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视角下的大学生“生涯-就业-创业”一体化辅导模式探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全艳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培养策略和模式也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现如今,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为了能够促进大学生们更好地就业和创业,就要重视对大学生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互联网+”视角  大学生就业  创业  生涯  辅导模式  探究
  【课题项目】本文为教育部2018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互联网+创新创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802112108)相关研究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007-01
  近几年来,各大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通过构建优良的双创教育生态,结合学校特色,从“岗位创业”的新视域角度,进行系列改革。将双创教育定位为“双创能力和文化”的教育,将大学的文化与企业家精神融合,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岗位创造力、岗位发展力,培育学生具备立足本职做好一份事业的综合素能。
  一、“互联网+”视角下的大学生“生涯-就业-创业”一体化辅导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的视角和背景下,为了能够推动高校大学生们更好地实现就业和创业,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和教育,创新“生涯-就业-创业”一体化辅导模式,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更好地开展和进行。正所谓“没有做好创业准备的人,最终只是一场空”。当前,大学生创业具有很高的失败率,因此,大学生创业非常需要在创业前获得创业所需各种技能的全面培训,非常需要创业方面的职业生涯辅导服务。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给予恰当的生涯辅导服务有助于大学生清晰自身特质,明确创业目标,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适时调整自己适应创业路上的各种变化,成功创业。与此同时,创业是就业之源,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建设与评价,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基于此,高校实施和运用大学生“生涯-就业-创业”一体化辅导模式是非常重要且迫切的。
  二、“互联网+”视角下的大学生“生涯-就业-创业”一体化辅导模式的方略探究
  1.开设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
  对潜在创业者全方位全过程创新创业生涯辅导,要将创新创业生涯辅导贯穿入学至毕业始终,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科学设定创新创业生涯辅导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教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做到高效服务、指导得当,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全程创新创业生涯辅导和咨询服务,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将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能力指导、创业技巧指导。
   2.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探索职业世界,进行创业生涯定向
  在校大学生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知识面较为狭窄,一般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学校要协助大学生进行各种生涯探索活动,包括大学生的生涯认知重建干预及生涯决策技能干预课程,引导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大军中。进行创新创业的认知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业观。如,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文献检索、实习实践等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进行创业生涯定向。
  3.运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涯-就业-创业”一体化辅导模式的实施
  积极建设“生涯-就业-创业”一体化辅导体系保障机制,扶持学生创业。构建学校创新创业生涯辅导线上平台及线下工作室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做到机制健全,成立校系两级管理体系,成立两级创业就业咨询指导团队,并定期培训与交流,让指导更具特色和有效。
  4.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普及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高校大学生作为职业生涯、创新、创业的主体,与他人的合作以及自身的素质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的成败。因此,除了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有良好合作精神之外,还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等素质,从而使得大学生们更好地面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难题困扰着学生,大学生“生涯-就业-创业”辅导线上平台线下工作室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学生快速成长,适应创新、创业带来的变化。如若学生遇到彷徨或犹豫不决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决策困难类型”的测评等,及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更好地实现就业,就要重视对学生们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运用大学生“生涯-就业-创业”一体化辅导模式,培养大学生们良好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高校大学生们更加長远、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玲.互联网+视角下的大学生生涯-就业-创业一体化辅导模式探新[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8-110,1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