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名家笔下的那些年菜美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Ceci

   吃年夜饭,被称为“中国人最温暖的仪式”。不管穷人家,还是富人家,丰俭由人,吃了年夜饭才能品尝到年的味道。很多名家,用最美好的笔触把菜品写出来。
   腊肉
   梁实秋:“腊肉刷洗干净之后,整块地蒸。蒸过再切薄片,再炒一次最好,加青蒜炒,青蒜绿叶可以用但不宜太多,宜以白的蒜茎为主。加几条红辣椒也很好。在不得青蒜的时候始可以大葱代替。那一晚在湘潭朋友家中吃腊肉,宾主尽欢,喝干了一瓶‘温州酒汗’,那是比汾酒稍淡近似贵州茅台的白酒。此后在各处的餐馆吃炒腊肉,都不能和这一次的相比。而腊鱼之美乃在腊肉之上。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鳝鱼
   汪曾祺:“淮安人能做全鳝席,一桌子菜,全是鳝鱼。除了烤鳝背、炝虎尾等等名堂,主要的做法一是炒,二是烧。鳝鱼烫熟切丝再炒,叫作‘软兜’;生炒叫炒脆鳝。红烧鳝段叫‘火烧马鞍桥’,更粗的鳝段叫“焖张飞’。制鳝鱼都要下大量姜蒜,上桌后撒胡椒,不厌其多。”
   鱼
   迟子建:“年三十餐桌上的鱼,通常是冻鱼,胖头鱼、鲅鱼、刀鱼之类。这是供给制时代,能够买到的鱼。做鱼不能剁掉头尾,说是“有头有尾”,年景才好。女住人的菜刀要是不慎伤及头尾,就会很慌张,担心未来的日子起波折,所以过年时的菜刀不敢磨得太快。在鱼身上,除了防菜刀,还得防猫。闻着腥的猫,两眼放光,你一不留神,大半条鱼就被它消灭了!所以很多人家的猫,这时会被关在小黑屋。有没有吃到鲜鱼的可能呢?那得看家中男主人捕鱼的本领和运气了。在冰河凿口冰眼,下片渔网,有时能捕到葫芦籽和柳根鱼。这类鱼都不大,上不了席面。谁要是捉到鲶鱼和花翅子,那就是中了彩了!这种能镇得住除夕宴的鱼,会让从冰河回家的男主人腰杆挺直,进屋后有老婆的热脸迎着,有热酒迎着,当然,晚上吹灯后还有热炕头的缠绵迎着。只是这样走运的男人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如我父亲一样的人,空手而回。”
   灶糖
   鲁迅先生《送灶日漫笔》一文写道:“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是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后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年糕
   冰心:“那时代的风俗,从正月初到十五,是禁止屠宰的。因此,母亲.在过年前,就买些肘子、猪蹄、鸡、鸭之类煮好,用酱油、红糟和许多佐料,腌起来塞在大坛子里,还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红白年糕。这些十分好吃的东西,我们都一直吃到元宵节!
   馍
   陈忠实:“新年临近的三两天里,村子从早到晚都弥漫着一种诱人的馍的香味儿,自然是这家那家刚刚揭开锅盖的蒸熟的包子和馍散发出来的。小孩子把白生生的包子拿到村巷里来吃,往往还要比一比谁家的包子白谁家的包子黑长,,无论包子黑一成或白一成,都是欢乐的。我在母亲揭开锅盖端出第一屉热气蒸腾的包子时,根本顾不上品评包子成色的黑白,抢了一个,烫得两手倒换着跑出灶房,站到院子里就狼吞虎咽起来,过年真好!天天过年最好。”
   糯米饭
   丰子恺在《过年》中写道,腊月廿三日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廿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这菩萨据说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大约就像政府委任官吏一般,不过人数(神数)更多。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山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
   蛋饺
   张爱玲《十八春》里写到烧芋艿:“堂信正在,上菜,有一碗蛤蜊汤,世钧舀了一匙子喝着,便笑道:过年吃蛤蜊,大概也算是一个好口彩算是元宝。叔惠道:蛤蜊也是元宝,芋艿也是元宝,饺子蛋饺都是元宝,连青果同茶叶蛋都算是元宝,我们中国人真是财迷心窍。”
   汤圆
   李碧华:“酒心姜汁汤圆实在很不错,馅儿心是麻蓉加,上玫瑰露酒,泡在姜汁糖水中的。咬开柔韧的外皮,酒和姜的独特芳香,令人微醉又乍醒。这设计很有一番心思。汤圆虽是平凡的小点心,但它密实、圆滑、可咸可甜。它在芸芸众生里,活得平安,既成不了被弹打的出头鸟,也不必面对大风大浪大起大跌。汤圆,就是现世凡尘里,一种及时珍惜的恩爱小团圆呢。”
   泡面
   林清玄:“我十五岁不到就离开家乡,怀着对事业与爱情的美好梦想,独自在台北奋斗,不管多么辛苦,每年都会回家过年,却因为惨痛的婚姻,使我连这珍贵的与家人相处的时光都失去了。我边想边哭,愈哭愈伤心,正伤心时,突然看到纪念馆上空爆开焰火。短暂而绚烂的焰火,在黑夜的微雨中,显得更明晰,有震人之美。有一个观点马上使我止住了哭泣:为什么我可以一边伤心,一边还欣赏美呢?人如果为了伤心而忘记美的存在,岂不是太可怜了。于是,我擦干泪水,载儿子回家。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好不容易找到几包泡面,就泡了两包面,和儿子一起吃‘年夜饭’。吃到一半,门铃响了。我一开门,吓了一大跳,门口站着妈妈和大姊。我傻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亮言呢?’妈妈和姊姊迅速走过客厅,看到孩子正在专心地吃泡面,妈妈回头温柔地责备我:‘今天是大年三十呢!给孩子吃这个!’妈妈和姊姊从乡下带来很多菜,才一下子,就把餐桌摆满。妈妈叉着腰,欣赏自己的杰作,滿意地说:‘这才像我们家的年夜饭!’”
   红枣
   琦君在《春节忆儿时·拜年》中写道:初二开始拜年。这是我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回都是阿荣伯提着满篮的大红蓬包一红纸衬着粗草纸,包成长七寸宽五寸梯形的纸包,包的是红枣、莲子、桂圆、松糖等,种类分量各有不同,看对象的尊卑、亲疏决定。”
   红苹果
   冯骥才:“如果你还欠缺几样年货未有齐备,少四头水仙或二斤大红苹果,不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绕去,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必备的年货买齐。圆满过年,来年圆满。年意原来竟如此深厚、如此强劲!如果此时你身在异地、急切回家,那一列列火车被返乡度年的人满满实实挤得变了形,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年意还是一种着魔发疯的情绪!”
   酒
   周作人:“在上海的朋友于旧历祭灶之日写信给我,末云:过年照例要过,而支出大增,酒想买一坛而不大能,而过年若无酒,在我就不是过年了。初二那天的信里又说:酒已得一坛,大约四五十斤,年前有人说起极好极好,价为甘万,比市价八折,又有人垫款,谁知是苏州的绍兴酒,大失所望,绍酒好处在其味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6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