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西长裙竹荪主要栽培模式与技术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竹荪因其“短平快”的优势,较显著的经济效益,激发了越来越多农民的种植热情。广西的柳州、贺州等地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的竹荪栽培模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一大产业。本文通过季节安排、栽培场地选择、出菇管理、采收管理等方面,总结出适合广西栽培竹荪的主要模式及配套技术,为当地大力发展竹荪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广西柳州;竹荪;主要模式;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竹荪,有“雪裙仙子”、“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等美称。竹荪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粗纤维、粗脂肪和糖,其中8种氨基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具有滋补强壮、益气补脑、宁神健体等功效,其还具有延长汤羹等食品存放时间、保持菜肴鲜味不腐不馊的奇特功能,自古就被列为“草八珍”之一。
  1 竹荪主栽品种和主要模式选择
  1.1 主栽品种
  D-古优选一号。
  1.2 适宜地区及栽培季节
  长裙竹荪属中高温型菌类,喜在遮荫和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其菌丝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8~25℃,子實体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适宜在广西大部分地区栽培。于每年1—2月制种,3—4月覆土栽培,6—9月出菇最佳。
  1.3 栽培模式
  主要采用传统大田栽培、林下仿野生栽培与果园间套种栽培等栽培模式。
  2 竹荪栽培技术要点
  2.1 栽培场地的选择
  2.1.1 大田栽培
  选择土壤肥沃、防旱防涝的大田。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保水力强、透气性好为宜。田块排灌畅通,保持覆土和沟土湿润。
  2.1.2 林下仿野生栽培
  选择树龄4~5a,树冠基本郁闭,遮荫度为70%~80%的杉林地或竹林地为宜。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pH值呈酸性。此外,选择的林地要求交通便利,地势平缓,靠近水源,雨季不积水。
  2.1.3 果园间套种栽培
  要对果树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果树主枝要刷上石灰或波尔多液。需要注意的是,在播种前7d及时清除场地的杂草杂物,翻土晾晒。竹荪不宜连作,种植周期必须间隔4a以上。如果田块之前种过喜肥旱作物或者是保水性差的沙壤土质田块,都会因缺肥、虫害多而不适合栽培竹荪,以免造成低产甚至绝收。
  2.2 菌种选择
  选择菌丝生长整齐、浓白粗壮、气生菌丝浓密的为佳,如出现黄色水珠,菌龄较老,菌丝活性较弱,不适于栽培。
  2.3 培养料配方
  竹荪属好氧性菌类,经多年栽培配比试验总结,采用98%竹屑、0.8%尿素、0.2%复合肥、1%轻质碳酸钙的配比进行栽培,产量高且栽培成本低。按每667m2所需原料算,需要竹屑3000~4000kg。
  2.4 堆料发酵
  播种前40~50d进行堆料发酵,按竹屑、复合肥、尿素、轻质碳酸钙的顺序,将原料一层一层铺放,边浇水边翻动培养料,使培养料浸透水分。如此反复多次,将培养料混合均匀后堆成龟背状。料堆中央打多个通气孔,以利于增氧与排臭,最后盖好薄膜保温保湿,加快菌料发酵时间。堆料期间要求每间隔10~15d进行翻堆,共翻堆3~5次。要求上下、内外料对调,保证发酵均匀。翻料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料的干湿度,保持培养料含水量在60%左右。即以手捏成团,指缝有水而不滴下为度。防止培养料水分过多,造成菌丝不吃料。发酵结束的培养料要确认无氨味后方可下料播种。
  2.5 畦床准备
  大田栽培的畦床长约80cm,沟宽约20cm;林下栽培的畦床长约60cm,沟宽约20cm,呈南北朝向。
  2.6 播种与覆土遮荫
  播种前,预先对周边场地撒石灰粉进行消毒。将发酵好的培养料铺成龟背式的菌床,料面厚度约20~25cm,将菌种掰成块状按梅花状点播于料面上,每平方米用种量为1.5~2袋(0.5kg/袋),播种完后再表面覆盖碎土,土层厚约4~6cm,应选择土质较疏松的地表土。最后在覆土层上铺盖稻草保温保湿。
  2.7 菌期管理
  播种10d后,及时检查菌种萌发吃料情况。如发现菌种发黑、有臭味,要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补播,以确保菌种的成活率达95%以上,此外还要注意防止鼠害。要不定期揭膜通风换气,使畦床内空气新鲜,播种前期每天揭膜通风30~60min,后期视情况增加通风次数。保持覆土含水量18%~20%,如畦面湿度不够,要及时喷水;若过湿,要及时排水。畦沟要比料床底面低10cm以上,避免料床底部因水分过多造成厌氧发酵,导致培养料发黑,菌丝溺死。
  2.8 出菇管理
  由于竹荪喜湿,因此要保证土壤表面足够湿润。当菌丝爬满畦床面时,要及时喷出菇水。喷水要注意少量多次,防止水渗透到培养料中,不利于菌丝扭结,菇蕾形成。若遇大暴雨天气,要及时盖地膜,防止雨滴破坏菌丝,影响菇蕾生长。采取大田栽培的竹荪,要及时立柱搭棚,盖遮阳网,以达到3分阳7分阴的遮荫效果。现蕾后,要认真做好温湿度的管理。定期查看覆土面,如土面发白偏干时,要及时喷水。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
  2.9 采摘加工
  出现菇蕾后,约15~22d,竹荪子实体破蕾而出。要适时采摘,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当菌裙张开到最大且尚未自溶时,及时采摘。采摘时用手轻托菌柄根部,轻轻采下,切勿用手强拉硬扯,以免折断菌柄,将菌盖和菌托及时剥掉,保留菌裙菌柄。清除菌托表面泥土,及时进行烘烤。按菇大小整齐排在大烤筛上,在短时间内将烘箱温度提高到65~70℃,持续烘烤3~4h。通过高温快速“杀青”,迅速排除蒸发出来的水汽,使其排湿定型,防止竹荪因高温高湿黄化;竹荪烘至70%干时,取出后整齐捆扎,竖立排放,再回炉进行烘干定色,此时温度不宜过高,保持55~60℃,约1~1.5h。注意控制好温度,防止温度过高菌裙烤糊变黄。烘烤过程要用手轻捏竹荪菌柄,判断烘干程度,轻捏易碎则烘烤完成,烘烤好的竹荪呈米黄色。烘干后的竹荪要及时装入塑料密封袋,并扎紧保存,防止回潮变色。如需长时间保存,则需放入阴凉干燥房间中避光保存,可保存1a以上。   2.10 转潮管理
  当第1潮菇采摘结束后,先停止喷水,并且加大通风力度。等7~10d畦床再次走满菌丝后,着重喷出菇水,使床面保持含水量在60%左右,有利于出菇。一般竹荪可采收3~4潮,每次转潮管理重点是要把握好水分的控制。
  3 竹荪不同栽培模式产量表现及生产效益分析
   大田长裙竹荪每667产量可达800~900kg,林地长裙竹荪每667产量为600~700kg。每667投资2000元左右,以广西近年竹荪鲜菇收购价10元/kg计算,每667产值分别是8000~9000元与6000~7000元。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虽然大田栽培的经济效益较高,但因面积受限,产量也受到影响。可以考虑在大田种植其它经济作物时(如玉米、百香果)套种竹荪,拓宽创收渠道。广西山区林地多、林木资源丰富。充分发挥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栽培竹荪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4 病虫害防治
  竹荪的病虫害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但在子实体生长期间禁止使用农药或化学制剂防治病虫害,避免药物对菇体造成伤害。
  竹荪虫害主要有白蚁、螨类、蛞蝓。白蚁可用灭白蚁灵或辛硫磷700倍液、25%菊乐合脂2000倍液喷杀。螨类可用70%克螨特200倍液或2.5%天王星2000倍液进行喷杀。蛞蝓可以用5%煤酚皂溶液或50%食盐水滴杀。同时要注意防止高温高湿,喷水应在早、晚进行。
  竹蓀病害主要有黏菌和烟灰菌。黏菌一般发生在竹荪畦面裸露土或覆盖的稻草上,如发菌期感染黏菌,会导致菌丝生长受抑制,子实体无法生长;如出菇期感染,菇体呈水渍状、易霉烂,可用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硫酸铜500倍液、10%漂白粉进行喷洒,并加大通风。烟灰菌的防治,可在病症处直接喷洒3%石碳酸或者2%甲醛,或用福尔马林2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施。
  参考文献
  [1]连成木.竹荪标准化栽培技术要点[J].食用菌,2018,40(05):51-53,55.
  [2]苏登峰.百香果套种生姜双丰收高产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2015(11):46.
  [3]黄庆斌.竹林套种竹荪生态高效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8,40(02):60-62.
  [4]马璐,林衍铨,应正河,江晓凌.竹荪间作套种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15(06):7-12.
  [5]颜振兰.竹荪大田畦栽高效新技术[J].食用菌,2015(05):56-57.
  (责任编辑 贾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2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