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何利娟

  摘   要: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创新已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其成功关键支撑在于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陣地,肩负着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重任。本文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现状,力求探析出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效性路径。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  高校大学生  创新能力
  1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
  2019年1月1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指出教育要为新旧动能转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已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教育领域。目前,创新已经成为培育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利用这一引擎去促进社会的新旧动能转换,其成功关键支撑在于人才。作为担当人才培养责任的高校应顺势而上,紧紧牵住创新的“牛鼻子”,充分发挥高校源头创新主力军的作用,将教育、人才与产业无缝衔接起来,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
  2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社会良好的创新环境尚未建立
  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下,全社会再次掀起“众创”热潮,但关心支持产教融合的社会舆论环境尚未形成,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公益性支持少,还处于自身利益得失权衡的阶段。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也很少主动、及时与高校沟通对接。一些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还是注重名牌大学、考试成绩、取得证书等,更多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忽视了大学生的创新素养,更缺少创新能力方面评价标准。当下,经济迅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父母在子女培养过程中增加了创新思维教育,但仅限于创新思维课程,未能激发子女创新潜能,也未能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创新观。
  2.2 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尚需完善
  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高校需要建立产教协同育人机制。目前,高校尚未明确产教融合管理、协调机制。由于高校未能引入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到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以及专业课程修订等教学体系,因此,尚未建立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具有完善的创新理论课、创新思维培训、创新实践教学等教学体系,但很多高校的创新课程流于形式,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创新课程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不强;教学内容滞后,不可能将学科专业发展前沿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实现产教研融合的效果;教学方法相对保守,习惯性地采用填鸭式教学的模式,基本没有发散思维与创新实践活动,难以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只是看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扼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的教育应试化特征明显,几乎可以说所有大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进入大学后,他们仍会沿用原来的学习模式和认知方式,循规蹈矩,不敢“闯”、“创”。大多数大学生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明确,创新的动力不足。面对信息时代,在各种各样的信息冲击下,大学生们缺乏主动加工信息、整合资源积极性、主动性。部分大学生虽有创新意识,但这种创新意识缺乏稳定的持久性和内驱力,一旦遇到挫折就停滞不前。还有部分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只是为了获得奖项等眼前利益,而对于创新实践的重要性并没有理性认知。
  3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
  3.1 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教育生态圈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教育生态圈。政府、学校和企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产教研式的教育,才能推进创新教育发展,从而更好服务于新旧动能转换。政府要出台相关的创新政策鼓励学校、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对政策落地情况的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和评价,从而激发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企业参与到高校的创新教育。高校要积极建立创新基地,开展创新活动培训,主动与企业、企业教师、专家等联合起来,通过开设课题和研究项目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创新兴趣。企业要积极深入高校建立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并通过创新平台为企业选拔创新型的人才,推动企业新旧动能转换。
  3.2 构建培育实践创新素养的教学体系
  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下,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能力已经列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中。为了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需要高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养的教育教学体制。一是课程设置应厚基础重实践创新能力。在合理安排理论课同时大幅增加实践课,促进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增强各课程联动,打破课程壁垒,淡化课程界限。实践创新要求贯穿于各类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全过程,促进各类课程同向而行并形成协同效应[1]。二是教学内容应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学科专业发展以及企业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等内容,做到专业课内容、通识课内容与创新实践课内容相互补充,并借鉴国外实践创新理论与实践经验,拓宽学生思维。三是教学方法应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引入“慕课”及“翻转课堂”,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深入推进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观地位,推进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头脑风暴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创造力。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培养优势教学法,避免教学弱点,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3.3 打造创新型师资团队
  高校教师是创新教育的主力军。高校教师队伍创新水平和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效果。高校要努力打造创新型师资团队:一是转变观念,高校教师要认清新旧动能转换下的新形势,作为高校创新教育的教师要勇于“闯”、敢于“创”,必须把被动思维转变为主动思维,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创新型教师。二是加强创新培训,建立健全高校创新教育教师的培训培养制度,积极为教师搭建校内校外交流合作平台,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研讨;安排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同企业联合创建课题项目,加强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积累创新实践活动经验。三是健全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基地,鼓励创新型教师进行创新研究,并设立创新基金和创新成果奖,促进创新型教师的创新成果的产业转换。四是建立创新工作指导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中优秀创新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激发高校教师创新的内在动力;鼓励成立创新工作室,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学科专业发展,不断更新充实知识结构,促进创新知识和创新实践教育的系统化。
  4  结语
  目前,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的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将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探究出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效性路径。
  参考文献
  [1] 雷红.高校青年学生实践创新素养培育的课程教学优化研究[N].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6(597).
  [2] 阚洪涌.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10):141.
  [3] 王伦刚.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8(2):52-54,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9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