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灵活就业现状与满意度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喆

  【摘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形式灵活多样,就业主体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灵活就业选择的倾向性与实际就业特点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政府的优惠政策与大力扶持、劳动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制度与高校对灵活就业的支持等四类因素对大学生灵活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 灵活就业 劳动力市场 满意度
  
  问题的提出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来临,单纯依靠传统的常规型就业模式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灵活就业逐渐成为缓解大学生群体就业矛盾的一项重要选择。2006年左右,大学毕业生至少有5%~10%的比例转入到灵活就业领域。灵活就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岗位资源,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与高技能的职位,因为其工作时间与内容的自由性与灵活度,吸引很多大学毕业生尝试。
  由于以往灵活就业研究的就业主体多为下岗再就业职工或者进城的农民工群体,大学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研究较少。就业主体的差异性使得大学毕业生对于灵活就业选择的倾向性与实际就业特点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本文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为考察对象,以武汉市大学毕业生实证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已进入灵活就业领域工作的毕业生对于面临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收入、社会认可与支持等方面的感受与意见,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针对影响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考察影响他们对于灵活就业方式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概念界定与基本假设
  灵活就业的定义与基本形式。从ILO(国际劳工组织)最早提出的非正规部门就业开始,国内劳动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对灵活就业进行了界定,学者们也在ILO的基础上纷纷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本研究中的灵活就业是指区别于传统的常规就业模式的多种就业形式的总和,其在劳动时间、劳动方式、劳动所得的报酬与劳动场所等方面具有弹性灵活化的特性。将灵活就业的形式划分为: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季节性就业、兼职就业、派遣就业、自雇型就业、自由职业和远程就业。
  实证研究的指标体系。本文研究灵活就业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发展环境与就业满意度,也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模式的发展与变更过程,探讨大学生群体对于灵活就业方式的满意度评价受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依据研究内容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一共包含二级指标六个,三级指标22个。六个二级指标包括:就业认知情况、就业基本情况、职业发展情况、政府支持情况、企业支持情况、高校支持情况,六个指标的分量表Cronbach’s α数值都大于0.7,因而证明问卷具有高信度。
  大学生灵活就业的现状与特点
  研究从武汉市四所高校的2006届、2007届、2008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库中选取曾经选择灵活就业方式的学生与正在进行灵活就业工作的学生作为样本库,在这些样本中随机选取了800名大学生作为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回收问卷数量为746份,回收率为93.25%。有效问卷为703份,有效率为87.86%。其中样本的详细资料见表1。
  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具体形式与收入状况。研究采用Visual FoxPro6.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管理,对于灵活就业的具体形式选择以自雇型就业与自由职业为主。大学生对于灵活就业形式的选择反映他们从事的灵活就业的就业层次的不同。收入方面,选项人数最多的是工资平均月收入1500~2500元,有254人,呈现两端人数分布较少,中间较为集中的状态。
  大学生灵活就业的职业发展环境。依据每年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平均次数的标准,完全没有培训机会的占总人数的37.6%,接近四成,每年平均3次以上培训的人数为总人数的8.1%。不足一成。由此可见,灵活就业大学生接受到的培训机会非常不足。
  大学生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环境。劳动合同的签订方面,签订正规劳动合同的仅占12%,没有任何合同的占18%,签订短期合同的人数最多,占据45%。五项基本保险中,办理最多的保险类型为养老保险,占人数的27.45%,生育保险比例最少,占12.38%。
  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权益保护环境。就合法权益受损来看,在灵活就业工作过程中有遇到过不公平待遇的人数达到了574人,占总人数的81.65%。也就是说高达八成的灵活就业大学生群体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公平公正是每个就业者对于就业环境的基本的要求和期望,如果就业环境失去了公平性,那么身处其中的就业者会失去对于工作的热情。
  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满意度分析
  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总体满意度。作为新生代毕业生,他们追求工作多变化、时间自由。总体满意度调查中,大学生群体对于灵活就业方式较不满意的人数比例最高,为38.12%,有近63%的大学生有离职的倾向。
  影响满意度的因子分析。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因子碎石图,根据结果研究保留了13个因素作为影响满意度的自变量因素,并且根据问卷中反馈的数据对自变量进行赋值。
  研究将大学生对于灵活就业的满意度设为Y,针对自变量与因变量来进行Y与Xj(j=1,2,3,…,13)之间的相关度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计算13个自变量之间以及其与因变量Y的相关系数。将有效数据进行排序,得到相关系数表,如表2。
  其中,依据相关性的强弱排列,X12代表“获得政府就业优惠政策与大力扶持”,X13代表“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制度”,X6代表“劳动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X10代表“能够获取一列的社会保障”,X7代表“高校加强对灵活就业的支持”,X9代表“缺乏劳动合同的保障”,X11代表“政府对于灵活就业的倡导”。
  研究选择相关系数大于0.5的与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将大于0.5的七个自变量,与灵活就业大学生满意度的因变量,采用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如表3。
  由数据可以得到,虽然前面列举的七个变量对于大学生灵活就业满意度都存在一定影响,但是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它们的影响大小是不一样的。只有“获得政府就业优惠政策与大力扶持”、“劳动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和“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制度”与“高校加强对灵活就业的支持”四类因素对大学生灵活就业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讨论与启示
  现有的对于灵活就业的支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推动为主的社会支持模式,第二种是以市场推动为主的社会支持模式。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模式,行政色彩较为严重;而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模式,缺乏宏观发展方向的引导。依据上面的数据结论,要增加灵活就业满意度,需要加强三方面的社会支持。
  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所与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在促进就业的同时,要保证劳动力市场三种特性之间的平衡,即灵活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政府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保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与各项政策,为他们提供充分的社会保护。
  企业方面需要调整雇佣思维、改革用工制度,以增加大学生群体的灵活就业满意度。企业对于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支持,需要从传统的正式雇佣模式转为混合雇佣模式;与高校合作,构建实习制度,为大学生提供灵活就业的实践机会;企业专业资深人士将自己对于行业领域的了解与专业发展的认知,以讲座或者工作坊的形式与在校大学生分享。
  高校作为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一站,需要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的观念,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获取权威、专业的职业信息,搭建校企平台,推动大学生在校的实习与见习活动;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训练,尤其是软能力的训练;传输给大学生正确科学的职业规划的观念,并且接受他们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发展教育与指导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1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