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措施与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正确治疗措施与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2月~2018年3月在我院儿科随机抽取84例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将随机抽取的患儿分成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有42例患儿,给予对照组临床传统治疗,在研究组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复可托治疗,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咳嗽消失时间需要(2.55±0.55)d、退热实践需要(2.12±1.02)d、干湿啰音消失时间需要(2.65±0.58)d、复发次数(1.31±0.32)次,与对照组患儿比较效果明显(P<0.05)。结论 在治疗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时,采用复可托治疗效果好,复发次数会减少。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治疗措施;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1..01
  导致呼吸系统感染的原因是病毒侵入呼吸道,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发热或者呼吸不畅等,病情严重会导致呼吸衰竭甚至休克,呼吸系统感染具有发病率高与复发率高的特点,在儿科疾病中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如果病情反复就会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会使治疗难度加大,有必要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为了探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措施与临床疗效,目前从本院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中随机抽取84例做研究,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7年2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儿科随机抽取84例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将患儿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42例,对照组患儿42例,在对照组中女患儿15例、男患儿27例、患儿年龄5~15岁(8.76±3.32)岁、病程3~14(9.12±1.23)个月。在研究组中有女患儿18例、有男患儿24例、年龄4~14(7.89±3.14)岁、病程3~15(9.16±2.10)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呼吸系统用反复感染患儿间对比基线资料没有太大区别,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呼吸系统感染患儿采用传统治疗方法[1],采用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抗感染、镇静、雾化吸入等,在研究组患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传统治疗基础上采用复可托治疗方法,治疗前两周需要让患儿口服复可托,复可托需要用10 ml凉开水溶解开,其规格是2 mg一瓶,患儿每天喝2 mg。
  1.3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判定
  对研究组与对照组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还需要观察两组患儿的复发次数以及临床效果。
  在患儿临床症状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0个月没有出现复发情况,治疗效果是痊愈;在治疗临床症状后,会偶尔出现患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情况,随访10个月内疾病复发次数不高于3次,治疗效果是显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在随访10个月内复发次数不高于6次,治疗效果是有效。没有达到有效、显效、痊愈治疗效果都称为无效。
  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临床总有效率=(42例-无效例数)/42例×100%。
  1.4 统计学方法
  在SPSS 20.0软件中录入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症狀改善情况与复发次数是计量资料,临床总有效率是计数资料,计数资料即临床总有效率用%表示,应用卡方检验方法,计量资料即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复发次数,用t检验方法[2]。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别大。
  2 结 果
  在治疗后,对比研究组与参照组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干湿啰音消失时间,研究组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均比对照组时间短,研究组患儿疾病复发次数比对照组患儿疾病复发次数要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
  3 讨 论
  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是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重要原因,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力是治疗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关键,复可托主要功能是促进抗体产生,还可以提高细胞抗毒能力,这样就会增强患儿免疫力。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口服复可托可以有效刺激患儿有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增强杀伤细胞毒作用,可以有效清除病菌[3]。研究组比对照患儿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给予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传统治疗基础上加上服用复可托治疗效果显著,可以保障患儿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方永华,易潮方,陈 柱.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5,36(08):1553-1554.
  [2] 王小红,周训英.匹多莫德治疗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9).
  [3] 郭 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7(03):139-1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