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红斌

  摘 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轻视的。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只有确保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才会向正确的人生方向迈进。这就需要我們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认真去面对、去战胜问题。
  关键词:自我认知;心理状态;心理问题;战胜困难
   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且明白心理健康的标准,以便学生准确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同时学生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来战胜这些问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理解
   健康教育可以理解为健康和教育的综合体,健康教育是用来提升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通常都是以信息宣传和人为指导的方式来达到帮助人们了解并掌握健康生活知识的这一目的。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有益的运动方式,掌握健康生活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每个人的身体免疫力,减少或者避免错误的生活方式,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降低疾病发生的几率。
   而对于学校而言,健康教育思想理论可以定义为:把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作为根本,制订出详细的、有效的、科学的实施方案去建设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利用课间操时间来宣传有关学生健康的资料和信息,在班级中设立有关学生健康教育的图书板报,定时召开教师会议,商议并汇报学生健康教育的工作进度。小学对学生来说正是培养人生基本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要做好正确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工作,可以开设健康教育课堂,发放健康教育书籍或宣传资料,定时检查小学生的健康情况,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以此来减少学生生病率,让学生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学校健康教育环境。
   二、低年级学生的生活情境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下,部分学生会对教师存在着敬畏之心,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所以教师即使是在把教材和备课准备得很充分的情况下,学生和教师也可能会存在距离感,很难把教学成果充分地展现出来。有相关资料显示,很多学生是因为对教师存在着敬畏之心,所以在自己有什么疑问或者困难的时候也不敢向教师寻求帮助,当出现跟不上教师教学进度的情况后就可能会放弃学习,这个时候,教师应当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和学生互动起来。
   教师应当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低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单纯的,教师可以多和他们沟通交流,比如组织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共同取得胜利。在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和学生共同解决,让学生享受游戏的过程,体会到和教师一起解决困难的成就感,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战胜困难,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宣传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的校训含义,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这样也利于学校健康知识的宣传和传承。
   三、充分认识自我心理状态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都很单纯很懵懂,刚刚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不久,只有简单的生活料理知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是很缺乏,对社会的认知不够健全,很多事物都会让他们感到好奇。通常都是大人们做什么,他们就会去跟着学什么,没有自己单独的思维和想法,只能通过教师或者家人去和他们解释辨认,让他们慢慢地去学习去记忆。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还是很单纯,就像是一张白纸,教师需要灌输给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的世界充满色彩。
   那么,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缺乏认知,还对自己的心理世界也缺少理解,他们并不能准确地描述出自己内心世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主动去和他们沟通,在平时的活动中去观察学生心理活动,主动去参与到他们的世界中,关心他们呵护他们,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观察他们的内心活动呢?在现在的网络信息时代中,网上有很多关于心理学的资料和测评,但是网上的信息覆盖量大,涉及面广,又有很多的错误信息掺杂其中,让人根本分辨不出来。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学校去组建一支心理教师队伍,他们有着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根据专业科学的知识来推测出学生的心理活动,再根据他们的心理活动去加以引导和辅助,让他们慢慢地学会去感知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从而为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低年级融入新集体的活跃氛围
   新学期开始,新一年级都会迎接新生,这些学生加入一个新的班集体,集体里面都是全新的面孔。每个学生在家里都是宝贝,家长都是用心来呵护他们,所以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太擅长待人处事,不知道怎么去融入一个集体中,也不知道怎么去和同学更好地沟通交流。再加上当今的父母普遍都有自己的工作,留守儿童数量庞大,造成很多学生都比较沉默少言,不爱参加活动,这些都会影响他们融入新集体这个大家庭。有的时候学生还会因为教师没有照顾到自己的情况下,而产生了抵触上学、排斥上学的心理,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心思完全不在课堂上,更严重的时候会发生和同学打架的现象。所以,教师要认真对待刚入学时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从幼儿园刚刚升学到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幼儿园都是由教师照顾,平时吃饭睡觉都由教师照看着,平日里也会哄他们,升入一年级后是一个全新的上课环境,同学和教师也都是新的面孔,教师尽量让他们融入进去,和同学和教师相处融洽,建立新班级的集体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让他们接受这个新班级,喜欢上这个新班级,乐于和新同学相处在一起。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新班级的一分子,让他们自觉参与到新班级的集体建设中去,自发地要拥护和爱护自己的集体,与同学齐心协力让这个新集体更加美好和谐。    五、明白标准,发现问题
   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的心理世界之后,他们也会清楚地认识到一些心理状况,但是自己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们会把目光投向和自己接触时间比较长的人,如自己的老师。教师如果拥有极高的人格魅力,和蔼可亲,让学生觉得平易近人,他们就不会害怕,那么教师将会成为学生最合适也最成功的倾诉对象,只有让学生放下戒备,他们才会勇敢地把自己内心存在的一些问题告诉老师。教师在平时上课中,不仅仅要把学生所需要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还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小故事,让课堂变得不沉闷,不死板。比如,在讲课的时候遇到某些知识点,可以向他们讲述一些关于这个知识点的课外故事,可以谈谈自己在上小学时遇到这些问题是怎样想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讲述这个问题,并且用健康的思想去引导他们,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慢慢地跟着教师的想法走,学着教师的方式去对待这样的问题。
   教师在上课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加上健康的思想理念为学生解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在学生考试之后,有的学生因为成绩考得不理想而闷闷不乐,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向他们灌输积极的理念:成绩考不好可以为了下次考得更好做准备,这次考的不理想恰恰可以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来避免下次出现这种错误,通过这次考试还可以锻炼自己接受失败的心理素质。在人生中会遇到很多这种类似的情况,我们不能因为这一次失误就气馁,爱迪生发明灯泡时还经历过几百次的失败,但最后还是经过一遍一遍尝试成功了。我们要做的是思考自己为什么失败,学会总结失败的经验,这样在下次考试的时候才能争取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教师要学会掌握低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可以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还会给班集体带来更多的温暖。教师还可以从日常的生活中关心学生,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就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学习方面耐心地给学生讲解,不要嫌弃成绩差的学生。在生活方面,像家长一样关怀他们,天气变凉的时候及时提醒他们带厚衣服,以防着凉,下雨天询问他们的衣服淋湿没有,学生生病了就送他们到医务室,并打电话给学生家长让家长安心。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像家长一样去爱他们,去感动他们。这些都有助于让教师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时积累经验,让学生学会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勇于分享给教师或者家长,然后一起克服它,去战胜它。这些都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让其拥有健康心理的方法,也需要教师在其中加以辅导和支持。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分多个层面来解决的,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清楚地认知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内心世界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拥有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让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当学生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应该教育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敢于寻求帮助,引导学生共同来解决心理问题,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參考文献:
  [1]杨忠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0(4).
  [2]刘晓明.认清心理实质寻求心理健康——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2).
  [3]王灿明,李朝阳.小学体验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5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