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柳州市洋紫荆开花习性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洋紫荆是南方观花赏叶的优选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基于此,对柳州市各城区主干道、游园、苗圃等地洋紫荆的开花习性进行物候观察分析,研究气候、温度、光照和雨水等因素对洋紫荆开花的影响,并对柳州市洋紫荆的开花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 洋紫荆;开花习性;影响因素;广西柳州市
  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别名宫粉羊蹄甲,苏木科羊蹄甲属;落叶乔木,树干较笔直挺拔,树型优美,树冠为卵球型,树可高达8~10 m;习性喜光,不甚耐寒,喜肥厚、湿润的土壤,忌水涝;萌蘖力强,生长迅速,萌芽力和成枝力强,分枝多,极耐修剪;花期2—4月,开花前落叶,具有“南国樱花”之美称[1];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華南地区,为南方观花赏叶的优选树种。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地处北纬23°54′~26°03′,东经108°32′~110°28′,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雨水充足,冬季低温时间较短,土壤主要偏酸性,适合洋紫荆的种植。随着2012年柳州市政府提出的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提升城市的美化彩化效果,把柳州市建设成为“生态花园,五彩画廊”的花园城市推进至今,据初步统计,洋紫荆的种植量多达28万株。市内所有城区、景点都有洋紫荆的栽植,洋紫荆的广泛种植也成为了柳州一大特色。基于此,开展洋紫荆开花习性的调查研究,为促进洋紫荆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调查分析内容
  调查分析柳州各城区主要街道绿化、游园、公园、环岛、小区绿地及各大苗圃内洋紫荆花期变化,分析不同因素影响花期提前或延迟的因素。调查地点为:东环大道、桂柳路、学院路、静兰路、文昌路、潭中东路、潭中西路、友谊路、湾塘路和三中路等;游园公园有东堤游园、河东公园、河西公园和马鹿山公园;小区绿地有金绿洲、东郡等;苗圃有白莲苗圃、露塘苗圃等。
  1.2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4年1月1日至次年洋紫荆春花终花(2015年4月30日),每隔2 d进行一次物候观察,记录下开花情况,同时记录每年温度、环境、雨水气候和病虫害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开花习性及花色观察
  2.1.1 不同年份的洋紫荆开花物候期
  调查期观察结果表明,洋紫荆在不同年份的花期有差别。2014年洋紫荆花期为:初花期3月25日—3月31日,盛花期4月7日—4月25日,末花期4月28日—5月5日。依据往年观察,洋紫荆有冬季开花习性。2014年10月开始进行的物候观察发现,洋紫荆冬花初花期为11月20日—11月23日,盛花期几乎无。冬花表现为开花随机和花量较少,开花持续时间为11月23日至第2年1月底。2015年1月对洋紫荆开花物候观察表明,2015年初花期为3月10日—3月15日,盛花期3月31日—4月15日,末花期4月25日—5月5日,末花期植株果荚大量生长,少量花朵依然开放,果花同时出现。通过2年花期观察,得出不同年份洋紫荆花期会有不同,有提前或延后的可能,初花期出现在2月与3月,盛花期出现在3月和4月,盛花期持续天数在15~20 d。
  洋紫荆花期主要为每年春季2—4月,冬季12月。但相比2—4月的开花量,12月开花量较少。相同环境下,58%的植株冬季开花,且冬花老叶基本不落叶,个体花量每株20~100朵花。
  洋紫荆花期物候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春花的孕蕾期在1月上旬至2月中旬,冬花的在10月中旬;春花的初花期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冬花的在11月下旬;春花的盛花期在3月下旬—4月中旬,冬花没有盛花期;春花的末花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冬花的在12月下旬至1月中旬。
  物候观察表明洋紫荆花色分为粉色、粉红色和白色。其中,粉色植株有55%,粉红色植株约44%,白色最少,只有1%。
  2.1.2 单花开花特性
  洋紫荆的开花特性为雌雄同花,花瓣5瓣,少数植株出现6瓣花朵。总状花序侧生或顶生,极短缩,多少呈伞房花序式,少花,被灰色短柔毛;花大,近无梗;花蕾纺锤形;萼佛焰苞状,被短柔毛;花瓣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4~5 cm,具瓣柄,紫红色或淡红色,杂以黄绿色及暗紫色的斑纹;花芬香。单朵花花期观察,花芽到花苞需20~30 d,花苞开放至花凋落需3~7 d。
  2.2 影响洋紫荆开花的自然因素分析
  洋紫荆是喜阳光、温暖、雨水充足且湿润气候的植物。反常气温、雨水过多等恶劣的自然坏境常常抑制了花芽分化,大量减少了开花结果,造成洋紫荆花期提前或延迟,花芽分化减少,老叶延迟落叶,开花减少。依据这些因素,主要以洋紫荆冬花和春花作为分析对象进行分析。
  2.2.1 气候的影响
  气候会影响植株的生长,进而影响植株的开花结果。通常一个地区的气候呈现一定的规律,短时间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天气则存在很大不稳定性,如出现干旱、低温和雨涝等不利天气,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天气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对洋紫荆的花期、花量作出相应的估测。
  2.2.2 温度
  研究表明,温度是决定洋紫荆花期的重要因素。低温条件下,洋紫荆不耐寒,1月温度低于2 ℃以下,容易出现花蕾掉落的情况,花芽生长变慢进入休眠状态,花苞处于半开合状就凋落。与此相反,在2—3月温度反常出现高温25 ℃以上,并持续15 d以上,也容易出现落蕾现象,持续高温以至花期提前。2013年和2014年,1月和2月均出现低温低于2 ℃,持续2~3 d,导致花期延迟了7 d左右,初花期均在3月;2015年,孕蕾期1—2月均未出现低温,初花期为2月下旬。初步判断洋紫荆花期适合温度在2~5 ℃,最适温度还需进一步研究。
  2.2.3 光照和雨水的影响   洋紫荆是喜阳性植物,充足的光照可以促使植株更好地花芽分化,保证花期正常开花;适当的雨水可以补充花芽分化的水分。研究表明,雨水过多是洋紫荆提前落花、落蕾的重要因素;同时,持续的雨天也导致植株得到的光照相应减少。因此在雨水过多的年份,常常有洋紫荆开化效果不明显、花朵提前凋落、花期缩短的情况。相反,若洋紫荆孕蕾期雨水缺失,出现干旱天气,如2014年1月全月几乎无雨,只有5 d出现小雨天气,观察到花蕾表现为缓慢生长。
  2.3 影响洋紫荆开花的其他因素
  2.3.1 种植地理环境影响
  种植过于密集,如在成熟乔木遮阴较多的树下或附近种植洋紫荆,往往造成植株光照不够。对比光照充足的植株,光照不足的开花明显较少。洋紫荆之间的种植密度过密,也会造成开花的效果不好。树冠外围受光充足的范围开花效果好,而密集交错的树冠间,出现落叶较少,花量相比就较少,因此达不到开花花量大的景观效果。
  洋紫荆种植地点及方位的不同,会导致开花效果明显不同。如种植在人行道和道路中分带的植株,由于人行道上受到其他大型乔木或建筑物的遮光影响,开花花量比中分带的要弱很多;中分带受到植物影响少,光照充足,开花多而艳丽,落叶也很及时。同一条道路上种植的洋紫荆行道树,位于东面的植株开花明显比西面的好。
  2.3.2 小气候影响
  小气候是指在一个大范围的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地区地形、植被、土壤性质、建筑群以及人或生物活动等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如农田、城市、住宅区的气候。苗圃、游园、小区等地方很容易产生特殊的小气候。苗圃、游园植物品种多,形成小气候容易造成小气候效应。往往这些地方的洋紫荆老叶很少落叶,或落叶一半时就出现开花。而小区内一般楼房过高而遮挡阳光,且人流密集,易造成洋紫荆开花习性改变,如花期提前等。而在苗圃洋紫荆的调查中,也发现同样的现象。小气候也发生在一些有多年生长的大型乔木主干道上,如柳州市东环大道。在这里,人行道栽植有树龄多年的榕树、木棉、羊蹄甲等树冠大、树型高大且遮阴范围大的乔木,容易产生小氣候,以至侧分带的洋紫荆生长力弱,出现花量少的现象。
  2.3.3 栽培管理的影响
  调查表明,洋紫荆耐贫瘠,但对土壤要求偏酸性,耐旱,不耐涝。因此,栽培管理应做到适当淋水,花期施放磷钾肥促使花芽分化,适当修剪干枯枝、膛内细枝,增加光照。此外,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主要虫害有蚜虫、天牛、拟木蠹蛾[2]。蚜虫主要发生在花期的2—3月。雨水较多时,蚜虫过多,其分泌物容易致使植株产生煤烟病。天牛、木蠹蛾严重时致使植株枯死或生长不良。
  2.3.4 树龄大小影响开花
  洋紫荆生长速度比较快,开花一年生的小苗就可以开花结果。观察结果表明,树龄较小的开花较少,树龄3年以上、胸径达到8 cm以上的植株,开花量逐渐增多。目前,柳州市树龄最大的洋紫荆有25年树龄,主要分布在柳州市三中路、湾塘路,是每年开花最茂盛的路段。洋紫荆开花盛期从树龄3年开始,此时的洋紫荆胸径4~5 cm,适合进行园林种植。
  3 小结
  通过对柳州市现有的洋紫荆花期物候观察,发现洋紫荆花色为粉色、粉红色、白色。可以依据花色的不同采集种子,分别繁育。3个花色在园林中的应用可以三色混栽呈现色系搭配,也可以3个花色分别在不同道路地点种植,以突显各个花色的特点。例如,采用白色洋紫荆在烈士陵园、墓地种植,花期正好与清明节相近,突出庄重、神圣的气氛;粉色、粉红色种植在生活区、城市闹区,使市民更多地感受到自然、轻松、赏心悦目的氛围。
  对洋紫荆开花习性的调查分析表明,影响洋紫荆开花习性的因素有很多,自然气候环境因素是最主要因素,气候、温度决定花期的提前或延后,光照和雨水决定花期的长短。在洋紫荆种植应用时,种植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同时要考虑其对光照、土质和种植密度等的要求,合理种植,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粹纯.黄伟峰.羊蹄甲属乔木的文化意藴及其园林应用[J].现代园艺,2012(4):88.
  [2] 姚继忠.洋紫荆繁殖技术初探[J].广西热带农业,2004(4):33.
  (责任编辑:刘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1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