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所謂“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多变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价值体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学习品质的认知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2.00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2—0026—04
  在教育界大谈特谈“核心素养”的今天,教师们关注最多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现在的教学方式哪些是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的”“核心素养与深度教学有什么关系”“深度学习在课堂中能落实下去吗?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吗?”答案也许是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必然的:没有“深度学习”,就无法落实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发展必须要求学生有深度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要有深度教学的能力。
  首先说说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语文的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给出四个纬度:语言构建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钱理群教授也说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以真、善、美的追求,以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并由此焕发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由此可见,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的。课堂是将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主阵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将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中心环节。没有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没有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和课堂化实施,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那么,在强调落实核心素养的当前教育形势下,就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多变的环境中,学生将自己掌握的本学科知识和涉猎的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建立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品质的认知策略。
  说到底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就是希望我们的课堂不再是“风头无两”的表面热闹,而要多些素质和底蕴的沉淀,多些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特别教和学的过程中要多些思维力度和密度的增加,这并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改进。反观当下语文教育,老师们普遍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但越认真发现离语文的核心与初衷越远,越教孩子越不愿意学习语文,甚至越教学生的成绩越低。语文老师即便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语文成绩的优秀率简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那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教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孩子只装了学科知识,没形成学科思维。所以我们其实一直在强调:学习永远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教师“填鸭式的灌输”或是“表演式教学”都无法让语文的核心素养落地。它必须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为终身而学,为理解而学,在学科思维指导下学习,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学科思维,进而用思维指导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再进行创新,这才是我们所期盼的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要有深度学习,必须有深度教学的引领
  “深度教学”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进行有效引领,让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有方向而且要有路径,不但要积累知识,而且要形成能力,在“授之以渔”的过程中,把学生从单一思维中拉出来,不就事论事,不就题解题,不就课论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视野,系统思维,从而去解放课堂,改变学生。
  所以说“深度教学”应该是基于价值引领的教学、落实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基于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整合性教学、基于思辨性思维的教学。只有“深度教学”,才能产生“深度学习”,才能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行动。
  基于上述想法,展开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课例研讨,逐渐尝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探究之路。得出如下几点方法:
  (一)从被动接受的“认知型学习”走向强化情感主动的“非认知学习”
  与传统的“认知型学习”相比,“深度学习”把强化情感认知的“非认知学习”放到突出的位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求知欲,自我管理、自主性、适应性、执行力等,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中都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预示着学生是否具有更长久的学习能力,能否取得更长久的成功。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对学生上述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开学初会给学生布置配合教材的学期初读书计划。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书目(名著、散文、社科 百科),选择阅读数量(三本打底,上不封顶),自主制定阅读计划。每月都有一次大型的读书汇报会(两节课的时间),同学进行读书汇报及成果展示(读书笔记,读书卡片)。同时利用假期鼓励学生们做美文的摘抄和赏析,美文可以打印,赏析必须手写,最后编撰成册。学生们编写的《我是人间惆怅客》《飞扬的青春》《我思故我在》等美文汇编设计精美,都独具风格,鼓励孩子们作为青春的礼物好好珍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非认知型学习”能力,例如自我管理、时间规划、阅读自主性、计划和活动的执行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一部分语文学习能力强,语感好,热爱语文的同学脱颖而出,疏影摇曳,独具芬芳,他们的“非认知型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从教师讲授的单一课堂走向立足于信任学生的多变互动
  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但单纯的知识不等于核心素养。只有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才是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里,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能力的培养,单纯靠教师的讲授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那么“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教师必须教给学生“结网”的技能。在这方面,笔者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例如从初一的第一个学期,笔者就把语文书中的十二首古诗分为两部分,自己范讲六首,其他六首分给班级里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由他们做“老师”,登台试讲。结果发现,他们查资料,做幻灯,比老师准备得还认真,课背得比老师还精细,讲课效果也非常成功,而且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于是每个学期开学之初,笔者都会把本册教材的所有古诗词分给班级的6个小组,小组合作,查资料,制作PPT,选派代表讲课,最后再由大家推选出冠亚军。活动过程中的照片,做成美篇,发到家长群,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们在准备和展示的过程中就要求必须自主合作,分配任务,学会服从,学会分享,学会创新才会胜出。这样 ,立足于真实情境中的的诸多核心素养就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诸如此类教学活动,比如课本剧表演,美文经典诵读,名著改编,班级班会的策划主持,甚至作文的批改,都会有意识的力求给各层次的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除了吸收各学科知识之外,将培养各种能力和树立各种道德素养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从单一的被动接受性学习走向富有挑战性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
  为更好的适应知识经济、终身学习、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发现问题、质疑能力,批判性思维、开放性视野和创新能力”被公认为是21世纪的高阶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走出校园后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就不能流于表面,深度教学就要创造机会培养这些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就有意识的从低到高,进行了一些思维上的引领。比如在阅读训练中,笔者把迟子建的几篇文章《泥泞》《我对黑夜的的柔情》《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是谁扼杀了哀愁》等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找出他们之间的共同思维特点——逆向思维。让学生发现“泥泞”“苦难”“暗夜”“卑微的小虫”“哀愁”这些我们平时避之不及的事物背后原来凝聚着这么神圣,伟大的力量。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引领他们对苦难,黑暗,弱小,忧伤等高贵品质的关注。也将学生的思维由小小课堂小小篇章,引向古今中外,天上人间。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开放性视野等诸多高阶思维能力。
  另外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最可贵的是不再怕难的文章,相反激起部分同学对艰深文章的兴趣,许多同学自发开始读余秋雨,周国平,梁衡,李敖,朱光潜,民国时期的部分大家,和培根等外国大师的名作。笔者则抓住机会,大加鼓励,并且提供展示平台,比如“小荷才露尖尖角”读书交流会,把他们的阅读篇章,阅读心得分享给大家,他们在台上讲的“手舞足蹈”,下面很多同学听的“目瞪口呆”,用台上的激励台下的,争取更多的深阅读爱好者加入,这种活动反过来也形成对台上者的激励,保护他们可贵的深度学习欲望。
  (四)从单一学科内学习走向多学科间的整合性学习
  未来社会人们所遇到的情境和问题更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调动多角度综合性的知识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语文的深度教学就必须着眼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最后反哺所有学科。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毛泽东《消息二则》时,就提前要求同学们回去查历史书,了解时代背景,了解渡江战役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还原历史,更好地体会毛泽东同志发稿时的激动心情,全国人民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激动。这样,才能让历史照进现实,学生学习时才能消除年代的隔膜,产生共鸣,激发爱国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突破学科框架,《春》结合艺术课的美术和音乐将秋季教材中才出现的“春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地方课和校本课,甚至把学习内容交给这两个学科,让孩子们自己策划。小说教学引进课本剧表演,议论文结合演讲,说明文鼓励学生大胆向外拓展相关的前沿科技。总之,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让语文课成为思维和能力的引爆点。
  (五)从表层思维走向深度思辨的思维指向
  就学生而言,思辨思维的养成比单纯的知识获得更重要。语文课堂一定要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敢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并引导学生去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去思考人类的幸福和未来。在学习八年级人教版课文,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原文有三个观点“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我活下来的理由。学习本课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就上述话题进行了深度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当爱悄悄降临,你准备好了吗?列举举世闻名的爱情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情的美好,神圣,水到渠成的珍视爱情,绝不把其当成儿戏,避免学生谈“爱”色变。还有“知识对于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建设性意义?”“面对弱小,陌生,未知你可曾深怀悲悯”等一系列的思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最开始的时候学生也许说不出多么深刻的见解,但是随着类似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在逐渐发展。学习之后,笔者让学生写了同题作文《我为什么而活着》,引导学生由关注自我,开始关注他人;由不认识自我开始关注深层次的自我,由关注人类进而关注自然,大家的作文写的精彩纷呈。结合具体的语文学习内容,设计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层思维走向纵深,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辨能力。
  (六)从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走向对学生价值体系的建构
  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放在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突出位置”。这一核心素养要落到实处,语文学科是最佳抓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强大的压力造成的价值导向,教师往往不是从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出发来研究语文教学问题,而是从语文的考试指挥棒出发来研究教学,以追求考试成功为价值取向。因此造成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最终导致语文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窄化。而事实上,语文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是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更应该发挥其“育人”的价值,让那些精美的课文,流芳百世的文化精品,成为育人的养料,帮助学生鉴别人性的善恶、积累人生的经验、张扬人情的美感……因此,真正以语文学科为抓手,将语文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整合在母语教育之中,是语文教师责无旁待的使命。
  比如在执教《邓稼先》一文时,文章是从一位诺贝尔得奖者美籍华人杨振宁的角度,从一个位年居住在海外,有优越生活条件和实验条件的人的角度看待我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原子弹的研究成功。笔者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阅读了有关邓稼先,钱理群等一大批为了国家舍弃小我的大师们的传记,还有感动中国中隐姓埋名的科技工作者,甚至推薦了《无问西东》这部电影,让学生感同身受爱国举动和情怀从来就是一个大命题,从来就是中国人不变的价值信仰。并由此引发对当前社会“中国梦”的探讨,最终还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引发学生对于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教育的效果。
  二、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深度学习”具有区别于传统学习的上述显著特征,那么清清楚楚讲明白“花落了就结出了果”体现的是知识性,声情并茂鼓动人心地演绎出“花落了,却变成了一个丰硕的秋天”,体现的则是高阶思维的核心素养;“危楼高百尺”固然精确生动,“手可摘星辰”也实在大胆夸张,而到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就是天马行空丰富的想象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个人对劳苦者的同情,那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的悲悯情怀,就是价值体系的深化。教师引导学生的体悟过程,就是课堂学习深度的发展过程,也是学生爱上语文学科,提升学科素养的路径。   学生的“深度学习”必然要求教师走向“深度教学”,深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方式的改革,把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真正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中,这样才能把核心素养从一个抽象的理论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我们身处一个改革的,向上的,最好的最智慧的时代,一定要带领学生摆脱糟糕和愚蠢,让教育走出失望之冬,走向希望之春。
  [参考文献]
  [1]朱开群.“深度学习”观映照下的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8).
  [2]俞福丽.体育核心素养发展中体育课堂教学作用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8(06).
  [3]蒋大霞.核心素养下的教师教学方式变革路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1).
  [4]孙雅琴.南行中学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视界,2019(01).
  [5]严军.漫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趣[J].学周刊,2012(25).
  Abstract: The so-called "deep learning" means that in a real and complex situation, students apply their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and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use conventional thinking and unconventional thinking, and use the learned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o develop students' cognitive strategies of critical thinking, innovative ability, cooperative spirit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Key words: deep learning;core literacy;teaching method;learning method
  [責任编辑:王 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6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