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动静相宜劳逸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小学低学段学生课间十分钟情况
  在小学阶段,语文课课时较多,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尤其是识字任务基本要在小学低学段完成。而大多数这个学段的小学生上课专注度,自控能力,集中注意力等都不够强,需要逐渐培养,慢慢一步一步养成。不过几乎所有低学段的学生都显得活泼开朗,记忆力强,头脑灵活,模仿能力强。在这样的现实矛盾下,小学低学段课上出现这样的现象:
  上课前一秒钟,学生仍然在尽情地玩,做游戏的做游戏,聊天的聊天,谈笑的谈笑,短短的课间十分钟玩得不亦乐乎,由于缺乏时间概念直到预备铃响了才陆陆续续狂奔回教室,回到课室已是满头大汗,这时的学生一时半会是不可能立刻安静下来把所有心思投放到即将开始的教学活动中。所以在课前的几分钟,很多老师往往会因为学生不安分,精神不集中而对学生发脾气。
  刚开始上课十分钟,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良好的,而十分钟后这个学段的孩子就有点坐不住了,玩橡皮、玩铅笔,把笔盒当汽车玩,或是与邻桌、同桌之间讲起了悄悄话来,有的甚至拿起画笔胡乱图画起来,或是心思已经神游太空去想别的事情了。
  在课前十分钟后和下课前十分钟之间的这段时间里,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出现以上所列的情况是无可厚非的,这学段的学生确实没有足够强大的自制力来使自己专注于学习。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辅助策略(以语文课为例)
  1.教师提前三分钟到课室
  教师提前三分钟到教室,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把学生从课间激动的活动中唤回到安静的课室中,帮助调整学生心态,作好上课准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这三分钟与学生交谈,及时检查他们的预复习工作,反之,如果我们对于学生的预习,复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不闻不问,没有提供及时的帮助,那么学生久而久之也不会去坚持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进行教学设备的检查,粉笔够不够,黑板擦干净了吗,电脑平台是否正常等等,这样可以避免上课时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教师提前三分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感染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看到教师到课室了,那说明离上课近了,玩了忘记上厕所的可以趁这三分钟去一趟厕所,玩的满头大汗的也停止比较激烈的游戏活动回到课堂中擦干汗水准备上课了。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投入到教学中,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教师提前三分钟到课室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课前有开场任务
  课前,教师可以在小黑板上给学生布置好任务。内容可以是朗诵儿歌,抄写“每日格言”,复习前一天所学的技能,或是围绕一个话题即兴说话或写话。如我在一年级第二学期中就采用本学期语文课上所学的《识字2》的内容作为预备铃响时诵读的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表现得很乐意积极,重要的是这也是语文所学的内容,做到课前诵读与语文教学两不误。这些儿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作为进入语文课学习的前奏。开场任务的形式可以固定下来,让学生心中有数,养成习惯,避免每次都要专门布置。课前有开场任务,让学生一进教室有事可做,让学生一上课集中注意力和精力,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3.课中进行有效的“中场休息”
  为了让学生在一个学习活动结束后重新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低学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学生自制力和专注度不强的根本原因,而且语文课任务中,稍有方法不当将使低学段学生进入疲劳走神状态。可以采用“课中操”的形式达到休息的效果。低学段学生活泼好动,舒展舒展身子,是低学段小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如我让全体学生起立,一起念起口令:拍拍手,拍拍手,伸伸左手,伸伸右手,扭扭小腰,左手与右手叠在胸前,端端正正坐坐好,看谁做得最棒。也可以做“一分钟挑战”游戏的形式。给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在一分钟的时间内尽可能写下或说出符合要求的词语,如:用某个字组词,表示颜色的词语,我国各省的名称等等。一分钟结束时,所有学生都要停下笔,看谁写的最多,讓写的最多的学生站起来念给大家听,并给他一个小奖励。这样的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尽可能地避免与本节课内容有关,以便让学生大脑缓一缓。
  三、成果分析
  当然,上述的课前开场任务中的诵读儿歌不一定要在语文课本中找,课中操也是多种多样,但由于课室内空间不大的条件所限,所选课间操要把握舒展幅度。在语文课上不断尝试着,我发现教师提前三分钟到课室,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快要上课了,要进课室准备学习用具准备上课了,这三分钟使得课间与上课有了过渡,平复学生们在课间玩乐的心情,课前开场再来首有关良好学习习惯的儿歌,那么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快进入学习状态了;十分钟或是十五分钟后,组织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做课中操,旨在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脚,缓解疲劳,达到一定的休息效果,将部分学生的心思重新拉回课堂。在学生中征集课间操形式,让学生做语文课堂主人,学生也非常乐意,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突出。通过在语文课上操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率。深刻感受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真正含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2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