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为中心,以读促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忽视了有效地诵读教学,以教师的自我解读替代学生的独特感受,变相地使学生丧失品悟其语言的魅力。针对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世说新语》为例对诵读教学做相应的阐释。
  关键词:《世说新语》  诵读教学 思考
  笔者首次接触《世说新语》是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品读后发现两则小文甚为好读,作为小升初文言文的触电,此安排极明智,同时,在简易字词基础上饱含通俗易懂的文化内涵,备课时笔者自然而然地将教学重点放于知识的传授和内容的解读上,但课堂效果缺乏个性化解读,不禁让笔者自省,之后的展示更让笔者觉得教学中过于主导,基本扼杀了学生的表达热情,而在审视教学目标时,笔者发现实施文言文教学缺乏诵读环节的落实,由此将诵读逐步扎根在课堂教学中,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将思考整理如下:
  一、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课堂呈现新文本时,常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贴近文本,然这样的方式对于课堂有“声”以及检查预习有好处,但对学生课堂“初见”文本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个性化解读,打散了其独特的文本品味。因此,在此环节的设置选择了学生自由大声朗读的方式,更好地带学生进入课本,带入情境,让学生感知文本的张力,打开文本的初步感知。同时,指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读准字音,基本扫除字词障碍,例如《王蓝田性急》中出现了生字“箸”“掷”等字,需给学生规范化,做到读准读通文本,既培养了学生自觉查阅资料的习惯,又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读准节奏,感受韵味
  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更需要的是句读,如《夸父逐日》中涉及到“饮于河、渭”中有顿号和逗号,这些标点符号停顿时长都不一样,可以普及句读的知识。除此之外,读准重轻音,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提到“河、渭不足”中需要停顿,而“不足”需要重读,教师再请学生读,反复读,读出“不”字有拖音。通过句读的方式,学生发现读的趣味,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
  三、读出情感,理解内涵
  在基本疏通字词以及掌握朗读节奏后,读出感情,例如《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见子骂父的猖狂片段,可请学生试读,因此在呈现情感朗读中,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激情,当然,有些句子直接饱含了某种情感,可以使学生带着这种语气试着读,读出这种情感,理解人物的情感以及形象,此外,学生还能读出质疑,如在《王仲宣好驴》的课外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自读文本后,整理他们的质疑,有些同学提到这个王仲宣很愚蠢,这就是极好的教学契机,有利于理解人物的形象。
  总之,教师可根据文本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诵读指导,给学生制定具体的诵读要求,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何乐而不为呢?
  一、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培养语感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诵读。在进行《刘伶病酒》一课教学时,笔者把朗读教学当重头戏来抓。通过集体朗读,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把握,通过停顿的指导,让学生正确句读,读其放荡不羁,体会其意味;掌握其语气,反复揣摩作者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课堂诵读指导,长此以往,语感自然而然会提高。
  二、诵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笔者在教授文言文时,对文本的拖音停顿作了指导,范读之后又进行了短句的节奏和需注意地方顿音的朗读指导,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通过这样诵读形式,学生不自觉地掌握了文言文一般句式的停顿与品读方法,基础性知识的学习被融入到了朗读之中。
  三、诵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文言文是最源远流长的书面表达语形式,通过诵读就可以促使口头语和书面语相互转化,简而言之,诵读在口头和书面表达相互转化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当然,在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上需要一定的改动,首先需要对题材进行增减、变换等;其次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转换、修辞方式等都需要重新润色;最后讲究表达效果,有时候表达不明确也可以借助动作、表情来加以辅助。
   四、笔者寄语
  通过诵读,学生不仅能掌握文章中實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还能感受到文章中的语气语调,更能从读中品,从读中悟,品味出作者的品性志趣、情感幽思。诵读得越多,语言感悟能力就越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触就越深刻,让琅琅书声响彻校园吧。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9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