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作业过程,坚持“学为中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的教学要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机械化和公式化的作业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本文在目前的初中数学的作业布置过程中,提出了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趣味性,并引導学生及时总结,在动态管理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作业设计;学为中心;设计策略
  一、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部分学生之所以反感数学作业,原因无外乎作业的难度让很多学生吃不消,才会出现对数学学习的应付态度。所以,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中也要渗透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作业设计的层次化,尽量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让不同知识能力的学生都能在课后的作业中,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再次巩固所学。既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充分发散数学思维的空间,又让中等生和差生有学习的信心,最终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和提高。
  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作业的设计上分为基础题、中等题和难度题。基础题,顾名思义,侧重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既是基础知识又是必答题;中等难度的题目,是在对基础知识一定延伸的基础上设置的,对中等生和差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难度题,是用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的发散思维和拓展智力的题目。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有目的地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其根据题目的对应分成三个等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相应内容,同时对优等生和中等生在要求基础题的同时做中等题和难度题。
  例如,在设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作业时,要体现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基础题目可以设置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字母的未知量往往容易列出方程;再进一步,设置两个未知量之间数量关系的隐蔽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的同时,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在工程问题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中,设置相对较难的题目,相遇问题(或相向问题)、追及问题以及航行问题等,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基础题目和中等题目的学习中,适当延伸自己的能力范围。作业设计的层次化,在有效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作业的设计要讲究趣味性
  无论什么样的作业内容,本质上也是为了激发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所以,作业的设计要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思想,摒弃传统作业设计中的重复性和公式性,题型设置要更贴近学生的接受喜好,做到“新奇”和“灵活”。借助多种方式,将知识和创新思维寓于作业的设计中,在拓宽学生数学知识面的同时,呈现趣味生动的作业内容,借此激发学生的作业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完成数学作业的意识。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后,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的问答:读诗句,解问题——栖树一群鸟,鸟树不知数,五只栖一树,六只没去处,六只栖一树,闲了一棵树,请你仔细数,鸟树各几何?在诸如此类的趣味性设问中,易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作业中。
  三、注重反思与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作业上体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尤其对自己做错或者犹豫的题目进行重点总结,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优化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策略。对及时进行知识点回顾和总结的学生提出表扬,让其他学生进行效仿,逐步形成浓厚的学生氛围。及时在作业完成后,巩固所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作业后,部分学生由于有熟练的做题技巧,作业的完成速度较快且作业质量较高。归结原因在于,对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有全局性和深入的了解,而大多数学生出现的现象是做题用时长,题目错误率高,对切线的判定方法掌握不熟练,所以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在总结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体系,将知识点融会贯通。
  作业的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影响,在作业的设计中无法兼顾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作业设计的思想。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兼顾不同知识能力的学生,体现初中数学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密切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作业设计还要讲究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意识;最后要注重反思和总结,在总结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构建知识点体系,提高学生熟练运用的能力。以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最大程度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达,蔡莉娜.初中数学作业分类设计与实施策略[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09):59-63.
  [2]居建斐.初中数学有效作业的功能及设计策略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2017(26):77-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89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