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柬埔寨腊塔纳基里省中国墙矿区铜钼矿化蚀变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通过对柬埔寨腊塔纳基里省中国墙矿区地质工作的分析研究,将该矿区矿化蚀变特征和典型的斑岩型矿床蚀变特征对比,认为该矿区属于斑岩型铜钼矿床。矿区蚀变横向上可划带分为石英绢云母蚀变、泥质蚀变和硅化(钾化)蚀变三个带。纵向可划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带和硅化带三个蚀变分带。金矿(化)体主要赋存于石英绢云母带上部或氧化带,现已剥蚀殆尽。铜钼矿(化)体赋存于石英绢云母带和钾化带过渡带或石英绢云母带的下部。
  关键词:斑岩型矿床;矿化特征;铜钼;柬埔寨
  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17-0074-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geological work in China Wall prospect in Ratanakiri, Cambodia,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alteration in China wall prospect and the alteration of classic porphyry system, recognizing the deposit type in China Wall as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 The alteration in China Wall is composed of three zones laterally, phyllic alteration, argillic alteration and silicified (potassic) alteration, respectively. The alteration also contains three zones vertically, which are potassic, phyllic and silicified zones. Gold mineralization mainly distributes in upper part of phylilc alteration zone or oxidized zone, and is almost weathered to the end. Copper-molybdenum mineralization mainly distributes in phyllic zone or the transition of potassic and phyllic zone.
  Keywords: porphyry deposit; mineralization; copper-molybdenum; Cambodia
  中國墙矿区位于柬埔寨腊塔纳基里省,东距柬越边界约10km。该地区是柬埔寨重要的金铜多金属成矿区,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铜、银、铅、锌、锡和宝石等。该区域主要为丘陵区,海拔在110-330m之间。交通较为便利。
  本文根据作者在该矿区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对该矿区的地质特征、蚀变特征、矿化特征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矿区是一个斑岩型铜钼矿床。
  1 区域地质背景
  该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柬埔寨东部印支断块区万象-昆嵩陆块博胶穹窿区,属基底穹窿,中央出露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层,伴随华力西晚期中酸性侵入岩、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更新世的高原玄武岩喷发。该区主构造方向为北东向,区内褶皱、断裂发育、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矿化蚀变普遍而广泛,是有利的找矿区[1-3]。
  工作区位于滨太平洋成矿域印支成矿省(Ⅱ)万象-昆嵩钾铝铜金铅锌成矿带(Ⅱ-3)。该成矿带主要矿产为残留海相蒸发沉积钾盐、热液型金矿、铜矿、风化残积型铝土矿和沙金,主要成矿时代为晚侏罗世-古近纪、三叠纪-侏罗纪和第四纪[4]。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工作区地层不发育,仅见第四系沉积物。主要分布于工作区北部的平坦区域及河流两侧,主要由粗砂、砂、粉砂和粘土组成,常见硬壳土。
  2.2 构造
  该矿区主要构造方向为南北、北西向、北北东向、北东东-东西。南北向构造是工作区最早的一组构造,该组构造被细粒闪长岩脉充填,产状一般近于直立,分布密集。常见这些岩脉被不同方向的裂隙切割。
  北西向构造走向约320°-345°,该组构造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裂隙,一般近于直立。从切割关系来看要晚于南北向构造。
  北北东向构造走向一般在30°-45°之间,一般表现为北北东向的裂隙,沿裂隙发育石英细脉,并含有黑色金属氧化物。观察到该组构造切割南北向脉岩的现象,但该组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的切割关系尚不明确。从区域控矿条件和工作区矿化蚀变情况来看,北北东向构造与矿化蚀变关系最为密切。
  北东东-东西向构造一般在60°-90°之间,该组构造可能是工作区最晚的一组构造,在营地西南的河沟中观察到该方向的裂隙切割脉岩的现象。该组裂隙贯穿了脉岩和围岩,无论在脉岩还是其围岩中,该组裂隙中填充有黄铁矿。
  2.3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非常发育,主要为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次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岩脉。花岗闪长岩呈岩基产出,灰白色-红褐色,中细粒花岗结构。花岗闪长岩体中部发育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南部和北部硅化较发育,硅化较强的地方通常含有黄铁矿,在北部河沟中同时发现了辉钼矿,产于石英黄铁矿脉边缘。
  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以出现六边形的原生黑云母为主要特征。呈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斜长石、黑云母和黄铁矿,黄铁矿一般呈浸染状产出,含量在2-5%之间。硅化强烈发育。在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边部硅化强烈,黑云母含量较少,发现了辉钼矿。   岩脉主要为闪长岩脉。明显受早期构造控制,走向主要为南北向。常见黄铁矿化沿裂隙发育,也呈细脉浸染状出现。
  矿区中部见一条近东西向的网脉状石英脉分布带(硅冒),地表主要见大块的角砾状石英转石。见到少量原地产出的石英脉,呈角砾状,宽度一般在0.3-0.8m之间,最宽可达1.5-2m,无统一产状。在探槽和其他人工露头中一般呈网脉状出现,脉宽在20-50cm。沿裂隙可见少量褐铁矿化,不含其他矿化蚀变,属于贫矿石英脉。该网脉状石英脉带(硅冒)位于矿区蚀变平面分布的中心。
  3 围岩蚀变特征
  3.1 横向蚀变特征
  在横向上,该矿区的蚀变大致可划分为石英绢云母蚀变、泥质蚀变和硅化(钾化)蚀变三个蚀变分带。外围是大致呈环状的硅化蚀变带,向内为泥质蚀变带,也大致呈环状,中心为石英绢云母蚀变带(图2)。
  石英绢云母蚀变带含网脉状石英细脈,宽度一般在1-3mm,其中含有黑色金属氧化物,为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氧化的产物。沿石英脉两侧发育强绢云母化。在网脉之间也发育绢云母蚀变,褐铁矿化普遍发育,见少量高岭土化。矿区发育石英绢云母蚀变的岩石呈红褐色-玫瑰色,含少量钼(148ppm)。
  泥质蚀变范围较小,主要分布在石英绢云母蚀变带的边部。蚀变以高岭土化为主,岩石呈灰白色,较松软。在蚀变较强烈的部位,长石几乎全部蚀变成粘土矿物。
  硅化(钾化)蚀变主要分布在石英绢云母蚀变带的南北两侧,其特点是强烈的硅化伴随黄铁矿化。黄铁矿沿裂隙发育,也呈星点状或浸染状产出。北部硅化钾化蚀变带中的黄铁矿细脉边部发现辉钼矿,化验结果显示含钼64-203ppm。
  3.2 纵向蚀变特征
  从钻孔资料来看,在纵向上围岩蚀变大致也可分为三个带,从内向外依次为钾化蚀变带(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绢云母)、石英绢云母蚀变带(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黄铜矿)和硅化蚀变带(硅化+绿帘石±碳酸盐)(见图3)。
  4 矿(化)体特征
  4.1 金矿(化)体特征
  金矿(化)体主要分布在石英绢云母蚀变带上部和氧化带内(图3)。矿体规模较小,钻遇视厚度为5~20cm,产状变化较大,呈细脉或网脉状。主要矿化为黄铁矿、方铅矿、碳酸盐化。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一般沿裂隙发育,也呈星点状、细脉浸染状产出。上部基本全部氧化。金品位较低,为0.15~1.05g/t。
  4.2 铜钼矿(化)体特征
  根据钻孔资料,铜钼矿(化)体一般分布在石英绢云母蚀变和钾化蚀变的过渡带或石英绢云母蚀变带的下部。主要矿化为黄铁矿、黄铜矿和辉钼矿。黄铁矿呈细脉状或浸染状,黄铜矿和辉钼矿主要以镶边形式出现在石英黄铁矿细脉两侧,也见星点状辉钼矿。
  主要有两条矿(化)体,Ⅰ号矿(化)体位于石英绢云母蚀变和钾化蚀变的过渡带,视厚度约43m,夹石厚度0.55~5.0m。Cu品味0.05~0.23%,Mo品味0.03~0.1%。Ⅱ号矿(化)体位于石英绢云母蚀变带下部,视厚度约35m,矿化不连续且较弱,Cu品味0.02~0.03%,Mo品味0.01~0.03%。
  5 成矿背景与找矿标志
  该矿床位于万象-昆嵩陆块博胶穹窿区,哀牢山-斯雷博河缝合带北部。矿床产于早白垩世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中。根据矿床产出地质背景和矿区矿化蚀变特征,认为本矿区为斑岩型铜钼矿床。蚀变和矿化均有明显的分带性。成矿热液和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且有多其次活动的特征。
  根据本矿区和区域其他矿区的特征,总结出以下找矿标志:(1)地表广泛发育的硅帽,该类型的矿床上部往往发育硅帽;(2)围岩蚀变,具有分带性的围岩蚀变也是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标志之一;(3)高极化率异常,由于矿(化)体富含硫化物,因此往往具有高激化异常。
  另外,矿区金矿化主要分布在地形较高处,且在沟谷中分布沙金。钻遇的金矿(化)体也位于近地表氧化带或石英绢云母蚀变带上部,因此认为矿区斑岩系统已经被剥蚀到较深的部位,仅在地势较高处残留少量金矿(化)体。因此矿区乃至邻近区域找矿的主要目标应为未经剥蚀的铜钼矿(化)体,而金矿(化)体应为次目标。
  6 结束语
  (1)矿区围岩蚀变在横向上可划分为石英绢云母蚀变、泥质蚀变和硅化(钾化)蚀变三个带;在纵向上可大致划分为钾化蚀变带、石英绢云母蚀变带和硅化蚀变带三个蚀变分带。
  (2)金矿(化)体主要赋存于石英绢云母蚀变带或氧化带上部,现已剥蚀殆尽。铜钼矿(化)体赋存于石英绢云母蚀变和钾化蚀变的过渡带或石英绢云母蚀变带的下部。
  (3)矿区围岩蚀变和矿化均有明显的分带性,矿床属斑岩型铜钼矿床。
  参考文献:
  [1]施美凤,林方成,李兴振,等.东南亚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邻区地层分区及沉积演化史[J].中国地质,2011,38(5):1244-1256.
  [2]徐国瑞,石菲菲,杨自安,等.柬埔寨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及遥感找矿预测初步研究[J].矿产与地质,2008,22(6):543-546.
  [3]吴良士.民主柬埔寨地质构造与区域成矿[J].矿床地质,28(3):381-383.
  [4]施美凤,林方成,刘朝基,等.东南亚缅泰老越柬五国与中国邻区成矿带划分及成矿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3,33(2):103-112.
  [5]Bruce Rohrlach. Characteristics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J]. SolGold.1-4.
  [6]Byron R. Berger, Robert A. Ayuso, Jeff C. Wynn, and Robert R. Seal. Preliminary Model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J].2008.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U.S Geological Survey.
  [7]Richard H. Sillitoe. Porphyry Copper System.2010.Economic Geology [J].105.3-41.
  [8]Kula C. Misra. Understanding Mineral Deposits[M]. Tennesse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1999:3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1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