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乌伦古湖渔业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乌伦古湖是我国的第九大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仅次于博斯腾湖的第二大淡水湖。乌伦古湖湿地面积1026.1km2,其中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1054.01km2,沼泽湿地7.84km2,河流湿地0.25km2,乌伦古湖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由吉力湖(俗称小海子)通过7km长的库依尕河连接布伦托海俗称(大海子)上下两湖构成,有“准葛尔明珠”的美誉,总面积1035km2,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1 乌伦古湖渔业资源现状
  1.1 乌伦古湖品种多样,优势种群更换,生态种群有失衡趋势
  乌伦古湖水域辽阔,水质清澈,生物饵料多样,鱼类资源丰富,乌伦古湖年平均产量在3000t左右。乌伦古湖土著鱼类7种,分别为鲤科的贝加尔雅罗鱼、银鲫、丁鱥、尖鳍鮈,鳅科的北方花鳅和北方的须鳅,鲈科的河鲈,近40多年来,乌伦古湖共引进外来鱼种15种,自然杂交种1种,鱼类种类由原来的7种增加到23种。目前,乌伦古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资源库之一,湖内鱼类种类丰富,并有著名的亚冷水性和特优冷水性鱼类。白斑狗鱼、河鲈、贝加尔雅罗鱼、梭鲈、东方欧鳊等为乌伦古湖名优鱼种,乌伦古湖外来物种的移入,起始于1963年,截止1990年先后在外地引进、额尓齐斯河流入湖中有鲤鱼、东方欧鳊等,这些鱼类的进入丰富了种群结构,有些品种在湖中形成了优势种群,对土著鱼类未构成极大威胁,比如河鲈一直是乌伦古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但随着1991年池沼公鱼的引进,河鲈的产量急剧下降,不能形成规模产量。根据近几年对新疆移植、增养殖天然水域中渔业资源变动资料的研究结果:新疆的土著鱼类对新疆的水域环境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新疆高寒、高盐度、较低水温的水域环境,但在不同鱼类之间的竞争能力不强,即土著鱼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发生渔业资源的变化。因此外来物种的无序、不科学的移入是造成乌伦古湖渔业资源下降,鱼类小型化,经济土著鱼类减少的问题之一。
  1.2 乌伦古湖水位下降、水体矿化度升高、水质富营养化趋势明显
  由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的原因,以及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阿尔泰后山降雪量逐年递减,同时由于流域内生产生活用水的截流,流域内人口增多,耕地面积扩大,牧民定居后的草场建设增加,乌伦古河流域的人为滥采乱挖、超载放牧、经营粗放以及病害等诸多因素而导致流域内森林、植被退化和草场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从而加剧了流域内的土地荒漠化进程,使得绿洲生态环境逐年恶化。加之乌伦古河上游农作物耕种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及农田排碱水的注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水域和湖区湿地的生态环境,乌伦古河入河水量减少,使蒸发量大于来水量造成乌伦古湖水位下降水域面积缩小,导致水质矿化度增高,湿生、水生、中生植物减少甚至消亡,连锁反应是氮、磷等营养盐上升,水中浮游生物量增加,富营养化种类优势度提高。
  1.3 水生生物栖息环境恶化,鱼类资源衰退
  乌伦古湖湿地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乌伦古湖主要是两部分水域(布伦托海和吉力湖)。根据年份监测矿化度、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四项指标进行分析,乌伦古湖总磷、矿化度上升是湖泊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由89.73下跌至55.81,乌伦古湖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由很好恶化为中等。乌伦古湖湿地植物有22科43属78种,其中水生植物10科15种;浮游植物8门115属;沉水植物5科5属7种。植被主要有水生植被、草本湿地植被和灌丛湿地植被等三种植被类型。水生植物分布于湖泊水域之中,主要有篦齿眼子菜群落、金鱼藻群落等。草本湿地植被分布于湖泊的浅水区域、湖滨及附近河段四周的低阶地、低洼地和水浸滩,主要有芦苇群系、禾草群系等。乌伦古湖湿地动物有21目40科101种,其中鱼纲4目6科22种;两栖纲1目2科2种(绿蟾蜍、中国林蛙);爬行纲1目1科2种(棋斑游蛇、黄脊游蛇);鸟刚12目26科67种(鸬鹚、赤麻鸭等);哺乳纲3纲5科8种(狼、赤狐等)。由于气候变化和乌伦古湖流域的生活和农牧业用水的增加,导致湖水补给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农业排碱水和牛羊粪便污染加重,加之过度捕捞和不合理的芦苇采割,目前乌伦古湖湿地生态功能已大为减弱,湿地生态系统总体上处于不稳定状态。导致湿地出现萎缩,湖滨沙化扩大,芦苇资源减少且质量下降,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减少等一系列生态退化问题,表现为湿地动植物资源减少,湿地自然生产力下降;湿地物种结构趋向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调水防灾和降解污染能力减弱;阻滞土壤沙化和调节区域气候功能降低。一系列生态连锁反应,导致鱼类生存环境恶化,渔业产量严重减少。尤其是1980年代,为了满足农业灌溉需求,乌伦古湖上游建立五座水库大坝,切断贝加尔雅罗鱼洄游路线,致使贝加尔雅罗鱼产量剧减。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乌伦古湖鱼类种质资源面临极大威胁,贝加尔雅罗鱼和河鲈种群数量锐减,其他鱼类产量也呈下降趋势。河鲈、梭鲈、丁鱥、白斑狗鱼、江鳕已经成为易危种,贝加尔雅罗鱼和高体雅罗鱼已被列为濒危种。
  2 应对保护措施
  为了恢复乌伦古湖原有的生态平衡,有效保护渔业资源,福海县采取了有效措施,切实保障乌伦古湖水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使乌伦古湖水域渔业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利用。
  2.1 建立名优品种繁育场
  为乌伦古湖增值放流提供苗种保障。目前建设的两个苗种繁育场年繁育苗种可达2亿尾。
  2.2 补足入湖水量
  继续利用“引额济海”工程来补足入湖水量,维持乌伦古湖水量需求,保障乌伦古湖自然生态平衡。
  2.3 改善湖区水质
  通过污水截留育苇工程和湿地恢复工程来改善湖区水质,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控制污染源与人工构建生态系统相结合,从湖区流域系统出发治理湖泊,恢复乌伦古湖生态链良性循环。
  2.4 完善政策法规
  完善对乌伦古湖流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源控制管理的政策法规,协调乌伦古湖中上游污染治理,通过进行乌伦古河流域综合管理来推动整个乌伦古湖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促进人工调控和自然调控结合。使乌伦古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2.5 污染源治理
  加大对工业源、农业源等污染源的治理,控制各类污染物排入乌伦古湖的浓度。
  2.6 水质动态监测
  加强对乌伦古湖的水质动态监测。按期对乌伦古湖主要断面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建立乌伦古湖生态监测站,随时监控检测乌伦古湖生态变化。
  2.7 加大生态环保资金投入
  大力拓宽项目资金投入渠道,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依托项目建设解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使乌伦古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8 建立环境管理制度
  严格履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和“三同时”执行关,杜绝一切危害生态安全的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决策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结语
  近几年,福海县委、县政府通过采取封河育林、退耕还林还草、人工造林等多项措施,治理成效明显,部分植被得到恢复,河谷林面积缩小的趋势得到减缓,生态环境得到了部分恢复。但是,乌伦古湖保护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应统筹协调,加大乌伦古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做大我县乌伦古湖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任慕连编著,新疆吉利湖渔业[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0-101.
  (责任编辑:柴方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28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