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童剧在小学的应用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雷婧 乔悦敏 刘畅 刘寒影 王椰汀

  【摘要】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更加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情感的培养和提高,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戏剧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儿童剧教育通过让学生扮演剧本中的角色,能有效提高儿童语言实践、合作、自信、审美能力。
  【关键词】儿童剧  小学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034-0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对于学生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其中囊括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素质培养的全面性,新一轮教育改革,国家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响应新的课程改革体系,在小学开设一门利于核心素质培养的新型校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儿童剧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1]与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健全人格、审美情趣严密贴合。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既是一门有趣的新型课程,也有利于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在将儿童剧带入小学课堂的基础上,从语言实践、自信、合作和审美四个方面对儿童剧在小学的应用实践进行研究总结。
  一、儿童剧教学有利于提升儿童语言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标准是:“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在儿童剧中,选用学生们熟悉的课文文本或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作为戏剧表演的素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特征和作品附有的语言特点,也可以在交流与合作中对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进行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也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
  在儿童剧的表演中,背台词是常见的现象,也是一个优秀的课本剧小演员必不可少的素质。其实,背台词这项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语言的积累过程,通过背台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某些词语及某些句子的意思及可以运用的场景。比如在《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中,学生们可以积累到不同的方面美的语言,在形容一个人外貌很美时,就可以说:“她长着一头金黄的头发,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也积累到“炯炯有神”等成语的意思,知道“炯炯有神”是来描述眼睛的。在课本剧的准备过程中,孩子们会不知不觉提高自己的语言积累量,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改编台词,积极内化。改编是一项非常锻炼儿童想象力的活动,同时可以促进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和感知人物形象性格能力的提高,而儿童剧恰好提供了這样的锻炼平台。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给的剧本进行改编,在改编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将难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附加动作来表达。比如:《幸福是什么》这个剧本也有其中一组学生进行了改编,增加了一个剧情——三个人种了一棵苹果树,并且结出了又红又大的苹果。这看似简单的一个情节,极大地丰富了整个剧的剧情,他们考虑到苹果树会出现在树林中,又考虑到结出又红又大的苹果与主题“幸福是什么”相一致。在改编台词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深入分析课文,了解课文,将所谓“温故而知新”用行动来体现出来。
  热情表演,凸显性格。儿童剧是通过舞台表演来呈现的。因此,热情到位的人物表演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热情的表演又必须建立在了解剧本,掌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因此,这也会在无形当中促进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幸福是什么》排演中,金发姑娘的善良形象就需要用语言和动作结合到一起来表现,金发姑娘温柔地说:“我为你们三个人的幸福吃了三口苹果”,说着,金发姑娘就拿起苹果吃了三口。温柔地说,就是对金发姑娘性格的理解。
  通过背剧本、编剧本、演剧本不断丰富孩子们的语言积累,提高孩子们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对作品主旨的把握。学生们的语言实践能力一遍遍的准备、推敲、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一点点地提高了。
  二、儿童剧教学有利于提升儿童自信
  学生们在参加儿童剧训练的过程中除了提高了语言实践能力,自信心也明显增强。因为,在儿童剧排演过程中,学生发挥自由意志,可以把平时难以实现的想法表现出来。在自由的气氛及正面思考中,学生渐渐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实现自己并建立超越自我的信心与勇气。在每一个小组的朗读台词、展示练习等环节结束后,其他小组会进行评价。之后老师对大家的评价进行总结,并且会特别指出,比起之前的表演,有何进步,让学生明白努力并没有白费,更进一步地增强自信,从而不断突破;老师不断引导、鼓励学生,给学生平台以展现自我,把握教育时机,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期望,但是不做太高的要求,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树立自信心。
  在三年级的班级里有个内向、胆怯的男孩子——小博,作自我介绍时,他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再也说不出别的。这样的他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缺乏自信的他长此以往会更加内向。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后面,极少与其他同学交流。在儿童剧《蔬菜王国的故事》进行选角时,小博一直在一旁看着刚拿到的剧本,看着看着还抿着嘴笑,小博应该很喜欢,但是自己缺乏自信,不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于是在老师同学们的不断鼓励下,小博走进组里,询问了同学们的意见后,他得到了他想要的角色。在后来的朗读台词环节中,小博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老师每节课都会与他一起对台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从一字、一词读,慢慢变得流利,更加有感情,更加符合情境。在今后的课上,老师同时邀请了几个比较活跃的孩子主动带着小博表演,一次次的尝试慢慢换来了小博的积极主动,他的自信心变强了。在学期末的展示表演中,小博的表现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认可。
  一次次表演经历能孩子给带来勇气,增强自信。其实对每一个学生来说,站在舞台上就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   三、儿童剧教学有利于提升儿童合作能力
  小学阶段是每一个孩子性格发展、能力养成以及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多数孩子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真正踏入集体生活,而小学则是幼儿园的延续,是一个缩小了的小社会,在这里,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形成人格,其中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也是他们需要面对的话题。而现在小学生的合作情况并不容乐观,当前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家长细心呵护着,接触同龄伙伴的机会并不多,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现在的小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单薄、合作能力较低,因此,帮助小学生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变得很重要。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对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培养给予特别关注,我们带领五年级的40名小朋友共同排练儿童剧。我们采用随机法来划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组织排演活动的进行。[2]在儿童剧的排练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学生们从最初时的小组一旦意见不合便吵嚷着要退出变成了愿意静下来倾听甚至接纳别人的意见;从最初的不配合到愿意主动为小组分担任务解决难题;从对能力较差的同学的嫌弃鄙夷到主动热情地帮助。这些无不让我们感动欢喜。在我们对学生地访谈过程中,李乾诚同学说到;“上了儿童剧课,我从一个别人眼里的“淘气包”变成了我们组公认的小组长,原来我也可以做到这样。”当小乾诚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眼睛里充满惊喜。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之前不太喜欢学习不好的同学,但是上儿童剧课,我不得已和他们一组,为了小组的荣誉,我愿意与他们合作、帮助他们,而且我也发现了他们的优点,以后我愿意和他们做朋友。”这是学习一向名列前茅的寇震宇同学说的话。
  我听了他们说的话,无比惊喜感动,通过儿童剧的排演,同学们地交流合作能力都有所提高,更能将自己完美地融入于集體中。
  四、儿童剧教学有利于提升儿童审美能力
  小学时期的儿童相较于幼儿阶段的特性,在保有对外界充分的好奇心与感知力特性的同时,增添了自身的感受性与思考性,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有了在其思考基础上的判断,因此这个时期在对于儿童“审美角度”的各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美学方面,儿童生来就易于被色彩缤纷的事物所吸引,儿童剧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个这样的平台,那么在此基础上给予儿童经验与机会,使儿童在亲身融入中感受美、发现美、运用美、追求美、创造美,用美的眼光欣赏与感受世界,激发儿童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儿童剧的排演过程中,精心挑选剧本,优中选优,给孩子们最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去亲身挑选;带领儿童们品味剧本,评价剧中的善恶黑白、是非对错,从多种角度理解角色,在精神与道德层面多重学习。在审美观的养成上,儿童剧也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国家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中包含音乐、舞蹈形体等等,这二者对于儿童剧来说也是缺一不可,将音乐所具有的共情、感受特点与舞蹈的节拍、律动特点结合,我们利用灯光、音乐、道具、舞美等一系列具体的实际操作使儿童感受,而非一味传统的理论性教导,这样既保留了孩子的好动性与探索性,又将理论融于实际,方便学生理解。这不仅使孩子更加浅显直观得明白剧中道理,又能丰富了儿童审美观的养成。比如我们班级中这有的小组成员发挥自己是校舞蹈团或合唱团成员的优势,将歌舞融入其中,发挥了孩子们对于美的创造力。
  儿童剧在儿童的语言实践能力、自信水平、合作能力以及审美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春丹.自由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戏剧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9月
  [2]徐子春.儿童剧,一种新型课程的追寻与实验[J].教育与教学,2016.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5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