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现状与改革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和依托。各大高校纷纷开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其课程教育模式都处于探索阶段,文章阐述了我国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2.068
  Abstract Our count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carrier and support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but their curriculum education mode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自2001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规定要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 2003年2月教育部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4年4月,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对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6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再次提到高校等各类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见我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2011年11月,自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后,各高校陆续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课程的探索与改革,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研究仍在初级阶段,文章就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
  不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的品质有重要作用,以生命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54课时的心理健康与辅导课程、[2]包含课堂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3]能够调节大学生情绪、提高其生活适应能力,还能显著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改善大学生的健康信念与行为,卢勤[4]的研究还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能平衡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显示自我,对改善其自我认识、降低社交焦虑与苦恼等发面有积极作用。此外,李焕玲[5]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认知、情感与行为等层面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能促进其行为习惯的积极改变。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逐渐重视,刘海燕[6]等人的调查显示有近9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必要开设,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在调节心态、优化心理品质、疏导轻度心理问题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课程内容的需求排在前三的分别是:情绪管理(16.1%)、人际关系(15.3%)和自我认识(14.0%)。对我校2016年秋季学期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的部分大一新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05份,结果显示97.8%的学生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很有必要,他们希望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能够学习情绪控制与调节(83.2%)、提高人际交往技巧(81%)并能更多了解自己(69.4%)等,排在前三的课程内容的需求则分别是:情绪情感(81.9%)、人际关系(81.7%)和恋爱问题辅导(73.3%)。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较高的期待,余东芳[7]等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望值与满意度进行了对比,发现有70%以上的学生对课程充满期待,但最终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中非常满意的仅2.5%,35.4%的学生觉得比较满意。而在我校的调查中, 56.05%的学生对教师授课很满意,30.62%的学生比较满意,有12.35%觉得教师授课比较一般,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帮助自己心理成长的效果方面,29.63%的学生觉得很满意,41.73%的学生觉得比较满意,还有27.65%的学生觉得一般;教学方式上,43.21%的学生觉得很满意,40.25%的学生觉得比较满意,14.81%的学生觉得一般。学生的期待与最终满意度并不完全均衡,这也正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原因。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
  自国家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各大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展开了丰富的实践与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其他课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心理健康课程主要以学生的知、情、意活动、价值引导为主要方向,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而心理品质是个体依托实践共同体,通过实践活动将外部刺激内化而形成的,[8]这决定了其授课方式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一些研究者对体验式教学进行了实践,探讨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效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发现体验式教学能将学生知、情、意加以整合,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上更为显著,并且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对教学效果有更高的评价,[9]不仅使得学生主观感觉更好,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较传统方式有显著提高,学生行为的改变程度以及学习后对其环境的影响都优于传统教学方式,[10]可见不仅在教学效果方面体验式教学更有优势,师生关系也显著优于传统式教学,体验式、互动交流式的课堂显著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11]体验式教学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引发学生体验与感悟,更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与要求。也有研究者主张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在课程环节中的参与性,如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研从而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让学生参与备课与活动设计,参与命题与评价等方面,[12]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13]除开师生互动交流与学生体验之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也就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因此也有研究者开始探索翻转课堂[14]和对分课堂[15]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3 问题与建议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各界高度重视,各大高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课程的探索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3.1 大班教学,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在高校中能够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教师不够,必然导致心理健康课程的大班教学,而在大班教学中教师更习惯用“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同时还可能存在课堂秩序较差、学生深层次体验变少,学习动机下降等情况,[16]而在心理健康的课堂中还可能出现其他问题,如学生在进行自我探索时难以与周围人建立联结,无法实质参与活动,只能当观众或听众,活动讨论不充分,学生体验不深刻,使得活动形式大于实际效果,并且在大班教学中,活动设计的主题与教学案例都由都教师主导,难以切实反映学生真实需要。[17]
  3.2 课程模式缺乏系统性
  不少高校过于强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采用单一讲授为主进行知识的传授,这种方式在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而另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师多根据自己的专长进行开设课程,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整体、系统的设计。[18]而另一些高校在课程实施中虽然加入了心理活动,心理知识讲座,但由于课时数量较少,而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课程实施途径依旧相对简单。各大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使得课程实质效果不佳。
  3.3 课程师资队伍不足,专业性有待提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限,具有扎实心理学基础与较高专业素养的心理老师不多,多数教师除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外,还有专业心理学课程任务,有部分老教师担任该课程教师时存在消极怠工等情况;此外,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良莠不齐,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由辅导员兼任,他们并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知识,[19]其课程质量与效果可想而知,还可能将心理健康课与思想品德课混为一谈,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3.4 考核方式有待完善
  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考试的考核方式并不适用。但在使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时,多数教师通过论文或课程心得体会的方式进行,并不能完全了解课程的实际效果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的真正程度,[20]在考查方式和方法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结合上述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抓住学生需求,丰富课堂形式。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对我校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于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情绪调节以及恋爱心理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课程内容应该着重于这几个方面,当然针对不同高校在开始课程之前也可以通过调研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展开课程。在大班教学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除讲授外,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案例讨论、心理剧、布置家庭作业等方式,还可以根据专业特色设置相应案例内容与环节。肖琼等人的研究则是通过工作坊教学(可视为小组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17]
  (2)发展课程的系统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发展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模式:点面结合,普适性教育結合重点个体教育,通过课程的开展让师生建立良好关系,使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意识,让教师重点关注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除开重视课堂的教学外,课外应开展诸如团体辅导、心理沙龙、电影赏析等活动,增加课程的丰富性与学生体验的深刻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与主动学习,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电台、报刊、海报等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创造高校校园心理健康的隐性环境;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除开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特点与规律外,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主要兴趣,进一步开设人际、恋爱、生涯规划、自我探索等主题性选修课程,让大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以解决自己的困惑。
  (3)加强专业教师的个人素质。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老师需要具备扎实心理学基础与较高教师素养,因此上课前应对任课教师进行筛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心理学的专业课,需要更多的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而不同的任课教师有不同的风格,并且擅长不同方面,正式开课前进行集体备课会,以及课程结束的总结会议,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借鉴的方式,也让老师们之间取长补短。对于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辅导员,可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并且进行试讲验收,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补充后备力量。   (4)灵活考核方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通过课程的心理发展的真正程度,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以考查更为适宜,但是在考查中,应当注重体现课堂收获的课程成长报告或自我成长报告,让学生回顾自己通过该门心理变化的过程,此外,学生课外心理活动参与情况可占比期末成绩,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心理活动,再结合平时表现对课程加以综合考查。
  参考文献
  [1] 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107-110.
  [2] 王玲,郑雪,苏跃玲.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3):297-382.
  [3] 张运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6):8-9.
  [4] 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3(5):114-117.
  [5] 李焕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6] 刘海燕,宁淑芬.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 (9):98-101.
  [7] 余东芳,潘柳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期望值与满意度比较研究[J].教育论坛,2011.26(8):66-70.
  [8] 张大均,李晓辉,龚玲.关于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論思考(—)——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2):71-76.
  [9] 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1):95-98.
  [10] 银星严.高校心理课体验式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4):153-154.
  [11] 周华,胡国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分享·体验·内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3):120-124.
  [12] 尹静.参与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4):123-129.
  [13] 周凤琴,黄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1):78-80.
  [14] 李莎.翻转课堂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J].教育教学,2015(4):108-113.
  [15] 陈盈熙.对分课堂在高校心理通识课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7):8.
  [16] 王德才.高校大班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44-47.
  [17] 肖琼,董建红,赵晶,等.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微[J].教学与管理,2014(7):79-81.
  [18] 张怡斌.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8):33-35.
  [19] 王春娜,金鹏.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31-33.
  [20] 王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出路[J].社科纵横,2010(25):222-2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2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