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数学教师素质的几点看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当代数学教育价值观、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观点下,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的地位与作用都发生了变化。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新时代的要求,数学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一般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师素质;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7-01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91
   数学教师作为数学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和数学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其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数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育研究者在着力讨论如何通过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应当深入思考数学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又有哪些途径来提高这些素质。
   素质,广义上是指人的体质、品质、知识和能力等[1]。本文主要探讨数学教师的素质,这里的素质主要是指品质、知识、观念和能力。
   一、提出数学教师素质的新背景
   (一)当代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整合[2]
   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作为两种理论、两种文化观,长期以来是相互对立、分割开来的。科学价值观认为数学是世界构筑的准则,数学的演绎推理是绝对可靠、确定的、可依赖的方法。学习数学就是要掌握这种能使人更好地生存的工具和本领,进而认为数学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以后进行生产实践、继续学习数学或其他学科所必备的数学知识。而人文价值观认为数学本身有其非凡的魅力,是人类知识的核心。现在人们已逐渐达成共识,认为将两者割裂开来并非明智之举,事实上,数学中的科学与人文有其内在的统一性。数学教育中应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有机整合,不仅重视科学精神,还要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育更为注重的是数学的工具价值,偏向于科学主义。而在考试制度下,这种工具性演变为片面追求数学操练,以谋求考试高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将数学知识机械化、程序化,为的是使学生能尽可能迅速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而这些数学问题往往被设计得非常理想,与现实中遇到的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大相径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只是获得了较高的解题能力,还谈不上数学应用能力。更无须说他们是否获得对数学本身的理解,是否真正体验到数学所带来的欢愉,是否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品性上的发展。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也可想而知。诚然,这样的数学教育是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很高分数,似乎显示出数学教学的成果。然而,社会的发展并不需要只会考试解题的人才,这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挑战。
   (二)建构主义观点下的数学教育: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数学知识现实,新的数学知识不能简单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必须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构建。[3]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下,数学教师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诠释。教师从“知识的授予者”转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即要求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明确的认识,并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观点则要求教师成为学生数学活动过程的伙伴,数学教师必须清楚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帮助他们找到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这其中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正确引导学生构建等。这需要数学教师更了解和接近学生,无疑这种角色的转换给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信息时代的呼唤:发展与创新需要博与专的统一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数学教师既要使得学生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真正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又要让学生在数学的应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的精神。为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深入掌握数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其他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以更好地理解数学,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供基础。
   二、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数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数学教师作为一门学科教师,首先要具备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这也是各科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教师素质整体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是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培养其他重要素质的最大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爱国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尊重理解学生,积极帮助和鼓励学生创新,甚至超越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果;民主精神及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2.身心素質。国外教育界认为,教师的行为主要是通过他们身心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教师健康的身心素质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保证,也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健康的身体,乐观积极的态度,社会适应能力,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广泛的兴趣等。
   3.科学文化素养。教师应主动学习,不断了解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不能满足于一个狭小的局部领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观念,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4.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必须具备钻研教材和妥善处理教材的能力,对教学活动的监控能力,即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应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力争做研究型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独立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不同于自然科研,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5.科学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師和学生之间最主要的交流形式,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很大影响。科学运用语言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能力。
   (二)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长期以来,数学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这决定了数学教师必须具有符合本学科教学的专业素质。
   1.从深度和广度上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关注数学应用,能用数学的视角思考问题。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承者,数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当然,数学教师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并不限于数学教材上出现的那一部分。应当比教材内容更深入也更宽泛些。数学教师不仅要掌握与教材相关的更深入一些的知识,还应关注数学学科的发展动态,努力将自己的数学知识现代化。
   除此之外,数学的应用也是数学教师应努力了解的领域。M·克莱因特别指出:目前教师实际上学来的数学应用知识寥寥无几,他们大多数只能口头向学生保证数学是有用的,努力用规劝的言辞去说服学生,却不能给出到底数学之用在何处,因而多是缺乏证据的空洞许诺。所以他要求教师要对整个科学,特别是数学的应用有所了解[4]。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清楚地生活。事实上,数学与生活的确是紧密联系的,例如现在已经进入许多家庭的电脑、数字电视,其工作原理涉及数学的部分可用很浅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事物之间一些很普遍的现象,例如操场上会操的学生和各班教室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映射来描述等等。用数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关系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应用之广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平时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就会得到很多教学素材,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去分析这些素材,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对数学的感情。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无疑有重大意义。
   2.具备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和原理。一直以来,数学教育工作者就不满足于一般的教育学原理而投身到具体的数学教学研究中,寻找数学教学中特有的规律,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随后对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更是为数学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数学教学规律一般是根据教育学、数学提出的教学法原则,而数学学习心理则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两者对于数学教师都是必要的。教师教学只有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遵循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数学的特殊性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性,体现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基本教育理念。
   3.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从学生的数学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教学。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组织和表现形式,它异于原本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按一定的关系把各个知识点组织起来的结果。那么数学教师在将数学知识展现给学生的时候就要依据学生已形成的数学实际,否则,数学教学就是云中建屋。这里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等。教师除了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外,还要主动地了解一些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用理论指导实际教学。一个善于观察分析学生,密切关注学生的数学教师必然会清楚学生的学习需求,准确地找到学生接纳知识的最佳切入点,并了解学生可能的发展空间,从而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学习要求。
   4.具备数学感情,热爱数学,富有开创精神,积极影响并鼓励学生,让学生成为教研的参与者。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现代教育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数学教师要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展示出众多抽象的数学变量关系和数学变化过程等,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的直观印象,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当然,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要注意运用的合理性,不能为了用多媒体而牵强使用。教师要仔细分析数学知识的特点并熟悉多媒体技术,做到科学性、严谨性,直观性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曹一鸣.当代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3).[3]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 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梅全雄.M·克莱因的数学教学思想[J],数学教师,199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