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医生身份建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冀新艳

  摘要:能够综合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就是多模态话语。应用多模态话语理论分析发现,医生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需求,选择使用语言或非语言媒体来塑造自己的角色;但是,新角色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其他角色的消失或代替,反而会形成互补关系。医生多元化身份的建构有效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媒体系统;医患交际;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1-0151-03
  曾经备受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身份建构问题,如今也受到了语言学家的青睐。身份不仅指一个人的出身、职业、资格等固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还指在特定的社交场合中个人主动建构的形象,交际身份(Goffman,1981)[1]随之产生,其本质是为了研究人类如何参与并完成社会交际的。从根本上说,身份建构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在交际中,人们根据不同的交际需求自主选择并构建合适的身份。医患交际是典型的机构性会话,医生和患者在特定的交际场所,根据特定的需求和交际目的,选择和运用一些语言和非语言策略推进会话的发展。医生作为医患交际中主要的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拥有专业的医学知识、特定的思维模式、话语主动权和职业敏感性。所以,医生的身份建构与其他日常会话有所不同,在和患者的交流中,不仅积极塑造权威的机构身份和职业身份,同时,需要建构不同的身份来满足特定的交际需求。因此,本文将着眼于医患会话中医生身份建构所使用的媒体系统,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视角,探究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在医生身份建构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从而更全面、准确地探究医生是如何使用多种模态来促进医患沟通的。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均为作者在医院门诊各科室以匿名身份观察所得,经过整理、转写(Jefferson,2004)[2],得到了76组会话,作为研究医患会话的数据库。但是,为尊重医、患隐私,维护医患关系,语料中不包括敏感话题和任何私密信息。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及其媒体系统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热潮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将图像、声音、颜色、动漫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引入了话语分析的领域,同时,将语言和文字以外的符号系统引进到了语言学界,并得到了语言学家的关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Halliday认为语言系统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认为语言系统的这三大功能应该延伸到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上,这些符号和语言一起形成符号系统,在语意建构中共同起作用。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不仅是由五个层面的系统(Martin,1992)[3]组成,而且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1973) [4]。国内对多模态话语研究的起步较晚,直到2003年才出现了介绍多模态话语的论文,最早把这个理论分析框架引入国内的是李战子教授[5]。之后,对于多模态话语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逐渐增多,然而,从已发表的文章来看,主观性较强的理论研究和静态研究偏多,实证研究和动态研究较少。
  能够综合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就是模态话语(张徳禄,2009)[5]。但是,模态又不同于模式和媒介。模式是指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所说的口头模式、书面模式等话语模式,媒介是指语言交际所用的广播、电视、电话等技术,而模态具有多维性,既包括交流的渠道,又包括交流的媒介,比如: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因此,研究模态,既要考虑模态种类,又要顾及符号系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五个层面的系统包括文化系统、语境系统、意义系统、形式系统和媒体系统,其中,媒体系统是话语最终在物质世界表现的物质形式,包括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两大类(张徳禄,2009)[5]。无论是语言媒体还是非语言媒体,都是意义传播的载体和医生身份建构的物质形式。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医患对话分析
  从得到的语料中分析可知,医患会话从两方面区别于日常会话:其一,医患会话是任务驱动的会话,解决的是会话整体结构的特殊规则和顺序;其二,医患会话具备完整的会话结构,即开端、本体和结尾,如表1所示:
  从例(1)中可以看出:医患会话呈现了完整的会话结构,开端包括了会话开始和病情陈述阶段,本体包括病史回顾、病情诊断和治疗建议阶段,结尾则是会话的结束阶段。
  通过分析转写过的现场录音可以发现,医生通过语言媒体包括纯语言和伴语言来传播意义。例子中的语言媒体表现为声音符号系统,通过听觉模态向患者询问病情、病史,并立即做出治疗建议。通过例子可以看出,医生的语气、音调、语句的长短等都随着会话的推进和患者的回答有相应的改变,并对纯语言的传递起到了补充和强化的作用。而医生的身份也因会话的不同阶段而表现为病情倾听者、病史询问者、病情分析者和病情诊断者,这些医生的固有身份都是机构性会话的产物,医患话轮衔接得当,没有重复和冗繁,医生通过的声音符号系统,向患者传递了专业医学知识和不可替代的职业身份,推动了医患交际的和谐发展。下面是儿科门诊的一个例子,就诊的患者是2岁左右的女童:
  (2)家属:亲亲,看看阿姨拿着什么呢?
  医生:过来,宝贝儿,阿姨用这个玩具听听你的小心脏的声音,好不好啊?
  患者:不要,不要!
  医生:没事儿,宝贝儿,你来摸一摸,上面是光滑的,不扎小手哈,看,阿姨放手上,一点儿都不疼噢,你试着玩儿一下吧。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严肃认真的女医生通过改变对孩子的称呼语来顺应会话语境,并且通过触摸动作改善与孩子的陌生关系。触觉模态有效补充听觉模态,取得了幼儿患者的信任,成功构建了“亲密小伙伴”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医生并沒有因为要主动选择某种身份,而将自己的固有身份统统屏蔽,相反,为了加强患者的信任和避免矛盾冲突的发生,医生必须要主动建构多元身份来补充既有身份。   (二)非语言媒体
  非语言媒体是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包括交际者的身体动作和非身体动作。身体动作含义丰富,既包含整体的身体移动,又涉及微观的面部表情、眼神、眉毛、手势以及其他肢体动作。非肢体媒体可以是类似扩音器、录像设备、网络媒体和实验室等现代化工具,也可以是会话环境中的颜色、温度、家具设备、挂图等环境因素。
  下面是内科门诊的一个例子,就诊的患者是一位农村妇女,因不配合治疗,家人特约了医生:
  (3)患者:这药那药吃了不少,没甚作用,癞(病情不好)病吧,这……
  医生:大姐呀,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对药的反应也不一样,你来看看,其他人(患者)是怎样熬过来的……
  例子中,患者情绪消极,家人很是焦虑,医生显然是觉察到了不良信号。首先调整对方的称呼,拉近距离,改变单一的“医生”身份;其次,使用“呀”,拖长语调,柔和语气;同时,从文件袋里拿出了几本杂志,一些照片,顺便打开了手机录音机,在给患者“大姐”讲故事的时候,医生一直在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在这个例子中,医生除了对语言进行调整以外,还使用了纸媒和手机等工具性媒体塑造了一位“资源分享者”和“同情施与者”的形象,有效安抚和鼓励了患者。
  值得肯定的是,医生主动建构的多元身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并挽救了医患交际,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容易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案例时。笔者在“孕妇学校”就收集了一些这样的例子。“孕妇学校”是医院为准妈妈们提供的一个学习孕产知识的场所,设计者将墙壁、挂图、桌椅以及医护人员的着装打扮等的颜色和线条柔和化、舒适化。根据安排,每个周四都由专门的医护人员通过播放科普视频、将临床案例制作成PPT、讲解产妇和婴儿的护理要点和亲身模拟等为孕产妇做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身份在“医学专业技术者”“医学道德践行者”“医疗经济管理者”“医疗服务实施者”以及“健康教育者”(王茜,隆娟,2013)[6]之间相互转换。下面是一个关于助产士为即将临盆的初产妇讲解顺产好处的例子:
  (4)家属:大夫,女儿头一胎,怕不好生,到时候剖吧?
  医生:根据你女儿的情况,我们建议顺产。首先,胎位没有问题,胎心监测正常,其次,骨盆条件不错,血压、血糖一切正常,所以,孩子,你不要担心,可以顺产!(医生一边解释,一边拍了拍孕妇的肩膀。)
  孕妇:怕,疼……
  医生:不怕,闺女儿,我给你们(顺带微笑着把头扭向其他孕妇)讲哈,生产疼是生理性疼痛,正常情况下,阵痛是间歇性的,随着孩子的娩出,疼痛也就消失了,明白了吗?(医生一边解释,一边在自己的肚子上模拟着。)
  孕妇:(聚精会神地听着)……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医生通过语言媒体改变对孕妇的称呼来获得孕妇及其家属的信任,有效减少孕妇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同时,通过眼神接触、眉毛起伏、手势、肢体动作等非语言媒体来引起孕妇及其家属的共鸣,并传递给孕妇战胜恐惧的信心。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医患交际中,首先,医生的身份建构呈多元化、动态化、需求化。其次,随着現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医疗设施越来越完善,医生进行身份建构不仅可以通过语言媒体来塑造,更可以运用多种非语言媒体,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医生身份建构的交际功能和作用各有不同。不同的媒体系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所起的作用和效果主要有三点:第一,多模态话语下的多元身份可以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减弱对抗心理,容易引起共鸣;第二,非语言媒体可以有效补充语言媒体,医生身份转变更加灵活,患者也更容易消除疑虑从而接受科学的治疗、专业的建议以及额外的监督;第三,多模态话语指导下的医生身份塑造,尤其是在危急、复杂、疲乏等情形下,可以有效协调医患关系,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保证治疗的及时、客观和有效。
  参考文献:
  [1]Goffman,Erving.Form of Talk[M].Oxford:Blackwell,1981.
  [2]Jefferson,G.C.2004.Glossary of transcript symbols with an introduction[A].G.Lerner(ed.).Conversation Analysis:Studies from the First Generation[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3-31.
  [3]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
  [4]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1973.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6]王茜,隆娟.从查房会话语料看医生角色特点[J].医学与哲学,2013(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7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