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合作出版图书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及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孟丹

  摘   要:合作出版作为一种重要而又常见的出版模式,有利于合作双方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也因此打造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图书精品。但在实际操作中,合作出版也面临诸多问题,常常导致合作双方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导致图书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本文尝试从编辑工作、出版流程两个方面对合作出版图书质量保障的机制建立和对策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关键词:合作出版  图书质量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4(c)-0249-02
  目前出版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合作出版,书稿前期的策划和组稿一般由民营公司负责,而后期的审读校对及印制发行由出版社负责,这样的合作方式不仅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也对书稿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土壤。然而,事实上,因出版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图书的合作都面临诸多实际问题。从图书质量出发,笔者认为做好合作图书应从编辑工作和出版流程两个方面共同发力才能产生实际收效。
  1  编辑工作要增强把关意识,严把图书质量关
  1.1 始终把政治性、政策性意识放在首位,把好导向关
  政治导向性问题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十分重要,责辑首先必须排查图书的政治性差错。这就要求编辑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较高的政治素养,在工作中,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警惕性,善于发现隐藏在图书字里行间每一个角落的政治性问题,大到格调、品味、意识导向,小到资料链接、注释、图片乃至表格,等等。
  1.2 充分把握图书出版特点,把好专业关
  出版社作为出版的主体,面对合作书稿时,编辑部门应不仅从图书出版的角度对编校质量提出高标准的要求,还应该从专业的高度对内容质量严格进行把关,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只有合作双方共同发力,双管齐下,才能够确保图书产品内容质量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出版社的编审优势和特长,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在奠定双方长久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出既叫好又叫座的高品质图书。
  1.3 具体工作中要增强计划性,把好时间关
  合作图书往往具有出版周期短,上市时间有节点限制等特点,因此,编辑要抓编校质量,也要追求高效率,必须控制好出版周期,保障图书高质高量按时出版。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增强计划性,在操作合作書稿时,要比编辑其他类书稿付出更多的精力,既要沉得下心,又要有大局意识,同时兼具统筹协调、相互配合的能力。
  1.4 逐步提升版权意识,把好内容授权关
  随着出版行业市场行为规范的逐步出台,图书产品作为市场比重极高的版权产品,已经逐渐形成立法规范。新《广告法》对图书在外形设计上提出了新要求,对图书的既有宣传形式提出了新要求。此外,随着出版的侵权现象日益增多,编辑在审读加工过程中要格外关注文章的出处、图片的来源等容易产生版权纷争的问题,在工作中逐步提升版权意识,避免成书后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
  2  建立健全约束机制,从出版全流程角度加强监督管理
  除了对编辑个人素养的要求外,在图书选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形成约束机制是确保图书质量长期有效的稳定办法之一,即从全流程角度加强对合作图书质量的规范和约束。
  2.1 加强事前预警机制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的自然选择,形成了诸多有实力、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品牌民营图书公司,但是,合作公司的选择仍然十分重要,选对合适的合作伙伴,不仅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还可以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加强事前预警机制主要体现在对合作公司的遴选要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要有良好的信誉,有长久合作的意愿,有追求品牌产品的发展战略及良好的业内口碑;其次,还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并具有研发、编辑、出版、市场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只有强强合作,才能形成品牌效应。
  2.2 加强事中监控机制
  确定合作意向后,如何与合作方一道,将图书质量提升到最佳,提高效率,少走弯路,贯彻有效的过程监控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合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约束和管理。
  (1)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向合作方明确提出各项出版规范要求。
  出版社作为出版主体,在合作中应多方面关注出版管理的有关规定,提前把相关出版规范发给合作方,并对书稿中可能存在的敏感问题进行提醒;要求对方严格落实审稿制度,并随稿提供质检报告,确保提交的书稿达到一定的标准,等等。
  (2)实现联动对接,建立动态的业务交流。
  具体对接过程中,应不定期与合作方开展业务交流,针对项目图书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商定改善和解决方法,以确保书稿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与合作方的交流中,编辑应不仅对编校质量提出要求,还应从内容选材的最佳性、体例编排的特色上提出合理化建议,从出版全流程上实现关口前移,确保图书质量的全面把关。
  (3)建立相应的编辑对接机制。
  如何在合作中,实现书稿质量的多流程全方位把控,是合作是否有效的考查标准。具体而言,从前期书稿的编写到后期书稿的加工,都应落实到双方具体责任人,实现责任人的有效对接。这当中,不仅包括双方互相提供联系方式,也包括针对书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针对审读书稿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随时就书稿编写中产生的困难及时商议沟通。即双方的合作不仅是建立在合同上的合作,更是细节上的合作,是通过所有环节的对接和介入,实现项目的正常运转和质量的有效把控。这种在项目出版流程中,明确项目目标,确立项目周期表,共同把控出版周期的机制,是避免图书质量因原稿质量低下而导致后期被动的前提机制。
  2.3 加强事后调适机制
  图书发稿后,并不意味着编校工作完事大吉,更不意味着不需要再关注这本图书的质量。首先,应及时总结问题,与合作方沟通,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出现。譬如,在操作系列图书产品时,应在结束首本稿件审读时,对先前遇到的问题及时汇总归类,并及时同合作方一道拟定有针对性的方案,以预防今后书稿类似问题的发生,从而提升后续书稿的质量。
  与此同时,还要认真履行批量印刷装订前的样书检查制度。印前样书检查制度是图书出版前质量保障的最后一道关口,是避免图书因质量问题造成不可挽回损失的最后一关,因此做好把关工作尤为关键。印前样书质检除了包括图书用纸、装订等装帧设计检查,还应包含图书主要部件,如封面基本要素书名、作者、版权页、目录、书眉等涉及内容广,前后联系紧密的部件检查,从而避免图书部件产生类似重大不符等严重问题或印制问题。
  3  多部门联动配合,确保图书质量
  图书出版作为全流程参与、多部门协作的出版工作,离开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无法单独完成任何一项出版任务。就一本图书来说,内容、编校、设计和印制是一个整体,离开任何一个环节来谈质量保障,都是不可行的。因此,图书质量的保障不仅依赖于编辑的高度责任意识,更离不开各个部门的顺畅沟通和共同协作。只有各个环节整体运作,形成合力,编辑才能在稿件质量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在流程上确保图书质量不出问题。
  提高图书内容品质和编校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系统的工作,这项工作关乎出版社的生死存亡,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因此,除了完备的制度之外,对制度的执行和贯彻能力也非常关键,在履行岗位职责时,唯有各个环节形成合力,高标准严要求,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现有条件下形成并贯彻有效的管控机制,才能进一步促进合作图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明华.确保图书质量的管理思考与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9(7):23-26.
  [2] 乔还田.出版精品是这样打造的——基于编辑工作视角的思考[J].中国编辑,2016(1):4-10.
  [3] 金鑫荣.强化制度落实,建立图书质量保障机制[J].科技与出版,2011(6):28-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5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