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间艺人生存状态与艺人保护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雪原

  近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开展,说明中华民族在向现代化整体推进过程中,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基因保护系统工程的意义,一个民族保持自己文化品格属性上的独立,其重要性亦不在经济复兴之下。然而,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无典可依,无章可循,所以保护工作在操作层面上,还有许多地方显得凌乱、虚空、错位、脆弱,需要不断地在实践摸索中逐步规范、加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生物基因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亡就难以复活。就民间艺术而言,人在艺在,人走艺亡,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和消亡的基本规律,也是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必须牢牢扼住龙头。千头万绪,只有把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维护好民间艺人群体的稳定性并保证艺人存续数量的不断扩展,才是把传承保护工作真正做到了刀刃上。
  所谓保护民间艺人的含义,应该包含四个具体的层面:一是保护民间艺人自然的生命状态;二是保护其千百年来已经相沿成习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艺种存活的原生态土壤;三是保护其传艺授徒、展示艺种魅力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四是保护其艺种衍生出的相关文化产品和创作成果,使其沿着民众共有性的方向发展,并且具有社会延续性和传递性。由此可见,了解民间艺人们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更好地对民间艺人实施有效保护,是高层文化政策制定者和所有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试图以本埠几位顶尖级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为依据,做一些分析,以此透视如何更好地对民间艺人实施富有成效的保护方式及保护行为。
  一、艺人个案分析
  艺人个案之一:杨志柏,男,五峰蒿坪人,享年78岁,五峰长阳两县南曲界首屈一指的传承人,五峰县域之内仅有的两个职业民间艺人之一,一辈子主唱南曲,兼做郎中,老腔老板的《赶潘》段子太长,曲调温皮,很不好听,杨志柏在南曲演艺实践中对其进行多次装腔改编,最终把它定型为南曲宝库中最长也最赫赫有名的经典名段,这就是一直延续至今的新版《赶潘》。他一辈子行走于湖南湖北,流浪传艺,四海为家。年轻时长年漂泊在外,过年时都不肯回家看看,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他感觉到生命的火焰即将熄灭时,才返回家园,老死家中。由于一辈子闲散惯了,随处漂泊,从不管家,爱人对他极为光火,经常狠着心肠骂他是个要坠悬崖死的主儿。
  艺人个案之二:向正举,男,五峰湾潭人,享年71岁,还傩愿(唱傩戏)、柳子戏、皮影子戏、打溜子等当地民间艺种,门门都来,他嗓音条件并不好,是个左嗓子,擅长文武唱,具有天生的戏曲禀赋,能够以某一种他最为熟悉的戏种为主,略略加以变化就演绎出多个别的戏种。他见多识广,博闻强识,记忆力惊人。他熟悉各种传统戏目中的经典角色,好多古老的戏本残缺不全,对那些出现残缺的地方,他常常一口气就能够给补充完整,直叫行家里手们惊叹。他从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即使在如火如荼的大集体运动时都不肯弯腰下田去干农活,农忙时他就躲出去传艺,四方流浪,四海为家,后来主要停留在鹤峰走马一带传艺。农事闲歇下来时他就回家呆着。一辈子住着茅草屋,家里三块石头垒一个灶台,稍稍值钱的东西就是灶头的几个土钵土碗,有颜色的家当屋子里一样也没有。
  艺人个案之三:万祖玉,女,又名万戌姐,2002年病逝,享年73岁,五峰湾潭人,她是五峰山歌著名的“湾潭三姐”之一,她心记口传300多首富有典型土家地域特色的山歌,她传承的山歌,衬词俏皮,唱腔细腻,弯弯绕绕,韵味十足。在湾潭当地十里八乡,谁家有娶亲嫁女之类的喜事,就会用轿子抬了她去整夜整夜地为客人唱歌助兴。她无亲生儿女,丈夫死后守寡数十年。大部分时间在流浪中度过,晚景甚为凄凉。她虽有一个养女,但养女对她并不孝顺,养女先后有过三次不幸的婚姻,第三次婚姻招赘上门的女婿对岳母万戌姐态度非常粗暴,使得她在家里根本没法继续待下去。当地文化工作者前去找她采风时,她临时寄居在岗坪村她的一个朋友的女儿家里,那个朋友的女儿待她尚好。
  以上笔者只是对一方水土养育出的几位顶尖级艺人的生活状况据实描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事实上,就在我们全面铺展开民间艺种抢救保护工作、致力于对民间艺人加以传承性保护的同时,民间艺人群体仍然在以令人忧虑的速度走向消亡和锐减,这是一个必须正视和面对的基本事实。
  五峰总人口数为21万,普查登记在册的民间艺人计1400人,共有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60多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个:南曲、打溜子和蒿草锣鼓。
  从以上高尖民间艺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来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尚未被提到国家文化基因保护的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之前,杨志柏等艺人的生存处境是相当艰难困苦的。总结其生存状态的基本共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划分阶级成分的年代,这些顶尖级艺人的阶级成分普遍不好,最好的是中农、富裕中农,社会待遇处于较低或受压抑的状态,传艺不仅是他们打发寂寞时光、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方式,也是他们表达心底怨愤的一种曲折抗争手段。
  二是由于他们长期潜心钻研于某个民间艺种,这些艺种本身需要他们为之投入和付出毕生的智慧、精力和情趣,因而他们在生产劳动、生活安排和日常事务等方面就往往会显示出弱者的一面,体力劳动便是他们的弱项,在农村人民公社时期,他们生存能力比普通人还不如,日常处境非常糟糕。他们一辈子往往过得比普通人还要不幸,还要坎坷,还要辛酸。
  三是这些顶尖级民间艺人绝大部分往往都是科考考场之外的小秀才,是荒僻乡村孜孜不倦的读书人,是草野民间大智若愚的知识分子,他们被长期掩没在低矮的屋檐下,只能在民间艺种上闪射出他们独特的智慧光华。
  二、保护民间艺人的建议
  我们由此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热议得沸沸扬扬的当下,怎样才能够把关注和体恤的目光投向民间,实施保护重心由项目申报与审批向呵护民间艺人的转移,一头向下扎进泥土,把许多有关保护与传承的刚性政策根植于大地深处,寻求到真正行之有效的保护模式,确确实实把保护民间艺人的工作做得花开叶茂、根深本固?笔者试提出以下几种艺人保护模式仅供专家们参考:
  一是提高艺人社会地位。政府要努力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相应待遇,通过社会荣誉途径推动形成一个充分尊重民间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民间艺人痴情于某个民间艺种,往往出自于他们的个人喜好,也与他们独特的家庭渊源、村落文化环境和个体生活境遇等因素密切相关。民间艺种既可能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之一,也可能只是体现其生活情趣和个人爱好而已,与过日子和谋生计并无必然关系,他们一辈子沾上了某个濒临灭绝的艺种,就在客观上把这个艺种传承了下来。无论你关不关注他,重不重视他,他都会平静地走完生老病死的轮回。但是,只要整个社会和文化专门机构对他们给予一些重视和关怀,他们就会感受到被扶持和奖掖的温暖,焕发出巨大的传承热情,他们对在政治上受到关怀的需求往往比在经济上受到资助更急迫、更在乎、更满足。非遗保护部门负责考核申报,由当地政府集中为艺人授牌,授予他们诸如“优秀民间艺人”“优秀传承人”“骨干艺人”“功勋艺人”等荣誉称号,定期对他们的传承活动给予表彰,这对他们是一种肯定和尊重,更是一种政治上的鞭策和激励。非遗保护部门要主动联系一方骨干艺人,关心他们的传艺活动、生活状况和家庭困难,为他们的传承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方面的帮助,让他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当作是自己的艺种传承之家;功勋民间艺人辞世,非遗保护部门应当派人参与吊唁活动,以推动形成充分尊重民间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建立艺术传承专项津贴。政府要逐步建立起对优秀民间艺人的传承活动适当发放津贴的制度。民间艺种的生命延续就在于不断地传承,不断地扩展其传承人队伍,靠谁去完成这一传承接力棒的重任?只能依靠一代代薪火相传的民间艺人,他们是承先启后的火炬,是继往开来的犁耙。民间艺种资源属于全社会、全人类所共有,政府不可推卸地担负着将民间艺种基因延续下去的历史责任,对艺人的传承活动给予适当的津贴是十分必要的政府行为。一个艺人不把某个艺种据为己有,广泛地参与社会传承活动,才有资格享受由政府买单的这种津贴。当然,津贴发放标准和发放办法,应该具备一定的操作规范性,尤其是享受这种津贴不宜变成终身制,必须与传承实绩和传承效果的考核结果、考核等级挂起钩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考核定级工作,并及时向政府提供津贴发放依据。
  三是救助生活困难的艺人。政府要逐步建立起对优秀民间艺人实施帮扶救助的机制。由于民间生存土壤和生存环境的特殊性,民间艺人在自然状态下,难免会出现诸如向正举、万戌姐之类处境异常艰难的个例。这种生活处境,轻者会对艺人基本生存造成妨碍,伤害其传承艺种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压缩其传承艺种的时间和空间,重者会直接危及艺人生命,加快艺人的死亡速率,导致某个艺种消亡危机的加剧。因此,应当由政府出资,逐步建立起一个专门针对优秀民间艺人的帮扶救助机制,对老弱病残的艺人、对一定时期内出现人生危困和生活举步维艰的艺人,应当适时帮扶,实施救助,使得他们顺利应对难关,度过危局,尽快实现基本生活的正常化,从而帮助他们赢得更多时间和空间,用之于珍贵稀有民间艺种的传承活动。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民族实施大文化关怀应该具有的胸襟和气度,体现的也是一个民族维系文化循环相续的悲悯慈爱情结。
  四是为繁荣民间艺术搭建平台。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积极创设和提供多种展示平台,努力扶持民间艺人发挥特长、有所作为,让艺人们得心应手地展示民间艺术魅力,毫不保留地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回报社会,这是保护民间艺人最激进、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一方面,要搭建多种平台,让艺人们拥有更多展示个人才能和表演民间绝活的机会,这是艺人们获取传承动力的不竭源泉;另一方面,要为骨干艺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对外交流机会,文化的对外交流跟物质和经济项目的对外交流一样重要,在交流中艺人们才能不断找到自信自强的动力,不断提升自己对民间艺术的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和传承能力;同时,要帮助民间艺人提炼和精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作品,引导他们加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化、商业化过程,要利用包括旅游景点开发在内的众多文化参与机会,让民间艺人们在参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中寻找到文化与经济更多更好的结合点,使得他们能够利用自己在民间文化上的一技之长,通过一定项目的文化服务获取较为丰厚的劳动报酬,实现其人生价值,从而增强其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
  保护民间艺人的社会性工作,大幕才刚刚拉开,让中国民间艺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更自由、更舒展、更和谐,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理想,要真正圆满地实现这一目标,还任重道远。探究和关注艺人们的生存现状、传承空间、保护措施和激励办法,是保护民间艺种资源、保护民族文化基因的当务之急,如果不能把这件实事一抓到底落到实处,却大谈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工作来,那就免不了华而不实之嫌,免不了纸上谈兵之嫌。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4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