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王三虎教授治疗胃癌的常与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王三虎教授熟读经典,擅于古方今用,强调在辨病论治的前提下辨证论治,根据自身多年治疗胃癌的经验,抓住胃癌寒热胶结的主要病机及胃癌由寒热胶结于胃,到脾之气阴两虚,再到脾肾阴阳俱虚的转归,并能常中有变,对脾胃虚弱、痰浊内阻等少见证型守方以治,效果满意。
  【关键词】王三虎;名医;胃癌;证型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02
  广西名中医、广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柳州市中医医肿瘤研究所所长、柳州市中医医院肿瘤一科主任、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王三虎教授,学养深厚,经验丰富,在长期的肿瘤临床实践中,既强调辨病论治,专病专方,又善于古方今用,权衡中西医之长,衷中参西,对胃癌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有独到见解。我有幸成为王三虎教授在柳州市中医医院第四期“师带徒”活动中的两名徒弟之一,随师临证,耳濡目染,感受颇多,现就其根据辨病辨证治疗胃癌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及病程转归
  胃癌属中医学“胃反”、“胃翻”范畴,病因病机繁复,真假难辨。王教授认为,胃癌多因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日久天长,胃气受伤,由轻到重,逐步演变而成。尤其是嗜食辛辣刺激之物的同时又恣饮冰镇啤酒或冷饮,造成寒热错杂于胃,导致胃脘胀痛频发。当然也有胃之寒热,治不得法,寒邪未已,热邪又见,或热邪未已,寒邪又增而形成寒热错杂于胃者。再逢重大事件,精神压力,或所欲不遂,郁怒难伸,气机不畅,胃失和降,则形成寒热胶结,夹瘀夹痰,难分难解,结聚成块,盘踞胃脘而成。所以寒热胶结,胃失和降就是胃癌的主要病机,甚至贯穿始终,难分难解。纵观胃癌的病程,多数是由寒热胶结于胃,日久不解导致脾之阴阳两虚,再到肾之阴阳俱虚。也有脾胃虚弱或湿滞脾胃、胃阴亏虚等少见证型,或持续存在,或与寒热胶结相互兼夹者。终至五脏俱损,消耗殆尽的发展过程。
  2 基本证型——寒热胶结,胃失和降
  现代医学认为胃癌中,胃窦部肿瘤最常见(42.07%),低分化腺癌最多见(35.06%),TNM分期上最常见的分别是T4期(33.54%),N0期(39.63%),M0期(81.10%),Ⅲ期(29.57%)[1]。古代医家对胃肠积聚的认识各有偏颇,强调热的,如《医学统旨》:“酒面炙煿,黏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肠胃,渐成痞满吞酸,甚则为噎膈反胃。”强调寒的,如《卫生宝鉴》:“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各家争鸣,自成体系。现代医家大多根据寒热虚实将胃癌分为气阴两虚、痰郁气滞、瘀毒内阻、脾肾阳虚等四型。但王教授认为,上述古今分型,相对独立,缺少内在联系,并不符合临床实际。这与医家自身时间的局限性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逐步提高,专业医生的出现,才有可能对胃癌的整个病程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这既是在前人基础上的纠偏和综合,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寒热胶结在临床上寒热往往并不是对等存在的,有时以热为主,有时以寒为主,特别要注意寒象掩盖了热象,热象掩盖了寒象的情况,这样才不至于见寒治寒,见热治热。胃为阳腑,脾为阴腑,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脾主升清,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脾与胃,一升一降,一运一纳,一燥一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分布与排泄,基于胃的生理特点和腐熟水谷的特性,结合王教授数十年的临床观察,他认为胃癌临床多见脾胃同病,寒热胶结。实际上,早在《灵枢·五变》中已对寒热之邪造成胃肠积聚有所论述:“胃肠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古人的这些认识,正在某种意义上印证了王教授的“寒热胶结致癌论”,说明了胃癌最主要的病机是“寒热胶结”。
  王教授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胃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寒热胶结者占十之七八,在其近几年诊治的胃癌患者当中,有30余人均以“寒热胶结”为基本病机,长期跟随王教授治疗。个别案例已在报刊杂志及著作中发表。[2]现举一位不适宜手术,纯粹用中药治疗的患者为例:
  廖女士,78岁,2012年4月9日初诊。2012年3月曾于外院病理诊断示:胃角低分化腺癌。因年事已高,求诊中医。刻诊:面黄肌瘦,脚软乏力,喜热食,寐差,大便2~3天一行,爪甲无华,舌红苔薄,脉缓。中医诊断:胃反,辨证属寒热胶结,胃失和降,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5 g,黄连8 g,黄芩12 g,生姜12 g,红参12 g,代赭石12 g,旋复花12 g,枳实15 g,乌贼骨15 g,浙贝母15 g,冬凌草30 g,炙甘草6 g,大枣20 g。3剂,水煎服。安替可胶囊,24粒,每日3次,每次2粒。2013年7月17日第18诊:该患者一年多来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初诊症状大部分渐次好轉,貌如常人,仍继续守方。
  王教授认为寒热胶结往往是在寒热错杂、寒热并见的基础上,与有形之邪相合,日积月累而成积化毒致癌。该患者喜热食、舌红,症状相反,正是寒热胶结辩证的着眼点,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加减是王教授治疗胃癌的基本方。方中半夏、黄连、黄芩、生姜辛开苦降,红参扶助正气,提高免疫力,据现代文献研究,具有良好的杀灭癌细胞的功效,再加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结,也有一定缓泻功能,吃后大便通利,以解患者“大便2~3日一行”之苦。代赭石降逆以增苦降之功,甘草调和诸药,大枣调理脾胃。值得一提的是,旋复花、冬凌草、乌贼骨、浙贝母均为王教授治疗癌症的经验用药。《神农本草经》谓旋复花“去五脏间寒热”,从某种意义上看,旋复花化顽痰,得力于其辛开走散,能升能降的行气作用,因而能除寒热,正符合“寒热胶结致癌论”的观点[3]。冬凌草属辨病用药,因其富含的冬凌草甲素和乙素对多种肿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消化系统肿瘤作用更明显,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的神奇“仙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3]。而乌贼骨和浙贝母这一软坚化痰的对药,也是作为胃癌的辨病用药,既有文献依据,又有临床支持。纵观全方,辛开苦降,开结散痞,扶正驱邪,精而不杂,相得益彰,故药效平稳,收效良好。   3 少见证型——脾胃虚弱,痰浊内阻
  虽然王教授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胶结型胃癌颇有成效,但王教授认为临床上往往常中有变,变中有常,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能拘泥固执。治疗胃癌不可能一成不变,以一方而走天下。寒热胶结是常见,但胃癌术后症状复杂多变,脾胃虚弱、湿滞脾胃等原因导致胃失和降而致病也偶然可见,此型约占胃癌的十分之一强。
  柯女士,41岁,胃癌术后半年于2009年12月22日初诊,自述化疗5次,难以承受其副反应而求诊中医。刻诊:面色微黄,少气乏力,偶胃脘隐痛,眠少,食少,大便干,舌红苔白厚,脉弦滑。中医诊断:胃反,辨证属脾胃虚弱,痰浊内阻,方用六君子汤:红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炙甘草6 g,半夏12 g,陈皮10 g。4剂,水煎服。安替可胶囊,24粒,每日3次,每次2粒。
  2010年1月9日第三诊:病情平稳,舌红,苔仍白厚,脉弦滑。在原方基础上加何首乌30 g,冬凌草30 g,乌贼骨15 g,浙贝母12 g,土贝母15 g。15剂,水煎服,平消片1瓶,每日3次,每次6片。
  2011年2月20日第43诊:1年来坚持用药,生活如常人,2次复查胃镜、B超及肿瘤标志物,均未见复发转移。近来偶然出现头晕耳鸣,头中空痛,不耐烦劳,白细胞2.0/L,舌淡红,脉数。辨证:肝肾亏虚,元气亏损,方用二至丸加味:旱莲草12 g,骨碎补30 g,磁石20 g,天麻12 g,白芍12 g,菊花10 g,枸杞子12 g,红参12 g,蔓荆子12 g,葛根20 g。贞芪扶正胶囊60粒,每日3次,每次4粒。
  2011年4月10日第49诊:上症逐渐消退,白细胞恢复正常。近日咽痛,咳嗽,无痰,口干,食欲减退,舌红,苔少,脉数。症属肺胃阴虚,方用麦门冬汤加味:麦冬12 g,党参12 g,半夏15 g,川贝母10 g,牛蒡子12 g,玄参12 g,桔梗10 g,甘草10 g,乌贼骨12 g,浙贝母12 g。5剂,水煎服。
  2013年6月29日第101诊:胃癌术后4年,自行复查未见明显异常,精神爽朗,面色红润,食欲正常。咽痒咳嗽10天,痰少,舌红脉数。仍以麦门冬汤为主方,加利咽止咳药:党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桔梗10 g,木蝴蝶10 g,射干10 g,甘草10 g。7剂,水煎服。
  初诊的六君子汤是辨其为脾胃虚弱证痰浊内阻而用方,第3诊加胃癌症辨病用药冬凌草、乌贼骨、浙贝母、土贝母,合用安替可胶囊、平消片则是病证结合。到第43诊之时,已是“久病必及于肾”,肝肾亏虚,元气受损,王教授肝肾并补,方更二至丸加味,以治疗阴虚之热,以骨碎补、磁石专通耳窍,配合贞芪扶正胶囊以减少汤药用量,以达“长治久安”之效[4]。最后患者胃部症状基本消退,出现以肺胃阴虚为主的症状,予患者经方麦门冬汤加味,就体现了他“燥湿相混治癌论”的思想。
  3 少见证型——湿阻中焦,气机不畅
  王教授在临床也遇到湿阻中焦,氣机不畅证,经年不变,用药有效。此型约占胃癌的十分之一弱。
  韦先生,胃癌术后9个月于2007年10月31日初诊,行化疗6次,为减轻化疗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而求诊于中医。刻诊:脐周隐痛,胃脘隐痛,食可,大便可,小便正常,舌苔白厚,脉滑。肝功不正常(不详)。中医诊断:胃反,辨证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方用平胃散:苍术12 g,厚朴12 g,陈皮10 g,茯苓12 g,半夏15 g,红参10 g,枳实12 g,竹茹12 g,桂枝12 g,元胡20 g,砂仁6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该方药性平和,患者坚持就诊服药,病情好转稳定,中间偶有病情反复,仍以平胃散为主方加减,并间或佐以安替可胶囊、平消片或复方斑蝥胶囊。
  2013年6月10日患者第339诊:脐周及胃脘隐痛基本消失,舌淡红苔薄黄,脉滑。辨证湿减而偏热,效取清热利湿和胃,更方黄连解毒汤加减:炒栀子12 g,石见穿30 g,黄连5 g,黄芩12 g,干姜3 g,党参12 g,冬凌草30 g,蒲公英30 g,连翘15 g,神曲12 g。7剂,水煎服。
  王教授主张,虽然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但中医也讲究辨病论治,准确地辨病,包括寻找病因、抓住病机、明确诊断、了解病情的轻重程度、探索针对性的方药、掌握疾病的病程转归及预后,才能掌握主动权,整体把握疾病发展的规律。正是对这一观点的坚信,王教授才能在处理胃癌的常证与变证乃至其他病症时游刃有余,方平药微而效宏。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且借鉴的最重要的东西吧。
  参考文献
  [1] 田永立,夏宁俊,刘沈林.328例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03):264-268,286.
  [2] 杨子玉.王三虎教授治疗胃癌验案三则[J].河南中医.2008.28(5):70-71.
  [3] 王三虎,中医抗癌临证新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8-154.
  本文编辑:董 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5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