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建模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万生 孟金玲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融入新的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来提升大家的学科素养与应用能力。数学建模不仅能够提升大家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大家消化抽象的数学问题。笔者通过从当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数学建模和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探究,并总结出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数学建模;核心素养;应用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133-01
  一、高中数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问题一,观念陈旧落后。高中数学具备逻辑性、系统性、抽象性的学科特点。在以往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会侧重于计算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虽说也能达到让高中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但一定程度上增加数学学习的负担。由于教学观念的陈旧,我们很难依靠抽象的符号语言与板书来完全展现知识内容,也无法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致使高中生产生厌烦情绪,无法有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问题二,教学内容不科学不合理。我们的教学理念,大多还停留在注重考试成绩是升学率上,当然很大原因来自于高考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许多老师日常制订教学内容时,不知不觉会偏向于易考内容。造成教学内容不合理不科学,尤其是缺乏对高中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样的教学理念违背了数学学科的教学意义。
  问题三,单一的教学手段。纵观大多数高中数学课堂,都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指出定义、分析定理、例题讲解、课后练习,高中生早已厌倦了这种枯燥单一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自主思考探究能力受到严重制约与阻碍。高中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难以得到体现,老师很少考虑到所教是否符合与满足当下高中生的接收能力与需求,尤其是高中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困难,核心素养难以得到体现与锻炼。
  二、何为数学建模
  我们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于,让大家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前文已经提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弱化了对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采用数学建模,其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帮助大家将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进行模型化,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调动大家的自主思维,一定程度上实现数学教育的意义,达到对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数学建模,就是借助一定的数学工具,让解题过程更为简单的有效手段。其特点在于并非某种短暂性活动,是一种可以持续发展,能够满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反复修正理论与实践,达到“迭代”的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将建模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其一:课堂准备阶段。构建教学过程。
  其二:模型假设阶段。提出探究问题。
  其三:构成模型阶段。将问题生成过程进行解析。
  其四:解答分析模型阶段。抓住问题本质,借助逻辑思维来寻求答案。
  其五:检验阶段。对问题实质的思考对其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其六:分析阶段。通过完善模型,进行逻辑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能力的深入锻炼与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
  三、数学核心素养
  我们在数学学科中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灌输模式对高中生形成的惯性枷锁,通过联系实际巧设疑问,在丰富活跃课堂的同时融入新鲜的教学模式,以培养高中生的学科专業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技能锻炼为目标的综合能力体现,这是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并且体现出了我们教与学的学科本质以及价值思想,还具备了全面持久可发展的众多优势。
  四、培养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
  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进行数学建模能力的创设,通过巧妙的方式融入课堂,强化高中生对建模能力的掌握与锻炼。作为知识与应用的媒介桥梁数学模型的价值非同小可,高中生通过研究数学模型,逐渐养成自主思考探究的习惯,同时学习兴趣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具备了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也得到开发。
  其一,多种培养途径的展开。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所以说,数学建模过程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多的融入实际生活,以具备认同感与归宿感作为切入点。
  其二,开展多层次的教材挖掘培养。要想提升高中生的建模能力,不仅要注重数学本身的应用意识,同时还应该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在传统教材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挖掘,搭建数学建模并有序展开,确保大家能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在高中数学中引入建模模式,是对高中生学科素养的有效培育手段。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大家怎么去做,死记硬背一些定义程序,高中生没有学习动力。数学建模则让大家去思考、去创造,让数学活起来,变的有趣味性,大家愿意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在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完善了综合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严苏娟.以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8(08)
  [2]刘勇.巧用信息技术 提升学生数学建模能力[J].学院学报.2018(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5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