁,应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联。许多学者对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呈现出实践性导向,认为当前实行的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而高校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对于未来教师的培养来说是关键性的一环,直接影响到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加之学者们不断汲取国外先进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美、英、法等国都在加大实践课程的占比,不断改革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这启示我国的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凸显实践性导向,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4.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时代性导向。任何改革均须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违背时代发展潮流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也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中展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这个问题,尤其是在实施新的政策时,更能体现出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使得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要与时俱进,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同学者的研究从不同侧面彰显了这种时代性的导向:一类研究主要从改革的原因和背景方面反映时代性,突出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符合社会整体发展方向的前提;另一类研究则基于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而凸显时代性导向,呼吁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体现时代性的特点。
  二、研究主题与具体内容
  (一)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缘起
  改革的背景和缘起是对“为何进行改革”的基本阐释。对近10年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改革的背景和缘起是许多学者研究的依据,主要从国家、社会、学生个人,以及学科和课程发展等层面进行了阐述。   1.在国家层面,大多数学者以国家基本政策为依据提出改革的必要性。如陈朝新所说:“毫无疑问,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符合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并对照这些要求进行课程改革。”①不同学者从不同的教育政策出发展开对问题的讨论。如杨柳、赵正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发,论证了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论述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二是以国家和各个省(市)的发展为依据提出改革的必要性。如周海瑛、张冬有、徐淑梅等人认为,国家和各省(市)都加大了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高校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促进高校師范专业的发展。
  2.在社会层面,主要从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展开对问题的讨论。高闰青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承担着为社会教育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师资力量的重任,而教师教育课程又与高校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因此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在学生个人层面,主要从个人的实际需求以及就业状况展开。周海瑛等人认为,师范生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而当前的师范生就业前景却令人堪忧,供过于求的局面长期持续存在。这促使我国高校必须进行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强化产出导向,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4.在学科和课程发展层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学科和课程发展不足。现存的课程体系不能够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教师的需要,学科的整体发展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实习、实践时出现理论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即实践经验太浅薄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使然。就社会的发展需求而言,教师教育的发展将朝向更加专业化和契合基础教育实际的方向,因此必须进行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解决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产生的问题,对于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学者们大多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理念等5个方面进行分析。
  1.培养目标方面。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但当前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出现了培养目标不明确且过于笼统的问题。杨柳、赵正认为:“各院校在教师教育目标阐述上较为全面,但却不尽详细,多笼统概括。相对模糊的目标表述让我们很难评价学生通过阶段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不能为学生在阶段范围内的行为或学习变化提供可供参考的标准。这不但影响了教师教育的教学过程,同时也影响了教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清晰定位。”②周海瑛等人提出,目前综合性大学也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与“非师”的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影响了对未来教师的培养。
  2.课程内容方面。大多数学者探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比例、结构和内容的“学科本位化”。在课程比例、结构上,教育类课程较专业类课程来说占比较少,学生不重视,只是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复习,而未能真正地理解教育类课程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同时,大多数高校对于师范专业的培养还是以“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为主要课程,缺乏对课程体系的创新,学生的选修课程比例有待提高。在内容“学科本位化”上,过于重视内容的结构化和科学化,导致课程的理论性过强,而忽视了社会、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时代性。
  3.课程实施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且教师在课堂中不重视对学生反思性思维的训练。曲铁华认为,反思性思维训练对于未来教师具有重要意义,高水平的反思才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要来源。课程实践上,一部分学者认为,当前实行的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性不强,导致培养的未来教师都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的学习,而实际操作经验却严重不足;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现行教师教育实习没有体现实习的真正价值,学生在实习中只了解作为一名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而在教学技能上提高甚少。
  4.课程评价方面。刘天娥认为,高校师范专业课程评价方式与主体单一,且内容不够全面,只是一种单向度的线性评价,缺少了课程对于人的内在价值和对人的主体生命的终极关怀。杨柳、赵正则认为,目前的课程评价是总结性的评价,忽视了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
  5.课程管理理念方面。学者们认为现行的课程管理理念存在着缺乏开放性、人性化和专业化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现行的课程管理理念具有滞后性,过于制度化。“高校决策人员往往缺乏对教师教育的研究,不了解教师教育对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重要性,因而往往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并不坚决”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同时也使得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满足于完成文本化的要求而缺乏人性化的观照,阻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
  (三)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存在相对应的关系,只有对问题展开准确分析,才能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有更为明确的方向。因此对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向的研究,也要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着手,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1.课程目标方面。王珲、王庆祥指出,教师的培养目标要区别于其他行业,培养出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也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要着眼于教师教育的专业发展,在培养过程中实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从而能更加具体地衡量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计划完成情况。张荣华还提出,在培养观念上要树立起为中小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的观念,以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响应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号召。
  2.课程内容方面。不少学者提出了课程比例的调整方案,而对于优化课程体系的出发点,正如孙曼丽所说,务必要以对学生教学素养的形成有帮助为原则,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大多数学者主张增加选修课比例、调整通识教育课程,以优化重组教师教育的课程。针对课程内容学科本位化的问题,汪世杰和周忠生认为,课程内容要体现先进的教育观念,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增强课程的时代性特征,凸显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3.课程实施方面。当前高校师范专业所培养的教师缺乏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对“教什么”的掌握而缺少“怎么教”的实际能力,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要延长实践课时,加强对实践过程的监督。同时高校要加强与基础教育学校的联系,为师范专业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实习、实践平台。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学生实习时实行双导师制的策略,既让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理论知识,也让其在实践中有学习和借鉴的榜样。高校也要与中小学校建立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够直接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在职教师进行沟通,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4.课程评价方面。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使得评价主体与方式多样、内容全面。余德英认为,时代在变化,不同的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不同,当前应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可采用成长档案袋的形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提升课程评价的人文关怀价值。
  5.课程管理理念方面。课程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参与课程决策过程的积极性,并按照教育学规律组织安排课程。同时,还要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管理观念,以促进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的评析与前景
  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是中小学以及学前教育教师的主要来源。在全面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当下,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以适应时代要求。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仍然存在研究视角、方法、内容等方面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拓展。
  (一)研究视角单一,且不够均衡
  对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和策略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大多研究被圈定于一定的模式当中,基本上都是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研究,而较少有学者能够对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剖析,同时也少有学者能够总结出不同时代的改革特点,进而进行相应的问题剖析。大多数学者在进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时,也存在视角不均衡的问题。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基本都聚焦于课程内容和实习过程,而对其他方面的论述则相对较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教育学角度进行论述,缺少多维度的研究视角。
  (二)以思辨研究为主,缺少实证研究
  大多数学者在进行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时多采用以思辨为主的研究方法,缺少实证研究的数据支撑,使得整个问题内容处于形而上的层面,较为空泛。但也有学者注意到此问题,研究中使用了一些数据,但这些数据多是对国外课程改革和我国已有数据的引用,真实的调查研究较少。研究中还存在着方法单一的问题,少有学者能够通过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探究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三)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缺少可操作性
  目前关于高校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大多停留于宏观层面的论述,而较少从微观角度进行阐述,尤其是在“问题”“策略”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研究过于理论化,缺少具体可行的操作策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改革的推进。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学者缺乏聚焦点,很少能够聚焦于课程改革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使得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
  注释:
  ①陈朝新.论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综合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03).
  ②杨柳,赵正.从业资格新要求背景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省思[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7(02).
  ③周芬芬.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
  参考文献:
  [1]周海瑛,张冬有,徐淑梅.普通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省思与措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8).
  [2]高闰青.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
  [3]刘天娥.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向[J].教育评论,2016(10).
  [4]张荣华.高师跨学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7(07).
  [5]孙曼丽.从语文课程的性质看高师院校语文教师教育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5).
  [6]汪世杰,周忠生.高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6).
  [7]余德英.教师教育课程范式变革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1).
  [8]曲铁华.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改革策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8(03).
  [9]王晖,王庆祥.基于教师专业化视域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1(01).
  [10]张文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
  [11]王艷玲,苟顺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一种整合的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7).
  [12]陈文娇.教师教育课程供求的不平衡分析——基于某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范生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8(06).
  [13]钱小龙.美、英、澳三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动向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
  [14]王坤庆,胡中波.实践导向的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2(12).
  [15]曹如军.试论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8).
  [16]刘恩允.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17]李士杰.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综合改革的思考——教师职业能力全过程分阶段合作培养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4(04).
  [18]刘建银,于兴国.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新进展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02).
  [19]郑渊方.对我国高师教师教育改革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1(05).
  [20]杨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困境及其突围——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03).
  [21]王鉴.我国新师范教育体系论纲[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9(05).
  [22]曲铁华,于萍.改革开放40年教师教育改革与未来展望[J].教育研究,2018(09).
  (责任编辑:德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2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