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物理趣味实验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高中物理教学实践运用趣味实验的作用,提出了趣味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运用策略。
  关键词:物理 趣味实验 高中 教学探究
  引言
  物理知识的抽象比较强。而实验操作则可以把抽象的物理知识转为形象的知识,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实验学习需求,而单纯地开展物理实验,就容易影响实验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需要转变物理实验教学思维,进而保证物理教学质量。
  一、高中物理教学实践运用趣味实验的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
  传统实验教学主题鲜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条理清晰等。不过,传统实验教学的刻板性较强,不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实验革新了传统实验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愿
  好奇心乃是人的天性。而趣味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趣味实验的探究过程如下所述,首先,通过动手操作得知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抓住物理学习本质,把握物理学习重点与难点。其次,深化物理知识结构。最后,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趣味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运用策略
  1.化繁为简,让学生感受实验的简洁之美
  有的教师认为“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构建详细周密的物理实验方案,并借助高精密的实验器材,保证实验教学水平”。不过,越是烦琐的实验操作难度越大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退缩的心理。反而,越是简单的实验操作难度越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要把烦琐的实验转化为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实验的简洁之美。比如,在开展“平抛运动的规律”实验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探寻简单化物理实验教学思路。由于知识乃是从生活中而来的,教师可以用生活化的物理实验,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该知识。本次主要以松软纸团、金属球为实验教学工具。其次,教师要和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操作。一方面,让学生用一只手同时抛出两个金属球;另一方面,讓学生用一只手同时抛出松软纸团和金属球。学生需要观察两种不同操作方式下物体的运动轨迹。再次,教师要提问学生,让他们回答观察结果。从以上实验可以观察到,纸团飞行距离较近,而金属球抛得更远。最后,教师要归纳总结实验,逐渐引出“平抛运动的规律”知识。
  2.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感受实验的趣味
  枯燥的物理实验容易降低学生学习兴趣,而趣味性的物理实验则可以调动学生各大感官。为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水平,教师还要平衡趣味性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切不可一味地强调实验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教学目标与任务。比如,在开展“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教学时,首先,教师要设置实验教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小车在斜面下滑过程中机械能是否改变?探究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会影响,小车下滑过程机械能的损失大小吗?其次,教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指导学生做实验。再次,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讨论时间,以便正确回答所提问的问题。最后,学生要把讨论结果应语言描写出来。而教师则要观看讨论结果,并给予完善或者改正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在班级中全面地为学生讲述知识。
  3.反客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摒弃以自身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满足学生教学需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做好教学示范,而且要让学生亲子参与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比如,在开展“让乒乓球浮在空中”的实验教学时,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探讨本次实验所需器材。如果学生所提到的器材不全面,教师还要以引导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以便保证实验质量。实验所应用的工具包括,胶管、乒乓球、玻璃盆、喷头等。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等,把他们分为适量小组。再次,教师要鼓励小组学生探究实验操作方法,以便顺利地开展实验。最后,小组需要探究实验知识。水压差、气压差等乃是本次实验所涉及的物理知识。通过开展以上实验活动,学生既可以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又可以强化知识理解。总而言之,“反客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教师更加需要优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高效课堂。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来说难度上升了多个梯度,使得学生容易陷入学习困境。为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水平,教师可以应用物理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以便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陶梦雨.趣味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以“悬浮的乒乓球”为例[J].物理之友,2018,34(07):34-36.
  [2]郭建波.浅谈趣味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45(18):78.
  [3]吴锐芬,肖化.浅谈趣味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全反射”为例[J].物理教学,2016,38(07):43-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9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