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房屋资产优化配置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房屋资产是高校资产中价值最高的。如何优化房屋资产的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是高校资产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引入公共产品理论对高校房屋资产进行分类,分析房屋资产管理与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介绍高校不同类型房屋资产现行管理模式,提出优化房屋资产配置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房屋资产;资产配置;管理模式
  高校房屋资产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托,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房屋资产的管理水平直接关乎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新建房屋资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如何挖掘现有房屋资产潜力,优化房屋资产配置方式,提高房屋资产使用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高校资产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房屋资产的分类
  根据教育部2018版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标准规定,高校必需配置校舍有教室、实验实习实训用房及场所、图书馆、室内体育用房、校行政办公用房、院系及教师办公用房、师生活动用房、会堂、学生宿舍(公寓)、食堂、单身教师宿舍(公寓)、后勤及附属用房共十二项;选择配置校舍有研究生教学及生活用房、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专职科研机构研究及办公用房、继续教育用房等。上述标准中规定的房屋资产具有不同的指标设置,功能范围也有差异,为了科学合理有效对高校房屋资产进行研究,我们引入公共产品理论对高校房屋资产进行分类。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兼备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公共产品具有与私人产品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这三个特征是区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的重要标准。按照这个标准,从高校房产的公共属性、使用范围、适用对象、产生效益等方面考虑,将高校房产分为四类。
  第一类:具有公共使用、公共受益、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性质,属于公共产品类的房屋资产。如教室、图书馆、会堂、校行政办公用房、师生活动用房等。
  第二类:兼备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属于准公共产品类的房屋资产。如院系及相关科研单位的用房,包括其教学科研基本用房、实践教学用房、科研业务用房及综合用房等,主要用途是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
  第三类:也是兼备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属于准公共产品类的房屋资产。如单身教师宿舍(公寓)、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后勤及附属用房(除经营性用房外)等,主要用途是满足师生的生活、居住等保障性需要。
  第四类: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性质,属于私人产品类的房屋资产。如经营服务用房、产业用房、后勤经营用房等。
  二、高校房屋资产管理与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存在供需矛盾
  高校房屋资产的管理配置,普遍存在缺乏整体规划指导,各类用房之间分块管理、比例失调、缺乏统筹,常出现摊大饼式的扩张、小而全的设计、破坏性的改造等问题。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背景下,学生规模扩大、学科快速发展、高水平师资引进需要更多房屋资产保障,而房屋资产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往往难以满足学校发展对房屋资产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在第二类教学科研类用房中表现尤其突出。院系因分合发展、规划不足,导致出现用房资源分散、实验室布局散乱、重复改造、会议室报告厅共享性差、发展用房不足、制约学科发展等问题。
  2.部门间协同困难,有效配置难度大
  房屋资产管理配置涉及多个工作环节、多个部门,如果没有管理机构统一组织统筹协调,容易出现部门间各自为政、相互扯皮、躲避矛盾、逃避责任的情况。职能部门间协同困难致使房屋资产管理效率大大降低。如在第一类公共产品类中公共服务用房,二级部门为方便使用,将会议室等设置在本部门内,不与其他部门共享使用,占用大量房屋,造成资源浪费。
  在第二类教学科研类用房中,因长时间无偿使用,二级学院将教学科研用房视为“学院私有资源”,希望获得房屋越多越好,院系学科发展用房不从内部现有资源优化调整预留,而靠向学校申请要“新房”取得。房屋资产在各学院之间调配时困难重重,有效流动难度大。
  3.资源配置不合理,房屋使用效益低
  由于历史原因,多数高校房屋资产现状配置不合理。在第二类教学科研类用房中,存在着房屋占有量和利用率都不均衡的問题。有些团队教学工作量不足、科研项目不多,但占用了较多的房屋,有些团队的教学工作量、科研任务都很重,却没有足够的房屋可供使用;还有个别教师在离校后或退休后仍然占用实验室用房,而刚到校青年老师开展科研工作却没有实验空间;有一些大型仪器设备长期不用,早已过了报废时间不申报处置,占用实验室用房面积;有些实验室用房闲置不用,堆放杂物变成仓储库房,也不愿意将房屋交回学校重新配置。在第三类教师公寓、人才公寓类房产,在地理位置、租金价格、管理服务等方面比市场化住房具有一定的优势,部分教职工在租赁契约到期后仍不退房,因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退出机制,造成有限的住房不能周转,降低了使用效益。
  4.日常监督不到位,缺少绩效评价机制
  高校房屋资产管理是系统性、长期性工作。目前,在第二类教学科研类用房管理中,日常监督不到位,缺乏过程监督,不能及时了解房屋资产变动情况,没有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缺少绩效评价机制,造成二级部门不重视房屋资产的管理,学校的制度不落地,轻视使用效益,资产不能良性循环。在第四类经营类用房管理中,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的缺乏,会造成经营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或效益降低。
  三、高校房屋资产的管理模式
  根据房屋资产的使用功能和特点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同。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是科学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介绍目前高校不同类型房屋资产现行管理模式。   1.公共产品类的房屋资产(以党政机关办公用房为例)
  目前各高校通行的做法是:这类房屋资产中的党政办公用房严格按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执行,教室、会堂、图书馆、师生活动用房、公共服务用房等公共性质房产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配置,由二级部门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依据国家文件,结合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北京工业大学党政机关公用房标准及核算办法》,党政机关公用房包括办公用房和公共服务用房,其中办公用房包括办公室和辅助用房。办公室具体标准见表1。辅助用房根据部门职责、功能,结合楼宇房型及各单位用房现状,配套资料室和库房7~12平方米。公共服务用房实行统一规划,专业论证,集中管理,共同使用,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房屋资源,为全校师生服务。
  2.准公共产品类的房屋资产(以教学科研用房为例)
  目前各高校通行的做法是:构建定额配置指标体系,实行“定额配置、有偿使用”管理。各高校依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指标体系核算定额面积。如教学实验用房,有的高校采用实验课时为测算依据,有的高校以师生数量为测算依据。
  我校制定了《北京工业大学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公用房核算办法》,核定二级机构定额面积指标,超额面积收取房屋资源调节费。
  定额面积计算分为基本办学用房定额面积和科研发展用房定额面积。基本办学用房定额面积考虑教师教学科研基本用房、实践教学用房、单位综合用房三个指标。科研发展用房定额面积考虑科研业务用房、重点科研基地补贴用房两个指标。具体核算依据见表2。基本办学用房为学校全额补贴,科研发展用房为单位调节使用,定额内免费,超额面积缴费。
  3.准公共产品类的房屋资产(以教师公寓、人才公寓用房为例)
  目前各高校通行的做法是:公寓类用房是用来解决教职工短期住房困难的,具有一定保障性,同时有偿使用收取租金。这类房产管理一般按照公开公正配租程序分配,设置阶梯租金、保证房屋良性循环。
  我校制定了《北京工业大学周转房管理办法》,在组织保障、配置方案、管理制度、租金体系、保障机制五个方面搭建公寓类用房的管理体系。
  首先,成立专门的组织―教师住房规划与管理小组,负责房产管理与调配,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为提供更加优美、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根据各类入住教职工需求,制定了科学合理配置方案。第三,明确了住房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奖惩制度退出机制,对于骗租、转租转借、逾期不退、强占住房的教职工要与其人事手续办理、聘期考核结果相挂钩。对于教职工主动退出住房要有一定奖励措施,实现住房良性流动。第四,建立与市场相接轨的阶梯式租金体系。在租赁期内,租金价格定位为市场价格的80%;租赁期过后,房租按照届时房屋所在地租赁市场价上浮10%的价格收取,促使承租人能在规定期限内主动退房。第五,加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日常住房审核与人员准入退出审核相配合长效机制。
  4.私人产品类的房屋资产(以经营性用房为例)
  目前各高校通行的做法:经营性用房在保障教學、科研事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效益为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我校在选取经营服务用房项目时,按照学校统一规划,在确保经营服务用房的使用不对校园秩序、校园环境及师生员工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前提下,按照不同使用功能确定适当的经营项目。在定价机制上,采用公开竞标招租、评审或资产评估的方式。租金收入纳入学校预算,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包含物业管理、租金催缴、安全检查、合同履行、房屋清退、室内设备设施监管等。对于空置的经营服务用房,房屋交回学校,由学校资产处统一管理。
  四、优化房屋资产配置的思考
  1.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房屋资产的调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学校要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做好全盘规划顶层设计,加强前瞻性系统性设计。对于房产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战略、校区分布格局、房屋资源状况等因素。解决好眼前需求与长远目标,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对于二级使用部门,要充分考虑学校房产配置办法及部门实际情况,学科的发展方向及人才团队引进的预留空间等因素,实现房屋资产的有效配置,盘活现有的房屋资源。
  2.科学调配、整合共享
  在房屋资产配置过程中要实现科学调配,不仅要考虑房屋结构、数量是否匹配、改造方案是否可行等硬性指标,同时也要考虑相关学院的教学科研计划、仪器搬迁周期、人员状态调整等软性指标,制定严密周详的计划,才能保证顺利实施。整合共享原则是提升房屋资产使用效益很重要一个原则,一方面从空间分布角度考虑,分析院系特色,特点相似院系尽量安排距离相近,有利于学科发展、学术交流、仪器共享;另一方面从房屋功能方面考虑,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设置,加强会议室、活动室等功能性房屋共享共用。
  3.日常监督、绩效评价
  建立房屋资产常态化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有利于及时全面了解房屋资产的使用情况,通过日常精细化管理,为房屋资产调配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建立房屋资产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房屋使用者建立自我约束的机制,有利于有效调节房屋资产、提高使用效益。根据不同特点不同类型房屋资产需要使用不同指标进行评价。第一类党政机关办公用房,考虑制度落实、房屋共享、业绩绩效等指标;第二类教学科研用房,考虑生均面积、师均面积、单位面积科研绩效、科研用房全成本效益率等指标;第三类教师公寓、人才公寓用房,考虑房屋使用率、租金收益成本比、人员满意度等指标;第四类经营性用房,考虑资产收益率、收益增长率等指标。评价结果作为未来房屋资产配置决策依据。
  高校房屋资产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不同类型房屋资产需要不同管理和配置方式,但都需要在配置前统筹规划、系统设计,配置中协同配合、整合共享,配置后加强核查、实施绩效。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在实践中应加强房屋资产全过程优化配置的研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赵乃丽.高校房屋资产绩效评价分析与系统设计.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2.刘世弘.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与核算模式的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07).
  3.张建功,龙文滨,高丽.高等院校公用房管理改革研究.中国房地产,2004 (4).
  4.张坤,刘世弘,马大宇.高校公用房配置优化机制的新探讨―以清华大学为例.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
  5.李二鹏.高校公用房屋资产优化配置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6.徐荣梅,任玉兰.财政与金融.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7.罗长贤,陈冰,马银亮.高校公用房管理的特点、难点与对策分析.高校后勤研究,2007(1).
  8.鲁敏,王诚.经济学视角下的高校公用房管理.消费导刊,2009(8).
  9.孔盼盼.高校周转房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华中师范大学,2012.
  10.王一柏,唐永新,王晶,等.加强高校公用房管理的探讨.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6(8).
  11.侯艳艳,王晶,赵明.高校人才周转房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 (6).
  12.董宏志.建立高校公用房有偿使用管理制度.中国高等教育,2014(Z3).
  13.高红梅,汪显治.科学管理高校教职工周转房的措施和途径.技术与市场,2014,21(6).
  14.刘静,田宏,李鲲,等.高校经营性用房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
  15.王红旖.高校经营性房产管理思考和实践.科技经济导刊,2016(22).
  16.王干,生永明,耿一平.高校房屋资产调配的思考与策略.高校后勤研究,2018(11).
  (责任编辑:兰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2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