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肝郁致瘀理论在胸痹治疗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胸痹发生与肝之(体)阴(用)阳的动态失衡,导致气血的病变。无论其病在气分或血分,在脏腑或经络,均能阻碍人体经络的血液畅流,导致肝郁血瘀。所以我们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注重疏肝养肝是活血化瘀治法的基础。“气滞则血滞”,肝郁气滞日久,血滞成瘀。故化瘀必先行气,“气行则血行”。欲行气者,务以疏肝为要。若气滞血凝,通其气而散其瘀则愈。所以临证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需在辨证有肝郁血瘀的前提下,确立疏肝理气为主,进而和血活血,切勿单纯补益气血,特别是滋阴养血。当在辨证有(肝肾)气、血虚损、不足的前提下,因虚致郁而瘀,治当先确立补养气血为主,进而用行气化瘀之法,切勿孤立地行气、破气或活血、破血等气分、血分药同类相加或堆砌。
  【关键词】肝郁致瘀;临床运用;胸痹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3..01
  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可归属“胸痹”范畴。目前临床上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患之一,其发病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环境因素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如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都是胸痹的危险因素。
  1 气血密切相关理论
  人身之气之所以能顺畅运行,全赖肝气条达,所谓“木郁达之”“气为血之帅”,故《血证论》中云“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充分证明了气为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如果肝气逆乱,必然导致血液失和,进而影响心的功能,因心主血脉。《素问·调经论》中说:“人之所有者…,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说明气血不和乃致逆乱,不但会发生胸痹,还可变生其他很多疾病。在临床上,多数医生喜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胸痹,有时会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有时对确系瘀血内阻型的胸痹,反复应用活血化瘀之品都收效不显,患者仍是胸痹心痛频发,这里可能就是忽略了肝郁致瘀问题的存在,所谓没有很好的解决源头问题。
  2 肝藏血以养心
  心肝为母子之脏,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肝经与心经从经络上说是相通的。这样一来,肝经有病就可以影响到心,具体就可表现在肝血不足以致心脉失濡,正如《顾氏医镜》曰:“病在血分也,故色苍苍如死状,以肝心阴血虚为主…”。在这里,补肝养阴的一贯煎方治疗肝血虚之胸痹就收到很好的效果。
  某男,48岁。慢性消化道出血致肝血暗耗,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爪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患者在治疗脾胃病之余,逐渐发现胸痹心痛,初时服用丹参片等药,不但未见好转,反而使消化道慢性出血加重,更不敢用阿斯匹林等西药。来诊时症状即如前,先投以调理脾胃,止血之剂以防止离经之血过多,待血止后即投以养肝补肝之剂,以一贯煎加阿胶、酸枣仁、白芍、熟地等品,丝毫不用活血理气之剂,然病人却日渐好转。细思之,上述方法,初观之似不合理,所谓治肝之法,何以治心?笔者认为胸痹之病,本不该分为诸如瘀血阻滞,通阳理气,祛痰化瘀等证法,而是有是证用是药,见瘀行瘀,见虚补虚。不能墨守陈规,不出圈套。上述两例就是见证,正如《杂病源流犀烛·心痛源流》所说:“七情除喜之气能散于外,余皆令肝郁而心痛”。正是说明了肝与心二脏之间的密切关系,值得临床关注。
  3 肝肾不足致郁
  年老有时出现肝肾不足之症,肝肾不足表现的不仅仅是头晕眼花,腰膝酸软等症,由于肝肾不足,精亏血少,脉道失充,血行不畅,亦可致胸痹之发生,正所谓因虚致郁。其间即有不通则痛而致,又有不荣则痛所为。
  肝肾同源,精血同源。《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云:“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精气物质会随着人体的年龄增加而出现衰少的情况。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 ,形体皆极……”。这段话说明了人体精气盛衰与年龄的关系,其中与胸痹发生较为密切的年龄段为40~50岁,特点是发生胸痹的开始与年龄十分敏感。
  某女,50岁。平素无特殊疾病史,发病时亦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头晕乏力,严重时不能平卧,有濒死感。查其血压170/100mmHg,心率92次/min,舌质虚胖色淡,苔薄白,脉虚细数。心电图示胸前导联T波轻微倒置,无坏死性Q波出现。在家中经活血化瘀中药静点无效而求中医治疗。笔者辨为肝肾精血不足,心脉失养,脉道不充,气血不通,虚而致郁。投以补肝肾中药六味地黄汤加葛根、川芎、丹参、柴胡、香附等调理之,10剂后病情明显改善,继以金属肾气丸又调理巩固,至今胸痹未发,血压亦正常。从临床实际疗效看,本例充分证明肝肾不足致郁导致胸痹发生,而补养肝肾不足以行郁化瘀也是行之有效的治胸痹之法。不僅如此,凡可引起肝肾不足的各种临床情况,都可以引起虚郁不通之胸痹。
  参考文献
  [1] 钟南山等,《内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清·唐荣川《血证论》卷一脏腑病机论.
  [3] 姚春鹏译:《黄帝内经》,中华书局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1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