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质护理措施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心内科2019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均分在基础组和优质组中,基础组患者以常规护理干预为主,优质组则实施优质护理措施,对比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优质组与基础组进行全面比较,该组护理质量评分和风险发生率情况均明显优于基础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运用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与传统护理模式比较更具优势,既可以促进护患和谐,还可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护理意义。
  【关键词】优质护理;效果分析;心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质量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同时也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心内科患者具有疾病种类多、并发症多且病情严重等特点,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就极易造成护患纠纷。我科从2019年6月起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并与传统护理模式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心内科2019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均分为基础组(55例)和优质组(55例)。基础组中,女21例,男34例;年龄范围39-81岁,平均(49.2±8.1)岁。在优质组中, 女19例,男36例;年龄范围42~79岁,平均(50.6±7.2)岁。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无差异,符合统计学对比条件(P>0.05)。
  1.2 方法
  基础组患者以常规护理干预为主,优质组则实施优质护理措施,优质组患者的具体护理流程如下。(1)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程序为方向,达到患者称心,家属放心,护士安心。(2)护理人员在跟随医师查房的过程中,要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并知晓患者护理需求,跟踪护理计划并进行效果评价,主动进行修正。(3)对于新入院患者责任护士按照护理计划内容收集患者资料并评估,负责入院指导,从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知识五个方面收集资料并进行评估。危重患者的病历要求在24小时内完成。轮班护士除完成本职工作外,需详细掌握各类患者的情况。(4)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主动对全体患者进行早间问候,对夜间危重患者进行安慰。要求科室全员注意文明用语的使用,注意着装和个人形象。(5)根据心内科患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时,需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所能接受语言。除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外,对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进行集体宣教。
  1.3 护理质量评价
  观察指标以院级-科级-责任人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展开,各项评分越高说明情况越好,考核内容包括:(1)护理效果评分,其中涵盖基础护理质量,治疗监护无误,技术操作规范,无护理事故差错等项目。(2)护理过程评分,其中与患者沟通情况,直接护理时间,交接内容全面性,交接内容体现护理程序。(3)健康教育内容评分,宣教内容是否及时全面,患者掌握教育内容程度,患者能否积极配合。(4)护理病历质量评分,要求病历中评估表8h内完成,记录完整并能够准确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组间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行t和x2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 结 果
  通过不同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优质组患者风险发生率(4.76%)明显低于基础组(11.43%);护理质量評分情况, 优质组患者显著优于基础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 论
  有研究发现,优质护理模式的运用在心内科护理中效果显著。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持续质量改进具有以下优点:①能够使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不断强化管理和监督;②规范化护理体系的操作指导减少护理差错发生率;③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能够丰富知识储备,增强责任意识,使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提高,依据患者疾病的不同特点制定护理标准按照计划实施。优质护理模式的实施,使护理人员的素养大幅提升,由过去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关心照顾患者。优质护理不仅能够让患者受益,更重要是促进护患和谐。当然大力推行优质护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低年资护士素养不高、护理人员和患者比例不合理和人为因素等问题。需要在工作中一边总结一般克服,使整体护理水平稳步提高。综上所述,优质化整体护理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静湘.基于ICU住院好转转出患者及家属意见进行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对护理质量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02):221-2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74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