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国媒体报道中关于阿克毛事件的逻辑谬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建国

  2007年9月,英国毒贩什肯・阿克毛(Akmal Shaikh)携带4030克毒品进入中国后在新疆被捕。2009年12月29日,在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予以复核后,阿克毛被注射执行死刑。在网络调查中,我国绝大多数民众表示支持法院判决,并对英国首相布朗为毒贩阿克毛的求情感到“震惊”。而英国媒体以及网络社区对该事件也做了广泛报道和讨论。其中所反映出来的英国媒体和网民不顾事实、对事件毫无逻辑的报道和推测令我们再次认识到,在国际舆论交锋中,某些西方媒体基于冷战思维,诋毁中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乃至丧失新闻职业操守。同时,这一现实也要求我们在国际舆论交锋中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反击方式,包括事实与逻辑并用以及全方位参与互联网国际舆论塑造等。
  总结来看,英国媒体和网络舆论中存在以下逻辑谬误:
  
  1 妄下结论
  
  在事件发生初期,一些英国媒体就对事件的细节妄下结论,误导舆论,如英国《每日电讯报》一开始就断言阿克毛是无辜的、患有精神病、受到跨国贩毒集团的蒙蔽、事先对在中国贩毒的严重法律后果不知情、将被中国以枪击方式残忍地处死等。这些报道让法律专业人士觉得非常可笑。美国西雅图的律师Dan Harris就指出:“媒体和公众总是认为他们自己的公民是无辜的,而外国的法律制度里里外外都是个笑话(ioke)……我们不知道阿克毛有罪还是无罪以及是否有精神疾病。我们不能仅相信他家人所说的。哪有不替自己孩子说话的父母?”
  
  2 歪曲事实
  
  例如,英国有媒体报道指出“即使是对贩毒施行零容忍(死刑)的马来西亚,对外籍毒贩的惩罚一般都仅仅是驱逐,尤其是对英国人和美国人。”对此有网民予以反驳说,事实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对所有毒贩无论国籍都强制适用死刑(MandoryCapital Sennce),并对外国政府的求情一概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规矩”(our country,our rules)为由断然予以拒绝。此前已有三名英国籍和一名澳大利亚籍毒贩被马来西亚依法处以死刑。
  
  3 片面报道
  
  在中国依法审判直至处决毒贩阿克毛之前,英国都与中国进行了“疯狂谈判,”英国媒体对此也进行了大量报道,但这些报道对英方的立场曝光充分,而对中方的立场却很少涉及。
  不仅如此,有的还越俎代庖地提供给读者一个武断的结论,说英方从中方得到的答复“是迅速和轻蔑的”。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英方的立场也许可以理解,但是在“媒体外交”中,英国媒体为了维护本国立场和迎合本国读者,甚至将其一贯推崇的“客观、中立、全面和平衡”的报道追求再一次抛诸脑后,其新闻专业主义的虚伪性在这里可见一斑。
  另外,英国媒体对“是否因为阿克毛拥有英国国籍,中国就应该给予他特殊照顾?”“中国是否应无条件对阿克毛进行精神疾病鉴定?”等关键问题都故意予以回避,这体现出某些英国媒体除了对阿克毛事件煽风点火之外,并无通过报道协助中英双方解决争议的善意。
  
  4 以情欺人
  
  在阿克毛事件中,英国媒体还利用阿克毛的英国公民身份和西方公众对死刑的憎恶来增加英国民众对阿克毛情感上的认同,从而引导后者丧失理性地置阿克毛的严重罪行于不顾,对阿克毛表示支持。
  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英国媒体不顾毒品对中国人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的巨大损害,大谈死刑对罪犯的残忍,这不免让人感到虚伪和矫情,更加激起了中国人的愤怒。
  
  5 动机谬误
  
  对中国行为背后的动机进行猜测本身并没有错,但在阿克毛事件中,基于这些猜测,不少论者试图混淆视听,将公众引入阴谋论的歧途:中国政府处死阿克毛,并非依法做出的常态判决,而是有着更为深层的政治图谋。换言之,这些论者试图暗示读者,阿克毛事件的实质――他是否犯罪,罪行是否严重、中国是否依法对其判处死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出于以上动机“要阿克毛死,所以他不得不死”。这些主观解读与其他所谓“事实性”报道形成共谋,刻画出了一个因经济实力上升而野心巨大、为所欲为和丧失人性的自负中国形象,而一个原本试图维护本国司法独立,依法治国的中国形象则被粗暴地掩盖和置换了。
  
  6 双重标准
  
  在阿克毛事件中,英国媒体和网络舆论还采取了不利于中国的双重标准。毒品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世界各国对其都予以严厉惩罚。中国政府不过是依法对阿克毛处以死刑,但这一正常的司法处理却遭到了英国媒体的大力挞伐,实在令人怀疑英国媒体是否还在受着冷战思维的主导。
  从英国媒体与网络对我国依法处死毒贩的偏见报道来看,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启示:
  第一,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上升,西方对华舆论的起伏褒贬背后的深层原因日益复杂,期待和掌声伴随着不解、质疑、偏见甚至是敌视,对此我们要具有宽广的心态和风范,但在必要时须立场坚定,岿然不动。
  第二,对充满偏见和敌视的指责,我们在利用事实予以驳斥之余,同时可以借助逻辑驳斥,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实际上,在国际传播中存在的国家间舆论交锋,很多并未涉及事实或真相本身,而且有时发出攻诘的一方也许并不在乎事实,而是抱着一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心理不顾事实,甚至编造“事实”来指责对方,误导本国国内和世界舆论。对这种做法,我们当然最主要的是及时借助事实进行驳斥,但在无法迅速获得一手事实时,传播者(发言人)则可以先从逻辑上进行驳斥,而且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类似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他在讲学和辩论中并不急于传授知识(事实),而是喜欢采用对话或提问揭露对方言论中的自相矛盾,最终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
  
  短讯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2010年年会将举办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The China Media Center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是目前欧洲唯一一所致力于中国媒体研究的学术机构。继2005年6月正式成立以来,将于2010年4月8日至9目在英国伦敦举办第六届年会。本届年会将由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举办,年会主题为“中国软实力”(Chin a’ssoft Power)。
  本届年会的讨论将围绕以下主题展开
  ・经济实力与文化实力关系的理论探讨
  ・向海外推广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官方努力
  ・中国国际新闻媒体
  ・中国媒体的国际战略
  ・中国文化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是什么?
  ・“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是否会因投放国际市场的诉求而受到威胁?
  ・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回应
  ・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历史经验
  ・展望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媒体及文化
  关于本次年会和中国传媒中心的其他咨询,请访、司中国传媒中心的主页http//chlnamediacentre.org/
  (来源:中华传媒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0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