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伴随新课改向纵深推进,德育也被上升至新的高度。特别是对于认知意识、思维能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提升德育有效性、创新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坚忍的意志品格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但在实际教学中,因教育理念、方式存在问题,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造成无效教学。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立足于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对有效教学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德育 教育问题 解决措施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为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提升德育教育的效率,实现全面育人[1]”。小学生因受年龄、阅历及视野等多方因素的限制,人生观、价值意识尚未完全形成,辨别能力欠佳,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为此,更需加强德育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实践体验,实现知行合一等。但现实却是德育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使教学流于形式化:
  一、简析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也是学生步入校园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学生的未来学习与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内驱力。先人注重崇德修身,从“德者,才之帅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2]”等一系列关于“德”的论述中便可窥得一二。推进德育教育,一直是教学开展的重点。特别是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故此,应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开展水平与质量。但因教学理念、施教方式存在局限性,导致小学德育教育教学开展效果不理想。
  首先,教育理念的问题。随之教育现代化的整体进程过半,更强调教学的提质增效,德育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具有合理性、创新性与实效性。有的学校领导、教师受应试思维影响,更重视对学生显性学力的培养,认为德育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工作;其次,施教模式较为单一。很多教师多依据教材重点作为教学主线,在课堂中以知识传递的方式进行口述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有限,同学们在课堂上走神、开小差已成为常态。定式教学不仅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更让他们对德育教育产生无趣、枯燥的印象;最后,忽视学生学习感受的问题。为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德育教育迈向新层次,教师应不断丰富德育教学开展形式。但现实却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作为施教的主体,以自身的理解、认知作为出发点,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甚至很多教育内容超出小学生认知、理解范围。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变更谈不上深入思考、付诸行动。因小学德育教育存在诸多的不适性,导致育人效果欠佳。
  二、提升小学德育教育效率的策略
  (一)重视教学融合,实现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自律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3]。同时,便需要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并非一门任课教师或凭班主任的一己之力便可取得良好效果的。为此,既应加强对德育教育實施的重视,校方应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也需使其融入语文、数学等学科教育中。例如:可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使学科教育与其紧密相连,实现教学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广泛阅读具有民族优秀品格的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德育教学效率;在英语教学中,聚焦文化品格的培养,使学生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其具有包容的心态、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等。
  (二)创新德育方式,促进深入思考
  为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丰富德育开展形式。例如:可以联系社会新闻、运用信息化教学、组织教学表演、展开情境教学、促进小组辩论、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以多元教学丰富学生的德育学习体验,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合作互助、深入思考的机会,使其在做中学。再例如:可带领学生参观民俗、抗日纪念馆,发挥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故土情结、爱国情感;可利用周末带领学生走进电影院观看《攀登者》《东京审判》《圆明园》等影片,使学生具有了解历史的意识,促进其深入思考,并可以就“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展开探讨;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等。
  (三)引入家长参与,实现全面育人
  为形成家校共育,在德育教育的开展中,还应吸纳家长的参与。以提升教育连续性、促进家长的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例如:借用休息日,使家长带领学生走访古人故居,了解伟人的故事,发挥榜样的力量;设置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观看课堂教学,为德育教学开展提供好的建议意见,使其了解家庭德育工作的开展重点、促进先进教育理念的共享。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抓住德育教育核心要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家风,使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优秀品德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基;促进其亲近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的滋养;给学生丰富的实践体验,使其形成浓烈的爱国情感、家国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其关心时代、社会发展问题。为此,教师应重视全方位、全过程、全渠道育人,使德育与学科教育相渗透,让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并重视家校共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沙青青.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0.
  [2]周岩.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9(12):19.
  [3]刘建华.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5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