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乡村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已成为从必然到实然的发展过程,城市学校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规划教育,而在乡村(城镇一级)学校确是方兴未艾,这需要我们在思维方式、学习认知和知识架构的理解等方面需要改变,形成以教育责任、促进人的身心完美发展的理想和价值选择推动乡村职业规划发展思路。
  关键词 乡村 高中生 职业规划教育
  1我们需要转变思维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各方面、各种组成部分不断地变化和重构,在这不断变化之中出现了新的职能形式,预示着人们的思维必须发生根本性地转变,我们需要了解世界的变化,学生们的思维需要转变。
  职业规划是可以让孩子们认识世界运行的窗口,职业规划的作用远大于专业选择。站在宏观的角度,世界的运行以职业为载体,每个职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演进,构成了现在的世界。而高中生们,既具有了思维能力和认知复杂问题的能力,又处于可变的塑造期,同时还之于大学选择专业方向之前,就是一个很好的进行职业教育的阶段。现今,我国大力提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已经变成了“中国创造”,传统制造业向着服务型,消费型的经济转型。在变化的世界里,职业规划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1我们面对的变化
  在1973年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对社会的预测中,提到的关于经济,职业,中轴原理,未来方向,智能技术的发展都很好地概括了如今社会的种种变化——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是指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指导革新与变革,这反过来又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结构。这样的演进过程就像科幻电影里的超级英雄受伤后,身体的细胞在不断地修复损伤部位,新的身体组织甚至比原来更为强壮。未来社会的个人发展源泉在于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在于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并推演的能力。这就要求不单要进行具象知识的大量积累,还要跳出知识内容本身,在宽广的社会发展视角把握联系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洞察变化。
  1.2我们面对的挑战
  在今天的工业4.0语境之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大量取代重复性机械性的人工劳动。人工智能是指用于模拟,延伸,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技术科学,实现那些所有目前还无法不借助人类智慧才能实现的人物合集。这意味着在未来,机械或人工智慧会取代大量的人力劳动,许多人面临的失业的问题。而同时,随着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人们的工作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如今的人们可以选择白天工作,晚上通过兴趣爱好兼职。在这种情况下,人已经从组织中解放了出来。对于个人而言,创业、自由职业者慢慢的会成为主流。作为教育者就需要思考在新的社会形态下,怎样培养学生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工智能在应对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也同样促进着人类思考如何在机器的帮助下更好地发挥作为“人”的特点和优势,站在“人”的本质思考生活的意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和高福祉的发展。乡村学生有时并不能直接接触到科技带来的变化,甚至许多城市学生也并不了解,因为这样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却又是巨大的。学生们需要通过职业规划这一途径去了解世界发生的变化,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应对社会。
  1.3我们的目标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钱理群在其撰写的《大学里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提到的目前大学生的一种状况。学生们在中学时是应试机器,大学时是就业机器,如今满脑子只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和虚无主义时,这已经违背了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初衷。在不断成长的路上,“要认真思考自己究竟要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才。不单纯指提高智力水平,还要有人格的塑造。要有信念,要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钱理群在他质朴的劝告中提到了一点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要有正确的对就业的看法。虽然这一点是基于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但是人的成长作为线性的过程,在高中时期播下“意识”的种子既是一个能更好打牢基础的过程,又是在踏入大学之时的一个对于阶段变化的清醒的认识。我们现在面临的世界,是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切东西都在发生创造性的变化,形成了场域。场域理论(Field Theory)由皮埃尔·布迪厄提出,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这一开始是一个物理概念,但放在社会系统中同样适用。由库尔特·考夫卡(KurtKoffka)发展为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之一: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科技的发展将世界连成了统一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社会的职业职能始终在发生着变化。要培养学生积极适应社会,就必须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让他们明白,摆在面前的道路有哪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若是能在作出选择前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职业规划作为世界运行规律的教育载体,在让学生清晰认识世界后寻找自己的目标基础上,也提供了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解决方法。
  2多学科融合与学习的时代
  当人类面临的问题具有系统性,初一复杂状态时,过去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应用空间越来越少。现实中的问题错综复杂,牵涉面广泛,范围是利益相关者就系统边界达成的共识。复杂的问题需要复杂的知识,如今正是形成了多学科融合解决问题的协作方式。”对高中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通过职业的特点认识世界,因为职业背后的逻辑实际上就是各种关系的综合。在职业规划的教育中,了解的不单纯是“点状”的职业,还有职业与职业之间的“连线”,职业之间的关系,这为未来能以同理心(empathy)的状态進行工作,体谅不同职业的擅长范围,尊重不同职业的思考方向提供了基础。
  对于学生而言,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及其重要。要培养主动的能力,不但要尽量多地提供选项,告诉学生们世界有多大。还要有一定的引导。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当学生能把自己的天赋作用到合适的地方,就会充分激发出兴趣和成就感。这是一个正循环的过程,当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获得成就感之时,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对困难和挑战的征服欲就会变强。将职业的选择摆在学生面前时,有利于学生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尺标剖析自己,对照自己的兴趣取向和能力雷达图,更好地认识自我。通过对高中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提前教育,并不断灌输批判思想,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这样的不断思考是如今社会非常稀缺的能力。虽然在实际的效果中大面积的改革需要时间,但是这样的思考方式在进行问题解决中可以创造创新性的想法。   3乡村高中生职业规划探索
  职业规划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我关系协调发展的体现,首先要从认识世界开始,需要认识到世界的规律,世界是怎么组成的,不同职业的人如何互相交互各司其职,如何在协调之中构成了这个现在社会的运作系统。对高中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洞悉发展规律的哲学家,这是不现实并且无用的,而是尽力在学生作出选择之前,能让其大致了解到各种充满机会的方向,学生可以参照自己的兴趣或者擅长地领域再进行选择。即便学生仍然无法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告诉他这个世界是奇妙的,是充满可能性的。包豪斯(Bauhaus)的第一任校长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就曾经说过:“培养学生的原则是使其拥有完整地认识生活,认识统一的宇宙整体的正常能力,这应当成为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贯彻始终的原则,而不是指体现在一两堂特别组织的专业课业中。”
  而鄉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而言,能接触到社会的社会变化会有一定的延迟,渠道也有所减少,学生接受信息后内化成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相对薄弱。即便如今的互联网是如此的发达,但是实体与虚拟毕竟存在一定差别。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互联网知识提供了信息多样的可能性,但是学生并不一定会利用这一渠道去努力打开视野而是娱乐。这样的行为不应因其自然性而受到责备,而是应该加以引导。这也需要教育层面提供帮助,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对乡村高中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让其初步认识职业职能,就是基于以上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4方案设想
  (1)政府、学校与设计团队合作,将职业的职能和相互作用等信息用短片或漫画等形式展现。传统的讲座形式是一种直接沟通的方式,但是毕竟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也有限。那么如何快速高效地输出知识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指标。通过图像或视频等载体进行可视化表达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将职业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整合并合理地表达需要多方的有效合作。也可制作职能卡片进行世界运行的模拟游戏进行职业体验。就像游戏《我的世界》一样,将虚拟线上游戏搬到线下,以小组的方式构建虚拟世界,可使用乐高等积木玩具搭建虚拟世界的实体。
  (2)教育行政单位、教师、学校管理者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并不说都是不好的,而是在学生职业发展上仍用成绩、升学率等方面来限制综合素养的提升就制约乡村学生的需求。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建立多方位的协同系统,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地方课程的开设要求,学校相关部门设计课程内容,建设职业规划校本课程,形成高一、高二、高三的层级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以讲座、主题班会、培训、宣传展示推广、社团活动、职业体验等方式开展职业体验、职业认知、自我探索、职业选择等规划体系。
  (3)职业规划教育解决价值理念的冲突,扫清家长、学生的思想障碍,形成家校职业规划教育方式和教育影响,是一个有连续、合作共融式的体系化教育系统形成社会教育合力。乡村高中结合地方特点,学校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价值取向,形成社会认知和职业认知,以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有主见的职业选择影响家长的思想和行为。
  5总结
  学校作为培养社会建设者的土壤,不应该建立围城,将自己闭锁。而是应该打破学习与社会的边界,学校可以在社会环境大背景下进行先行研究,汲取营养,给学生创设发展空间,培养可持续的知识结构,完成职业认知、职业与自我、职业规划的设计,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 谢立中.布迪厄实践理论再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6(02):146-158.
  [3] 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 娄永琪.DesignX:一个设计新行动主义的时代[J].创意与设计,2018(01):25-29.
  [6] 温才妃.无处安放的职业规划教育(第一版)[N].中国科学报,2019-06-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6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