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地理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素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文章将围绕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进行阐述,详细分析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旨在为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关键词:区域认知素养;高中地理;教学理念;问题式教学
  一、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基本原则
  1.全体性原则
  当前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要从高中地理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坚持全体性的教学原则,将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作为重点,在学生原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将区域优势以及空间定位等相关的因素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具有的差异化以及个性化的特点要求教师贯彻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也是如此,要注重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此提升教学效率。
  2.渐进性原则
  在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地理学科的实际特点,以心理学的基本规律为基础,坚持渐进性原则。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的环节中要注重优化学习体系,在认知事物时可以借助于立体表象等进行进一步的归纳与推理。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了解學生的认知情况,对教学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注重发挥由浅入深教学方式的优势,以此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3.连续性原则
  在教学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地理实践当中。对地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不同阶段知识点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这些知识点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教学目标,坚持连续性的教学原则,对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主体性原则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教师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环节中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注重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当前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实际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区域空间的积极因素,以此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区域认知不全面。教师在对区域位置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过度强调经纬度位置,而忽视海陆位置以及经济地理位置的讲解。同时,在对地理知识进行挖掘的过程中不够深入,不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的特征。
  (2)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不强、忽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教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限,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区域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未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的结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
  (3)忽视学生区域问题分析、解决方法的培养。当教师专业知识有限时,将会影响学生区域分析方法的掌握。同时,教师忽视对学生区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区域问题的过程中只关注浅层次的规律,而忽视深入的研究,而且,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4)未结合学生实际,缺乏针对性。教师未认识到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性,未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未将区域各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且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没有体现出针对性,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
  三、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1.注重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区域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实现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以此提升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在课前的准确阶段需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了解,找出高中地理知识和初中地理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精准的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世界空间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教师注重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实现与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衔接,教师将经纬网等相关的初中地理知识应用其中,在引导学生对地球进行了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在头脑中想象地球的画面,以此引导学生加深对地球相关知识的理解。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借助于启发式教学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来获取区域相关的内容,并将头脑中的知识具体地应用在实际解决区域问题的过程中。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区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整合区域相关的概念信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区域认知体系。教师在对地理原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对区域位置之间的各要素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应用其中,以此加深学生对区域特征的了解。同时,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传授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逐步提升学生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工业区位的选择》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让学生能够以举例的形式对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以及发展特点进行说明。同时,为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区位要素之间的联系,教师要让学生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进行收集与整理,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将社会以及环境因素有效地整合,以掌握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注重问题式教学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教师将问题式教学方式应用其中,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教师在教学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进行开发,在讲解知识时以问题导入的形式来完成,并且需要保证所提问题的开放性,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要以区域知识背景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逐层展开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资源的跨地区调配》这一课程时,教师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地理邏辑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教师将问题式教学方式应用其中。教师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煤的缺点与天然气的优势进行分析。为了防止学生的理解过于狭隘,教师随即提出问题:“煤的优点与天然气的缺点有哪些?”然后教师再结合课堂的进程层层深入,向学生提问:“我国天然气的总体分布如何?我国四大气区都在哪里?”以此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4.注重借助地理信息技术
  高中地理学科涉及的范围较广,且呈现出抽象性的特点。其中,高中地理学科的地理空间知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随着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3S地理信息技术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高中教学改革逐渐深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亟须改变教学形式。教师可用3D技术开展立体化的教学,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突出地理教学时代性的特点。
  例如,“秒懂初中地理”App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基础,教师要结合当前地理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将该App中的相关知识应用其中。教师可以借助AR技术来构建区域空间数据模型,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力度开发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并与地图册进行有效的结合,将具体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以此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
  5.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对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呈现出一定的生活性,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当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地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突出地理教学的真实感。
  例如,在讲解《区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的环节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以所在区域为案例。在案例资料收集的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对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形以及土壤条件、社会以及经济条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所负责的调查内容不同,并以报表的形式对当地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以及畜牧区具体分布情况进行汇报总结,汇报的记录由教师、学生一同评价,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地域条件之间的差异,树立区域空间思维,提升教学效率。
  结 语
  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要结合当前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地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其中,并将问题式教学作为重点,采用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肯定学生的价值,在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世明.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0(15):96-97.
  [2]黄冰林.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24):76.
  作者简介:王 波(1981— ),男,山东临沂人,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5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