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减负:充分尊重教育规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亮

  教育减负政策实施多年,似乎始终没能得到社会的公认。有教育专家认为,减负政策的执行落点出现偏差,不是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有问题,而是战术方向出了问题。中小学减负的方向,关键还是要看高考指挥棒;而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大多在于校内减负还是校外减负。
  学生减负样本调查
  2019年10月30日,南京市教育局对社会质疑减负的声音做出如下回应:近期,对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等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专项督查行动;存在对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发误解;对督查整治中发生的偏差,要及时纠正,确保义务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在南京,有家长发现:自2019年秋季开学后,孩子们的书包变轻了,作业变少了,各种测验停止了,放学到家早了,考试也不公布分数排名了,常规性考试变成练习了……孩子的课程、作业、考试、辅导、作息、竞赛、教辅等一系列流程,都被压缩了。有家长又担心:如果这样下去,孩子就要成学渣了。南京河西地区某小学一位家长说:“孩子以前有作业培训做题等束缚,还能被逼学习;减负后,小孩那种爱玩的天性就彻底暴露了,明年就要小升初考试,能不着急吗?”另有家长也表示:以前考试的分数、排名公布后,还可以针对性地表扬或者督促,现在不知道学得怎样,该如何督促?
  贯彻执行减负政策,为何会发酵成社会热点?媒体调查显示:家长们担心的最直接原因,是優质教育资源稀缺引发的升学竞争。大部分家长对孩子都有较高期望,希望投入就能有回报,而目前,孩子能升入好学校是他们唯一的期待和选择。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何雨认为:从教与学的角度看,过量的负担、无效的负担,才是问题所在。现实+心理的交互作用,引发了部分家长的担忧。这是对当前畸形的义务教育阶段负担过重问题的集中反弹。
  当前中小学家长大多出生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代人小学、初中不同的学习经历,让诸多家长有相同的感叹:一是,初中、高中阶段是自己心智“开窍”的关键阶段;二是,以前“天分+勤奋”的学习法宝,面临诸多教育培训机构高喊的“方法论”冲击;三是,以前的课堂教育为主,已变为课外辅导班为主;学习压力的低龄化,近年来愈演愈烈,当前,集中到了义务教育阶段。
  一位在大学任教的家长说:现在“小升初”太重要了,上不了好的初中,大部分孩子的“学习天花板”就基本定型了,直接影响未来的竞争。有教育研究者指出:过去几十年,人生成长轨道上的分流,从高中阶段前移到初中,再到现在的小学阶段,这种分流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命运,一旦得不到优质教育,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就成为泡影。
  综合素质带来更高要求
  在分析近40年来两代人的义务阶段教育差异时,一位家长表示,当年之所以能考入县中,是拔尖考试的结果,完全依靠题海战术和勤奋,在文化科目上发挥关键性作用,当然,也涉及一些解题技巧。但如今,每个城市扮演着教育风向标的顶尖初中,在“小升初”选拔中,除了文化课,还有对“综合素质”的考量,有的还加上琴棋书画等才艺。
  支持减负的家长从另外角度分析:“从孩子的角度看,精力已普遍到了极限;从家长的角度看,教育支出也到了极限。”
  综合素质的考核,往往不在教育部规定的考试大纲中,而是通过校外辅导课学来的。此外,校外辅导课与诸多关键性的升学考试密不可分。一些掌握一定范围的教育教学话语权、命题权的人士,往往是教辅机构的“首席”或“特聘”。课外传授的题型和解题技巧所取得的效益,往往超过按部就班学习所得到的悟性。也就是说,课外学习更适合在考试中取得分数,学生是否上过培训班在“综合素质”测试中差异尤其明显。
  南京仙林地区某顶尖初中开展模拟联合国的游学活动。从会场到衣着,很多细节百分百对应联合国“标识”,一般的家庭根本承受不起这样活动的费用,而且,平民之家的孩子,也无法融入那样的场景中。出国游学是常态,每次游学费用都以万计,普通家庭被“模拟联合国”这样的场景及所要的费用直接吓退,主动放弃进入这类代表教育水平风向标学校的机会。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何雨指出: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在设施设备上已经达到国家的要求,但远没有实现机会均等。学生能否进入优质教育的录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决定教育改革的指挥棒是考试,但考试最终又由录取方式决定。有学者指出:尽管考试的难度没有提升,但在考试内容设定上,就预示了定向性选择。比如,一些考试题目要对股票的k线图进行分析,这显然对城市富有家庭学生更加有利,且不说大多数题目,参加过课外培训的学生更有胜算。
  减校外而不是减校内
  对此,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坦言:中小学生减负,要减的是过重的校内外学业负担。不是简单地缩短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降低课业难度,而是要把校内外不合规、不合理、不科学的过重学业负担减下来;同时,要把思政、音乐、体育、美术、劳动实践教育等方面有欠缺、未达标的强化起来。
  从历年学业负担监测结果来看,学生学业负担日趋加重,但学业成绩并没有水涨船高;负担感受轻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高于负担感受重的学生。数据显示,四年级学生每天家庭作业时间1至2小时的学业成绩最高,每周校外补习3至6小时的学业成绩最高,再延长作业时间或补习时间,学业成绩反会下降。而且,2018年的监测进一步发现,只有当学生负担感受较轻时,适当增加作业与补习时间才有正向作用;而在学生负担感受一般或较重时,想通过增加作业和校外补习等方式来提高学业成绩,往往事与愿违。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后王捷,从社会层面来分析学习负担。他指出:作为政策制定者,需要对学习时间进行控制,因为教育涉及儿童的身心健康,而家长有时未必能做出完全理性的选择。“要防止学校、家长和学生过分看重短期利益,需要保证孩子的睡眠、体育锻炼和社交时间,保证孩子的全面发展。”
  上海师范学院副教授王健认为:老百姓现在内心深处答不答应减负?当大多数人都在焦虑,“轻负”就容易成为口号。有些家长嘴上喊着支持“轻负”,但真正的想法却是:最好别人都去减负,自己的孩子就能够脱颖而出了。他表示,教师是所有教育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事实上,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命题和作业设计的训练,在师范院校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这个环节都是空白,至少是薄弱。王健说:“没有这样的训练,布置的作业怎么会精准、适当、合理?所以,要减负,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减负政策的疑虑,实际上折射的也是家长对减负政策稳定性、持久性、落实性、成效性的担忧。王健说:如何通过升学评价制度的综合改革,让真正守规矩的家长有获得感,让野蛮训练的家长没有机会钻空子,大概是教育政策设计者需要深思的课题。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高政分析,学业负担之所以存在,并不仅仅是教育系统自身的原因。家长和学校担心别的孩子、别的学校抢跑,大家陷入一种“囚徒困境”。高政说,可能真正起作用的是政策和教育制度。“减缓焦虑,最终还是要靠社会经济的发展,迈向更为完善的社会。”
  充分尊重教育规律
  2019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从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统筹规范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统筹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强化组织保障等方面,要求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环境。省级党委和政府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列出具体减负清单,扎实推进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取得实效。
  这份减负文件出台的背景,一是落实基层减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增能;三是弘扬尊师重教,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9年3月,中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并明确了基层减负的硬杠杠。中小学教师减负意见的出台,有利于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来说,近些年来的感触似乎处于“增负”之中。有时突击检查,有时推门听课,或检查人员当场出卷考查学生合格率。这些往往迫使学校教务处不得不对原来安排好的学期教学秩序进行调整,非主课的学习常被替代。
  当前,由于一些歷史的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额外工作负担过重,各种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名目多、频率高,各类调研、统计、信息采集等活动交叉重复,布置随意。广大教师承担了与教育教学科研不相干的事务,疲于应付,忙于琐事,但从根本上反映了当前在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理顺现代学校和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制度性问题。
  在谈到减负时,无论是学生、家长抑或教育工作者,甚至教育职能部门的人士都提出一个结论:减负更主要的是减去校外培训机构带来的负担。如果过于强调校内减负,反而会加大校外负担,让家长不得不在校外培训机构上投入更多的金钱和精力。有教育工作者说:现在小学阶段上课,教师基本默认课本上的知识已在课外培训班学过了,知识点大多一带而过。
  对于社会关心的社会事务进校园,文件要求进行统筹规范。首先要明确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文件中的社会事务,指的是面对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文件规定,教师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影响教育教学主责、主业的前提下,有责任有义务参与社会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的社会事务中确需中小学教师参与的,应由教育部门严格按要求依程序统筹安排。在开展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社会事务时,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4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