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杜甫诗中藏着的唐朝美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青润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时,2020年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吸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它的主角并不是莎士比亚,而是我们熟知的“诗圣”杜甫。他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是他第一次被BBC以纪录片的方式,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在片中,BBC的主持人、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到访中国,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迹。从巩义、西安到成都、长沙,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回溯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指环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lan McKellen)爵士朗诵杜甫的诗,当然了,是翻译的英文版杜诗。外网反馈一致好评。英吉利人民纷纷折服于杜甫的魅力之下,尤其在疫情期间,诗词的美有慰藉人心的力量。
  在片中,是把杜甫放在历史视野和比较视阈中展开讲述的。“Born in712, the age of Beowulf in Britain,Du Fu lived through the violent fall ofChina's brilliant Tang dynasty.”杜甫生于8世纪的唐朝,對应于英语文学传统,那是英雄叙事长诗、古英语传说《贝奥武夫》的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了盛唐的倾颓。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祖父杜审言,唐初著名诗人。有专家认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杜少府就是杜审言,“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些诗至今仍为人们称颂。杜审言的长子杜闲,就是杜甫的父亲,做过充州司马、奉天县令。因此,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杜甫三十岁结婚,三十九岁生子,前半生写下的诗里倒是很少提到饮食菜蔬,比如,三十多岁时,杜甫来济南游历,和当时的北海郡太守李邕相与游宴于历下亭,济南当时的美食名吃他应该是吃过的,但是诗里没有提及,倒是留下了关于济南的千古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人生下半场的杜甫,仕途不如意,生活也窘迫,反而关注起美食,因此很多唐代美食在他的诗文中流传。杜甫用诗作记录下唐朝的山川风物、社会百态以及所思所悟。而这些诗篇,则成为当时时代最真实的映照,时至今日,仍然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有效途径。阆中丰饶物产
  公元763年秋,在梓州(今三台县)的杜甫得知挚友房琯客死阆中,便星夜兼程赶赴阆中,吊唁并料理朋友后事。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岌岌可危。家国不幸、朋友早逝,加之自己长期流离不定,种种不快使得杜甫百感交集,忧心如焚。初到阆中,杜甫便写下《征夫》《警急》《王命》等20多首诗歌,字里行间都饱含忧国忧民之情。正是这次吊唁,让杜甫迷恋上阆中的水光山色。次年早春,公元764年春,杜甫一家人从三台(现属绵阳市)来到阆中,然后准备乘船沿嘉陵江去重庆,离开四川。杜甫再次来阆中时,喜闻好友严武任剑南道节度使,随后朝廷军队收复京畿的好消息又接踵而来。杜甫心中喜悦,为阆中美景尽情挥毫泼墨,写下《阆山歌》《阆水歌》《南池》《玉台观二首》《滕王亭子二首》等诗篇。
  在《阆山歌》中,杜甫记叙了阆中清明祭祖的盛况,专咏阆山之胜,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在《阆水歌》中,日破浪花、巴童荡桨、水鸡衔鱼等极富地域特色的情景跃然纸上,文末更盛赞“阆州城南天下稀”。两首诗各自独立又互相照应,成为千古名篇。清乾隆皇帝曾赞“两诗著语奇秀,觉空翠扑人,冲襟相照。”
  公元764年春,杜甫客居阆中。此时,正值万物生长的季节,眼见阆苑田间稻绿、下有游鱼、上有林木的美景,遂作诗以记之。“峥嵘巴阆间,所向尽山谷。安知有苍池,万顷浸坤轴。呀然阆城南,枕带巴江腹。芰荷入异县,粳稻共比屋。皇天不无意,美利戒止足。高田失西成,此物颇丰熟。清源多众鱼,远岸富乔木。独叹枫香林,春时好颜色……”这首名为《南池》的诗中,生动描写了唐时阆中的风物以及景致。其中的“粳稻共比屋”“此物颇丰熟”两句诗意为稻谷成熟之时,盛满屋子。台湾清云科技大学教授姚振黎在其著作《杜甫居蜀饮食诗歌探究》中介绍,稻米为五谷中之上品。西晋人评价为:“谷中之美,莫过稻。”犹以粳米,最为色香味俱全。而阆中盛产粳米,从杜甫的诗中便可知晓。阆中盛产粳米的说法从别处亦可得到论证。据悉,早在2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阆中所产大米就是彭国、巴国贵族宴飨及馈赠之佳品。三国时期更是成为蜀国宫廷贡物,被命名为“尚蜀白米”。
  此外,诗中“清源多众鱼,远岸富乔木。独叹枫香林,春时好颜色。”意为清澈的河流中鱼儿成群,远处山上果树、林木成行,共同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美景。寥寥数言,将阆中的物产和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在阆中,共计写下诗歌70余篇。粗略统计,以饮食素材、烹馔方法、生禽河鲜为题材的诗作约有十余首。如今,从其“灌口米船稀”“黄知橘柚来”等诗句中,依稀能够找寻到阆苑大地富足、丰饶的印记。
  陕西食鱼生
  杜甫保存至今的诗歌中,至少有七首写到自己吃生鱼片。吃的时间,从青年持续到晚年;吃的地方,有江东(今江苏浙江一带)、长安(今陕西西安)附近、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等地。“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二)”和“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新欢便饱姜侯德,清觞异味情屡极。(《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写于长安时期,杜甫是怀着享受、陶醉、赞美、感激的心情,品尝生鱼片的。“东津观鱼已再来,主人罢绘还倾杯。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鳇鲔随云雷。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又观打渔》)”。写于758年,此时杜甫已经入蜀,感受到生活的颠沛流离。他在写了鱼脍的美食之后,也为鱼的永远跟波涛相失,丢掉性命,感到歉疚惆怅。“暂忆江东绘,兼怀雪下船。”(《夜二首》其一)“情人来石上,鲜脍出江中。邻舍烦书札,肩舆强老翁。病身虚俊味,何幸饫儿童。”(《王十五前阁会》)人生暮年,杜甫已经对鱼脍没有太大的兴趣了。   夔州,一饭未尝忘君
  在唐代,有一种冷淘面叫做“槐叶冷淘”。在《山家清供》中,记载了槐葉冷淘的做法。夏天采集鲜嫩的槐树叶,略煮之后捣碎,浸入水中过滤,让颜色和清香之气都融入到水中。把水滤清,用来和面,制成面条,颜色碧绿可爱,而且带有槐叶的清新之气。公元757年,在四川夔州的杜甫写了一首《槐叶冷淘》,开头几句就是:“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从字面来揣测,这种面食中用到了槐树叶,在面香当中多了槐味的清香。煮熟之后,浸入冷水,吃起来又凉又滑。宋代著名的吃货苏东坡也很喜欢这一种清新可爱的面食,在一首《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中,苏东坡这样写道:“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这里的槐芽饼就是槐叶冷淘面,注意苏东坡吃面的时间是二月中旬,还不是热天,如果此时有了槐叶,那一定是在南方了。吃过一大碗冷淘面之后,他说“醉饱高眠真事业”。杜甫却说:“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需”。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经常靠别人的帮助才能维持生活的诗人,在吃了一碗凉面后,还想到皇帝,想到他曾经效忠的君王。
  也许正是因为此,家徒四壁的杜甫在屋顶茅草被风吹走时,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苏东坡用“一饭未尝忘君”评价杜甫。忠心耿耿的杜甫的真实生活状态是么样的呢?另一首诗《驱竖子摘苍耳》写得比较辛酸(767年)。原诗比较长,摘引部分诗句:“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大意是,蔬菜己难以为继,只好让儿子去采摘一些苍耳,掺在蔬菜里吃,苍耳虽然不美味,但是能够治疗风疾。杜甫此时的生活,别说美食了,普通的菜蔬都快吃不上了。
  湖北的杜甫菜
  湖北有一道比较有名气的菜,叫“杜甫菜”。且说杜甫在四川夔州的最后一段时间时,肺病严重,耳聋眼花,生活也无着,此时他己五十六岁了。
  公元768年,他抱病离开夔州,辗转到湖北公安。在湖北公安,老而又穷病的杜甫得到一位叫韦匡赞的年轻人的看重,用现在的话说,韦匡赞应该就是杜甫的铁杆粉丝。他去看望杜甫并设酒席款待他,杜甫还写下一首诗《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纪念,可能就在这次酒席上,杜甫吃到了当地人用茼蒿、菠菜、腊肉、糯米粉等制成的一款菜,吃后赞不绝口。遇到粉丝热情招待,美食吃饱了,心情也舒畅了,茼蒿还有宽中理气、消食开胃的功效,他的肺病也有所减轻。后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后人便称这道菜为“杜甫菜。”
  杜甫在衡阳的生命绝唱
  杜甫流离湖南期间,曾三度抵临衡阳,或遥望衡岳,或寄情雁峰,或孤舟耒水,或羁留衡州,留下生命中一段经典的绝唱:“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上飞……”(《归雁》)。衡阳是杜甫人生的最后驿站,对于衡阳,他有一种难以释怀的生命情结。青年时代,杜甫第一次到衡阳,登上南岳的南天门,遥望祝融峰,他诗兴勃发,写下了那首荡气回肠、脍炙人口的《望岳》诗。“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欺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公元770元,颠沛流离、走投无路的杜甫,抱着最后的希望去投奔代理郴州刺史的舅父崔伟。他离开衡州后,改溯耒水。但是,行程不到一半,遇上耒河涨水。平日温顺的河流,此时浊浪滔滔,一派汪洋。杜甫的船寸步难行,被迫停于方田驿,竞至断食五日。耒阳县令聂某,在杜甫途经县城时是见过面的,此时闻讯,忙派人送去牛肉和白酒,并写信一封表示问候。杜甫在羁旅中遇此盛情,得此帮助,自是感激万分,当即赋诗一首,题为《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标题之长,可见诗人心情之激动,感激之涕零。为了那份牛肉白酒,以至如此,真是令人唏嘘。
  洪水稍退,杜甫却突然改变南下郴州的计划,掉头再回衡州,阴差阳错的是,杜甫的致谢诗也未及时转送县令。聂县令在水退之后,派人寻找诗人,却发现耒水上巳不见诗人的踪影。聂认为洪水卷没了诗人孤舟,即认定诗人已被洪水淹死。于是,聂县令怀着悲痛心情在县城北二里为杜甫建了一座空坟(现在的耒阳市一中内),以哀悼这位盛名于世的诗人。以讹传讹,以至同时代许多诗人和后人都误把耒阳(现衡阳市管辖)当作杜甫的终身之地。韩愈便为此写下《题耒阳杜工部祠》一诗,以“寒骨一夜沉秋水”哀悼诗人逝于耒水的悲剧。后来的欧阳修等人也写下《吊杜陵》的诗作。
  杜甫在耒水突然掉棹北归,史说纷纭。史实是诗人并非暴卒未水,也非暴食牛肉饱涨而死,而是思乡心切,是一日不如一日的身体。他预感人生大幕将落,唯一的念头是落叶归根,于是,孤舟北上。北上途中,他写了《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诗作,算是对亲友和这个世界的诀别。杜甫大约于公元770年冬,于潭州往岳州的船上去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46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