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社会在不停地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越来越看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幼儿阶段的模仿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增强正处于萌芽时期,这些能力的养成,对以后的生活习惯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幼儿期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幼小衔接 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照顾的能力,就目前的幼儿习惯来看,普遍都是早上家长帮忙叫起、随后安排好一切事情,孩子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听从安排就好,日常生活中洗手、吃饭、穿戴、如厕等基础的生活技能都被家长包办,而这些基础的生活技能是每个幼儿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这些技能的养成有助于增加幼儿对处理自己的问题的责任心,增加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于今后的生活影响大有裨益。幼小衔接中幼儿园的培养方式也有很多种,文章对此进行分析。
  一、兴趣教育
  幼儿时期无疑是好玩的阶段,如果能在游戏中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那一定是事半功倍的,在游戏布置环节可以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比如摆放一些玩具桌椅,玩具餐具,玩具娃娃,让孩子们尝试着给这些玩具娃娃刷牙洗脸、更换衣服、穿系鞋带、梳理头发等,还可以制定稍微复杂点的游戏,定期组织比赛活动,培养孩子的自立和竞赛精神,比如谁先收拾完自己的课桌、谁先打扫自己区域的卫生,谁先铺好自己午睡后的被子等。这些游戏的开展能够激发孩子提高自理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一来孩子在实践中能够快速掌握提高自理能力的方法,并对其加强巩固,而教师可以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观察孩子,在观察过程中获得幼儿真实的反应信息,更好地了解和指引幼儿之后的学习。
  二、示范教育
  人在幼儿阶段模仿能力很强,每一次活动都可以向孩子展示和讲解实现生活自理的方法步骤。吃饭时,可以让孩子模仿自己拿筷子或者勺子;整理衣物时,教师可以逐步逐句的示范并讲解整理衣服流程和要领,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老师的讲述和示范,自己主动思考,并且及时模仿,完成第一次整理衣服。让孩子勇于尝试生活中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学会主动,学会积极,久而久之的学习模仿,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和总结,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
  三、鼓励教育
  教学的本身在于传授知识,在于激励心灵、开拓创造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肯定,当完成某一件事情时,需要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可以刺激孩子们的思维感知力、创造力,从而开发创新。幼儿阶段是学生的萌芽阶段,这阶段的知识基础与行为习惯将成为孩子一生中影响最深远的习惯,这个时期的孩子一般都是活泼好动、三分钟热度。对新鲜事物的美好期待,可以促进幼儿想象空间,但三分钟热度,做事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缺乏持久探究,有头无尾的结束对事物的探索,会限制幼儿的持续创新思维,对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受到阻碍。但是,当幼儿的努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时,那些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会提高幼儿对事物的热情,延长对事物的兴趣。激励是利用外部诱惑的相关要素调动人内心的憧憬和强烈表达的欲望,让人的潜意识流露出一股向上的动力,这股力气将朝着人们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激励本身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学习活动的兴趣,保持积极上进的状态也会事半功倍;自然激励也可以及时纠正即将走入坏习惯轨道的学生,指引其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拆分教育
  幼儿的成长速度很快,其教育主要根据年纪层次划分为:早教,小班,中班,大班等课堂,其实这种教育拆分是不够细致的,每个幼儿在同一个年龄层次也会存在个体差异,在不同環境下成长的孩子,会表现出性格特点差异化,生长发育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容易误导教师以偏概全,按照大众化的基础教育指导幼儿,从而忽略的那些对外界事物接受能力较慢,或者对单件事物不敏感的幼儿,如此情况下会让这些幼儿的心理产生对学习的抗拒,其次教师不能带有评判性的眼光去教育幼儿;在这种很正常差异成长信息中,教师们需要更加细致的拆分幼儿课程,兼顾每一个幼儿的教育,首先控制一个班的幼儿数量是必要的,每个班的幼儿数量不宜过多,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细微变化,进而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教育幼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孩子在幼儿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更加快,更准确地掌握生活技能。
  五、家庭和幼儿园搭配教育
  当前社会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是落后的,在家庭教育中只注重知识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家里,为了让孩子更早地进入学习状态,家长们打着爱护孩子的教育误区似乎已经习惯帮助孩子扫清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穿衣,收拾,喂饭等等这些常规的事情。家长过分重视孩子学到的知识结果,提前给幼儿学习下一个阶段的课程,忽视孩子的休息时间,常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压迫孩子爱玩的天性,没有明确的休息时间,没有除学习以外的玩具或者活动时间,在幼儿园有教师会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回到家后,家长接着以强迫式督促孩子学习,这样很容易导致幼儿对学习产生脱敏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厌学”。
  其实话说回来,解决这种时间分配问题,可以由家长和教师配合,幼儿在幼儿园时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网上社交工具发给家长,比如:每天吃饭,午休,活动课程,实时更新这些幼儿动态,让家长清楚的了解幼儿一天;回到家中,家长用半引导、半激励的方式帮助孩子回忆课堂知识,延伸课堂知识面,比如:当天在幼儿园学习穿衣服,那第二天起床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学着穿衣服,当天在幼儿园教育学生自己用筷子吃饭,当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使用筷子等。在家庭和幼儿园的配合中,孩子可以在有意无意之间学到生活自理能力。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时期自理能力的培养既是开端也是重点,为了孩子的健康长大,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观察幼儿的动态,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菊荣.浅谈幼儿园应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150-151.
  [2]何洪达.幼小衔接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中国培训,2017(04):234.
  [3]王天驰.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状况调查[D].辽宁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王春玲(197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高级职称,本科,1990年毕业于长春师范学校,现任吉林省农安县幼儿园教师,从事幼教工作30年,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3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