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慕课课程的特征与局限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铭体 张少利

  慕课,即MOOC,全称为大规模的开放在线课程,它是一种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慕课的最初萌芽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2013年,在教育部的推动与支持下,我国慕课的建设开始起步。时至今日,慕课在我国经历了从探索到实践、从星星点点到百花齐放的跨越。慕课以其大规模、开放、共享的突出特点,逐步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促进了教育教学与科技、网络的融合。
   一、基于慕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近年来,以慕课为平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很多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喜爱。基于慕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传播范围广,接收方便。慕课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手段,通过声画结合的表现形式,把远方的课堂带到学生身边,并且营造出一种虚拟的“面对面交流”的授课体验。这使得广大学生群体足不出户,就可接受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因此,基于慕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更具有社会性。
   二是运用多种传播符号,营造出全新的上课体验。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基于慕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声音和画面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补充和再造,既保持了传统课堂教學授课的魅力,又运用多种传播符号,增强教学效果和感染力;以教学为主同时兼具一定的娱乐性,打破了单一、刻板、严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学生隔着屏幕进行接收,也不用去顾虑传统课堂模式的制约性,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更好地促进师生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
   三是接收方式的灵活性及接收时间的碎片化。相较于阅读课本式的自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基于慕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阅读课本时,我们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理解文字传递出的信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教师的约束及课堂制度本身的制约性,使得学习能够集中在比较完整的时间内进行。而基于网络的传播方式,虽然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打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但因为其课程缺少约束性,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觉性才能完成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和暂停的学习模式,使得基于慕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先级有所降低,学习状态更加随意,接收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
   四是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基于慕课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大学生群体规模庞大,一方面受到家庭环境、生活阅历、民族地域等客观条件差异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性别、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等主观条件的约束,这导致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复杂,个体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难以被精确描摹,这也给传统课堂带来了挑战。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课的方式进行,很难精确地兼顾到每个个体存在的问题,难以解决多样性心理需求。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改变传统授课模式,激发学生自主性,利用慕课平台信息的多样化去因材施教是十分有效的手段。这也促进了慕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作为个体的大学生,找到自己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慕课平台搜索相关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寻求者,呈现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五是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私密性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殊之处还在于,很少人愿意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传统的授课课堂,教师很难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难以把握每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难以传授相对应的知识。而引入慕课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解决了传统课堂公开性与学生需求私密性的矛盾。在网络媒体上的受众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使得受众可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更坦诚地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学习相关知识,进而寻求解决方法。如此一来,在相关的考试和问卷中所得到的反馈也更具真实性。
   二、基于慕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局限性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慕课课程基于网络平台呈现,也会受到网络平台的制约。比如网络呈现画幅比例的限制以及教师在录播室中难以真正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所产生的“距离感”,降低了课程的质量。
   (一)镜头与话筒的制约性
   在视觉传达上,慕课将摄像机拍摄镜头通过互联网传输给受众,课程也就具有了画框的限制。教师在录课时,要有镜头感,要注意副语言的运用,例如画面给的是中景,那就要注意自己的手势动作幅度不可太大,否则将会超出画面之外,而如果需要走动,要考虑到能否被镜头捕捉到。很多演播室因为场地或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得课程往往以固定机位、固定场景的方式录制,这就对教师的行为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同时,慕课改变了声音的传输方式。传统课堂上,教师通过嗓音来传递信息,而在慕课平台上,通过话筒对声音进行录制,那就需要传播者适应话筒前声音录制的特点。话筒可以将声音进行放大或缩小,这也使得慕课课程对传教者来说有别于传统的授课模式。要控制声音的强度,不可一味地高声大气,也不可一味地低声细语。音量过大或是过小,都会影响有声语言中包含情感的能力。掌握合适的声音表达方式,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寻找镜头感,是适应慕课这种新型模式的必然要求。
   (二)“距离感”的产生
   慕课平台授课模式对于传教者来说,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传者与受者在不同的空间进行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从教师一方来说,这有别于传统授课模式的及时反馈机制。在传统授课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调整状态和教学内容,师生的互动频繁,这保证了授课中语言的亲切感和交流性。而慕课平台的授课模式,将传者与受者分割开来,作为传者在演播室,看不到受众的表现,听不到受众的反馈,难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更多的是将信息单向传递。
   一些院校在慕课录制时,教师面对提字器进行课程录制,不论是声音、面部表情还是手势动作等方面都做不到状态自如,在录制课程时会出现紧张、语速过快、语气生硬、感情缺失等现象,难以让观看视频的受众感受到亲切自然,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产生了“距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程的呈现效果。
   (三)决定课程吸引力的因素
   一是授课者本身的教学水准。在慕课平台上,虽然良好的课程版面设计及一些宣传手段能够为课程带来一定的关注度,但课程本身的质量却决定着受众选择是否停留在此课程继续学习。
   二是能否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由于从事教学的教师并非是经常暴露在公众面前,多数拥有卓越教学能力的教师并不为大众所熟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课程质量的评审和认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由教育部认定,目的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深入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这为受众减少了筛选的成本,获得认定的课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好的关注度。如在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上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检索项进行搜索,共有20门相关课程。其中国家精品课程7门,其中4门课程参与人数在5000人。而平台在这个学科参与人数超过5000的课程总数为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占80%。
   三是相关视听技术手段的发挥和应用效果。网络媒体通过画面、语言、音乐音响等多种传播符号构建起立体的传播时空,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还可以通过对技术手段来增强课程的表现力。此时,视听语言的发挥和运用的水平影响着课程的质量,运用得当的视听语言更能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体现课程的趣味性,让观众在了解心理学知识,认识和发现自我的同时,获得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学习体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慕课课程不仅创新了传统教学模式,也弥补了一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但新型教学模式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基于慕课的本质特征,培训一批即具有专业水准,又能适应网络课程的师资团队,对推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极为重要。作为人才培养重地的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将传统课程与网络资源紧密结合,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责编  王鹏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5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