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科技平台是汇聚优秀人才,拥有精良设备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力量。本文总结了武汉大学平台建设的经验及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科技平台  自主创新  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3(a)-0163-03
  Abstrac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tform is a significant place to gather excellent talents and  superior equipment to launch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which also is the main force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 Wuhan University,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paths to strengthen platform construction,and enha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tform;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Platform construction
  科學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强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是转变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武汉大学基础研究取得历史性成就,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与建设现代化世界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武汉大学基础研究原创能力、关键核心技术、高端人才培养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1  武汉大学科技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1.1 平台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体系日益完善
  通过多年的建设,武汉大学自然科学科研平台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体系日益完善。现有各级各类平台200余个,其中,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 协同创新中心、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建立了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或中心,此外,学校根据学科布局的需要,建立了几十个校级科研平台及独立科研机构,基本实现了科研平台对重点学科的全覆盖,极大地支撑了我校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
  1.2 平台建设效果日益显现,社会声誉不断扩大
  学校通过改善科研平台条件,加强科研平台的内涵建设,凝练学科方向,产出了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以科研平台为支撑,学校共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69项,2018、2019年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面向国家需求,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数量明显增多,国家科技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以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成功发射了珞珈1号卫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2  武汉大学科研平台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直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科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为学校的基础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快速提升了学校在特色和优势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初步形成了武大特色的科研平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起到了促进优秀人才培养、稳定科教队伍和提高科技成果水平的重要作用。
  但由于认知理念、学科布局、管理体制和考核体系等原因,学校科技平台建设及管理仍然存在的很多问题,一些管理瓶颈依然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
  2.1 认知不够充分
  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这就决定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该以国家需求为牵引。由于惯性思维,我校科研平台建设长期以来重机构轻设施,软、小、虚拟化倾向严重,缺乏大体量实体化硬件平台成长的土壤,加上学校各级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对科技平台的战略意义的认识不够,争取国家和地方投入的手段和渠道受到限制,导致重要领域的高端大平台空白。
  2.2 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我校的学科结构相对老化,主流学科不强,而优势学科大多不属于当今国家发展的主流学科,一些研究方向老化,不能很好地契合国家发展需求,校级层面的整体规划、统筹布局和政策导向不够,加上院系、学科、校区有分工但缺乏有效协调合作、行政管理条块分割,多部门联动协调保障大型复杂工程项目建设的经验和能力不足等原因,现有科技基础设施在跨院系、跨学科、跨校区建设与配置中不能契合国家的需求,实验室等科技基础平台的整体布局在前瞻性、战略性方面体现不足。   2.3 缺乏稳定、高效的人才团队
  专业技术人员类型单一,承接重大平台和设施建设的工程技术队伍匮乏;研究方向对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聚焦不够,重大影响成果偏少;体现科技规模和水平的关键指标处于中低速增长,产出不匹配:获批项目数量、成果奖励、发表高水平论文等,对国家层面的实质性贡献不够;学科、人才、平台等支撑体系存在结构性短板,制约我校科研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2.4 资源配置不完善
  受学校财力限制,长期以来学校对科研平台建设基本是维持式配置资源,加上院系、学科、学部有分工但缺乏有效协调合作,行政管理条块分割,多部门联动协调保障大型复杂工程项目建设的经验和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已有平台不死不活,缺乏活力,而在一些国家发展急需、学校空白的重大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现有的科技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也不能适应国内一流大学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科技的快速发展。
  3  解决措施
  落实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以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着眼长远和全局,结合“双一流”建设规划统筹学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按照原创引领、集中攻关大平台、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类平台架构体系布局建设。大力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资技术基础。到“十四五”末期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开放共享、多元投入、动态调整的武汉大学科技平台发展体系,扎实推动学校新时代科技高质量发展。
  3.1 充分认识科技平台的战略意义,明晰科技平台的定位
  科技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练方向、汇聚优秀人才、产出重大成果、支撑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和提高全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对科技平台的战略意义和核心地位的认同感,从思想上、行动上切实保障平台的建设。
  对标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要求,明晰各级及各类平台的定位。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瞄准国际前沿,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重大科技任务和大科学工程,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科技创新活动。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定位于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等国家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技术研究,推动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
  部省级平台定位于解决行业或本省的关键共性问题,服务于本省或行业,推动地区和行业科技进步。同时这类平台还肩负着培育国家级平台的使命。
  校级独立研究院是我校的科研特区,是跨学科的高水平研究机构,旨在灵活布局发展方向、实现真正的交叉融合,快速提升某些方向的研究能力,适应国家新的需求。
  3.2 优化科技平台体系,推进一批重点工程
  坚持顶层设计、以点带面、能力提升原则,在校级独立科研机构、省部级科技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前沿和国家需求,优化学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布局,建设大体量实体化的大平台,改善科技平台建设长期重机构,轻设施,软、小、虚的情况。
  布局国家急需、学校空白的重大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如“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卫星测地前沿科学中心”、“武汉光源”,整合力量,申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雷电与防护中心”,逐步实现国家级平台对A类学科的全覆盖。
  推動布局薄弱学科申报部省级平台,实现部省级平台对B类学科的全覆盖。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评价考核机制,整合、调整、优化现有部省级平台。
  对国家急需的新兴、交叉、边缘等学科,学校建立独立研究院或共享中心,通过系统深入的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研究,快速契合国家需求。
  3.3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配置资源
  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以科技平台为重点的资源分配制度建设,推动“双一流”经费的投入以科技平台为主要投入对象,推动人才引进、科研用房、先进设备购置、博士生指标、科研任务等资源,优先满足平台需求,制度性的安排平台运行经费,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和必要学术活动的开展。
  3.4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平台的责任担当
  改革绩效考核周期和评价方式,完善分类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同一平台同一年度的监督、检查、考核结果互通互认,避免重复多头检查,切实地为平台体系建设松绑;加大绩效考核和资源配置的衔接使用。
  完善任务分解和压力传导机制,突出平台对学校发展的责任担当,强化平台对学科建设、创新能力提升的实际贡献;建立平台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国家级奖励的制度性安排;逐步推行国家平台必须牵头国家重大专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必须申报或获得国家奖励,省部级平台必须承担相应的课题,申报或获得省部级奖励;平台引进的人才必须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平台所在的学科在学科评估中不得倒退。
  3.5 推动一批重点工程
  3.5.1 加强基础研究,聚焦优势学科领域自主创新工程
  布局建设“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和“卫星测地前沿科学中心”,以生命医学领域和地球科学领域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汇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成为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通过学校稳定支持,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推动学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3.5.2 开展服务国家战略行动,提升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工程
  在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优化布局,组建“新一代空天信息智能创新中心”,在空天信息领域吸引和汇聚国际一流研究团队,加强军民融合,集中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3.5.3 整合科技资源,推进大科学装置战略布局工程
  加强部省共建、省市联动,推进第四代中能区同步辐射装置“武汉光源”预研建设,立足湖北,辐射中西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布局学校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分析测试服务、测试方法与标准研究等为对象,建立校级共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的条件保障平台。
  3.5.4 加强衔接协同,推进基地-人才-项目-成果一体化工程
  加强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各平台、科发院各处室之间的衔接合作,形成制度化的畅通表达渠道。以平台建设带动学科建设,以项目攻关促进成果产出。为平台量身定制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重大项目申报方案、国家级奖励培育方案,做实做强科技平台,真正实现平台拥有优质的物理空间、聚集优秀的科研人员、拥有精良的科研设备,带着十足的底气去承接国家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提升武汉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
  4  结语
  高校科技平台建设是全面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重要途径,推动高等学校成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因此,加快解决科技平台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在促进武汉大学各项科学研究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加快“双一流"建设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支柱,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玉玺,马爽,陆兴.地方高校科技平台建设发展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6):261-262.
  [2] 蘇跃增,徐剑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23):39-41.
  [3] 曹蓓,赵醒村,赵镇.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探索与思考——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9): 23-24.
  [4] 赵沁平.建设科技平台  会聚学科力量  提高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3-4.
  [5] 徐祖广.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25-28.
  [6] 魏延迪.加强支撑队伍建设  提高科技平台创新效率[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2):79-82.
  [7] 戴国强.加强科技平台建设  推动科技资源共享[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4):468-475.
  [8] 王战军,蓝文婷.新时代一流大学的内涵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8):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8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