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切实加强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本文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内容加以实施和总结,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来培养和维持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大学生不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合理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及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服务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渗透在大学教育的每一个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给大学生自我调适的方法,培养良好人格,树立崇高理想,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稳定的情绪,增进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因此,高等院校要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
  一、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其主要任务即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主要内容为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它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倡导全员育人
  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将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综合实力,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倡导全员育人,从每个人做起,从每堂课抓起,充分发挥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作用,形成全校教职工齐抓共管的局面,切实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并激励教师做全面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促进者,做构建良好校风促进者,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楷模。
  2、以服务为根本,实施人性化教育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强调平等、尊重、倾听、理解、需要、服务、接纳、自助、宽容、移情、沟通等,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即在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主动、自由、全面发展,能够使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做好心理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因此要加强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召开主题班会、问卷调查、心理测试、行为习惯测试等途径,掌握学生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点,有的放矢,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进式地开展工作。为学生了解个人能力、兴趣、人格、气质以及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服务,为学校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对策和建议。
  4、注重行为示范,有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个人行为示范对于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好的老师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有些话甚至不对父母讲也愿意跟老师讲,老师能帮助他解决思想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没有爱心是不可能的。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學生心灵的纯洁。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契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专题可包括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爱情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人际关系、阳光心态、生命教育等。专题讲座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心理案例,开拓大学生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不仅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益友。在学生需要指导、帮助时,真诚的关心、爱护、帮助他们,用力拉他们一把,领他们一段,扶他们一程。全心全意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尽可能地将学生们培养教育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薛晓静.安云芳,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12).
  [2] 颜秉新.浅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品牌(理论月刊),2011(03).
  作者简介:李志,男,1981年11月生,牡丹江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