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临床价值探讨性研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关于超声造影方法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进行评估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本文立项研究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选择100例脑血管病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并根据超声造影斑块回声的图像特点进行分析,对调查对象超声造影的增强状况、斑块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平均度月时间等时间-强度定量分析进行评价。结果:评价三组调查对象的造影增强程度分级、斑块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平均度月时间,均存在差异性,其中斑块峰值强度方面表现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依次递增的趋势,而达峰时间和平均度月时间等角度则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依次递减的趋势,P<0.05。结论:通过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可发挥理想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
  临床上很多脑血管病症的发生都会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脑血管相关病症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所以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影响[1]。患者静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患者脑血管病症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而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对患者脑血管病症的严重程度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所以这种情况也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2]。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本文主要探究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并将相关情况进行如下的汇报性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择的立项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将在此期间来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血管病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平均值为(61.8±11.5)岁。本文所有调查对象经过临床CT或磁共振检验得到确诊,所有研究对象为颈动脉斑块形成,斑块的厚度均超过1.8mm,调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研究对象排除存在恶性肿瘤患者,排除存在造影禁忌证或对造影不耐受的患者。所有调查对象临床资料均符合伦理委员会的标准。
  1.2 方法
  对本文所有调查对象均选择采用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造影检验,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选择采用Contrast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进行分析,超声探头选择9L线阵,设置超声探头频率为6~12MHz。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使患者选择平卧位,并且要求患者平静呼吸,以便充分对颈部加以暴露,检验的过程中从患者的颈动脉由下往上加以检验,分别对横切面和纵切面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要对斑块的具体位置、斑块的大小和数量、斑块的内膜-中膜厚度等情况进行记录。对,患者在上臂肘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选择造影剂为Sono Vue,之后将5mL的氯化钠注射液为患者进行推注,以便对患者的斑块内造影具体状况和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记录本文调查对象经过超声检验以后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的占比,调查不同斑块超声造影的状况,对超声造影的增强率进行计算,调查超声造影的增强程度和分级。1级表示未发现增强回声;2级说明存在小范围或者星点状的增强回声;3级说明存在有斑点状或者短条呈线状的增强回声;4级说明存在网状或者条索状的增强回声。选择采用CPA软件系统对于不同斑块的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和平均度月时间等时间-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启动统计学软件版本为IBM SPSS 25.0,对本文档中的所有数据倒入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检验和计算,P<0.05说明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文100例患者经过检验,存在软斑35例,硬斑40例,混合斑25例,分别占35.00%、40.00%、25.00%;进一步分析,本文的超声造影增患者66例,增强率为66.00%,其中软班组32例,混合斑组22例,硬斑组12例,分别占91.43%、88.00%、30.00%,相互比较,P<0.05。
  评价三组调查对象造影增强程度分级、斑块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平均度月时间,均存在差异性,其中斑块峰值强度方面表现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依次递增的趋势,而达峰时间和平均度月时间等角度则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依次递减的趋势,P<0.05。本文不同斑块患者的时间-强度定量分析情况请详见表1所列结果。
  3 讨论
  静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患者出现相关的心脑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通常稳定性颈动脉斑块一般都有斑块破损和出血症状,在这些症状的驱动之下会导致稳定性斑块逐渐发展成为不稳定的斑块,并且增加临床病症发生的风险[3]。通过超声造影进行诊断能够发挥理想的价值,超声造影在临床上属于一种新型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在对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造影剂的作用产生微泡机制,使得相关回升信号增强,进而提升了对比度,由此可以对相关血管内的微血管病变状况进行观察,可以了解患者机体组织的血流灌注和相关情况,对提升患者病症的诊断效率和敏感度等都提供了良好的价值和依据[4]。有研究[5]对不同回声的静动脉斑块进行超声造影,并分析其增强的强度,得出斑块,回声越低那么增强也就越加显著,所以可以就此得出,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较低但存在有新生血管斑块的患者,心脑血管发生风险会大大增加。通过本文的结果能够得出,三组调查对象造影增强程度分级、斑块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平均多月时间,均存在差异性,其中斑块峰值强度方面表现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依次递增的趋势,而达峰时间和平均度月时间等角度则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依次递减的趋势,P<0.05。这对上述说法具有客观认证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可发挥理想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学谦,田晖,贾丽景,等.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研究.临床荟萃,2016,31(11):1233-1236.
  [2] 陈建梅,王秋霜,黄党生,等.超声造影技术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分析.中国医学装备,2016,13(07):64-67.
  [3] 陈芳.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医学创新,2015,12(07):132-134.
  [4] 林维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探析[J].中外醫学研究,2016,14(36):149-151.
  [5] 钱漪,陈颖,周菁,等.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4):31-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03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