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评估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202例,采用问卷方式对患者住院基线时间、抗心力衰竭药物干预后12个月生活质量、焦虑、抑郁信息录入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增加,健康状况问卷、焦虑、抑郁评分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抗心力衰竭药物干预,可以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改善部分焦虑、抑郁情绪。
  【关键词】心力衰竭;生活质量;健康状况;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2..01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心力衰竭发生率逐年增加。相关报道显示,人们受疾病及生活压力影响,现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心力衰竭患者伴随烦躁、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会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1]。本文对老年住院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观察,现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6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202例进行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及焦虑、抑郁评估。心力衰竭诊断采用内科学第9版教材和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为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②年龄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④能配合医生完成问卷调查患者。排除标准:①病情严重、精神异常、语言交流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无法完成问卷患者。②对心力衰竭药物过敏患者。③依从性差患者。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年龄为60~87岁,平均年龄(65.9±8.5)岁;男98例,女104例;随访时间3年。
  1.2 方法
  根据医生的指导给予常规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有焦虑抑郁情绪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解决患者心中的疑惑,使患者在轻松的环境下积极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一周内基线时间和第12个月分别进行问卷,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采用堪萨斯市心肌病问卷(KCCQ-12)、欧洲五维健康问卷(EQ-5D);焦虑采用(GAD)量表;抑郁采用(PHQ)筛查量表;最后进行前后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x±s”标准差表示,然后做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治疗12个月后生活质量、健康状况与焦虑抑郁情况评分比较。
  经过12月抗心力衰竭药物干预及心理疏导,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有明显增加,健康状况问卷评分、焦虑、抑郁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3 讨 论
  本文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生活方式等调节,焦虑、抑郁情绪会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使患者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心力衰竭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达到良性循环。
  但通过对老年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健康状况、焦虑、抑郁综合评估,也发现心力衰竭患者确实存在很多心理问题,其中个别患者仍然存在焦虑抑郁情况无明显改善状况,究其原因:患者心力衰竭治疗效果差恢复慢,导致患者焦躁抑郁。其次,未得到家人与社会的支持与理解[2]。针对这部分患者只有原发病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包括心理疏导,生活方式、抗精神心理药物等综合治疗。
  目前双心治疗在我国已逐渐开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借鉴。我们开展此项研究为基础,在今后的老年综合征躯体疾病治疗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老年精神心理疾患,对存在心理疾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会进一步提高疾病整体治疗效果,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本文研究指标评分采用平均值,有一定局限性,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改进调查统计方法,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对躯体疾病合并心理疾患患者进行双心生活方式及药物综合干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向群,谭洪勇,单培彦,等.抗抑郁治疗对伴抑郁症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5).
  [2] 李彦华,刘 丽,王士雯.抗焦虑抑郁治疗对老年心衰伴情绪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4,13(3):274-275.
  本文编辑:李 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