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程贵林

  【摘要】基于职业倦怠相关理论,从河南省6所民办高校抽取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处于轻度职业倦怠水平,主要问题出现在成就感降低维度上;其中,不同年龄和职称的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显著,不同性别、学历的教师职业倦怠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河南民办高校 教师 职业倦怠 抽样调查 统计分析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职业枯竭”,由美国心理治疗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它的定义不一,在诸研究中,Maslach等人(1986)的静态定义较为通用,“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82.2%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压力大,近30%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职业病。本研究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采取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河南省民办高校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被试。从河南省不同地市的6所民办高校抽取200名教师进行调查,剔除无效问卷(漏答题目超过3个以上),最终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96.3%。其中男教师69人(38.1%),女教师112人(61.9%);年龄29岁以下101人(55.8%),30岁~39岁63人(34.8%),40岁~49岁9人(5%),50岁以上8人(4.4%);助教72人(43.4%),讲师79人(47.6%),副教授9人(5.4%),教授6人(3.6%);大专及以下10人(5.5%),本科79人(43.6%),硕士及在读91人(50.3%),博士及在读1人(0.6%)。
  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李永鑫编制的中式工作倦怠量表(CMBI)共分3个维度,分别为耗竭维度、人格解体维度、成就感降低维度,每个维度有5个项目。CMBI采用7级记分,由“1”到“7”代表程度由低到高,其中成就感降低维度反向计分,“1”为完全不符合,“7”为完全符合。
  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
  
  研究结果
  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分析。参照李永鑫等的研究临界值(耗竭分数≥25、人格解体分数≥11、成就感降低分数≥16),将从业人员的工作倦怠分为4个水平,分别为零倦怠(被试3个维度得分均低于临界值)、轻度倦怠(被试某一维度得分等于或高于临界值)、中度倦怠(被试2个维度得分等于或高于临界值)和高度倦怠(被试3个维度得分都等于或高于临界值)。得出结论: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处于轻微的职业倦怠水平,主要问题出现在成就感降低上。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在职业倦怠上的差异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民办高校男教师在人格解体方面比女教师严重,在耗竭和成就感降低维度上相对较轻,但总体而言,不同性别教师在职业倦怠方面差异不显著。
  不同年龄段教师职业倦怠的分析。由表2可知,不同年龄层教师在人格解体方面差异不显著,但是在耗竭和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其中,29岁以下和50岁以上、30岁~39岁和50岁以上教师在耗竭维度上差异非常显著;29岁以下和30岁~39岁、29岁以下和40岁~49岁教师在成就感降低方面差异显著;30岁~39岁和40岁~49岁教师在成就感降低方面差异非常显著。其中,年龄在29岁以下的教师在耗竭维度上得分最高,50岁以上的教师得分最低。在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方面,40岁~49岁的教师较其它年龄段的的教师更为严重。
  不同职称教师职业倦怠分析。由表3可知,不同职称的教师在耗竭和成就感降低方面差异显著,在人格解体方面差异不显著。助教和教授、讲师和教授之间在耗竭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其余差异均不显著,其中,助教在耗竭维度上得分最高,其次是讲师,再次是副教授,最后是教授。另外,在成就感降低方面,讲师和副教授之间差异显著,讲师和教授之间边缘显著(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中,教授得分最高,接着依次是副教授、助教、讲师。
  不同学历教师职业倦怠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学历的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但在耗竭方面,大专学历的教师更为严重,其它依次是本科、硕士及在读、博士及在读。在人格解体方面,博士及在读学历的教师最为严重。在成就感降低方面,大专学历的教师最为严重。
  
  讨 论
  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总之,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处于轻微的职业倦怠水平,主要问题出现在成就感降低维度上,具体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工作及绩效评价负面,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偏低,发展空间受限。这与访谈所得信息基本一致。对于普通高校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都是重头戏,但民办高校往往教学任务重,且不重科研,长期如此,教师就会觉得自己像是上课机器,对于上课没有什么期待,缺乏满足感与成就感。具体到科研上,问题更为突出,民办高校本身科研经费及条件不足,教师科研动力不足,科研上也难有突破。再者,民办高校教学岗位临时性强,教师很难将其纳入长远的职业规划之中,工作成就感较低,容易产生倦怠现象。
  不同年龄下的教师职业倦怠差异。对比不同年龄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差异发现,年龄在29岁以下的教师在耗竭维度上得分最高,接着依次是30岁~39岁,40岁~49岁,50岁以上。这个结果也符合民办高校实际,如民办高校29岁以下教师职称多为助教,学历多为本科(有些第一学历是专科,有些是留校生),大多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工作单调琐碎,加上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学生不好管理、辅导员地位不高等),容易产生情绪衰竭、知识耗竭等现象;而50岁以上教师,往往是其他单位退休教授、副教授或者是学校引进的人才,没有考核压力,工作压力也小,且常常只有少量教学任务或者没有教学任务,待遇较好,加之本身知识积累深厚,因此倦怠程度最低。在成就感降低维度上,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40岁~49岁、50岁以上、29岁以下、30岁~39岁。在民办高校,40岁~49岁教师一般在校工作时间长(据访谈了解,这些教师多伴随学校一路走来,有些甚至是本校毕业),一方面教学、科研、职称及家庭等压力重重,另一方面,民办高校高学历高职称等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也给他们带来较大冲击,加之长期以来向上发展空间较小,就更容易出现成就感较低的感觉。
  不同职称下的教师职业倦怠差异。对比发现,助教在耗竭维度上得分最高,其次是讲师,再次是副教授,最后是教授。据访谈了解,助教和讲师是民办高校教学主力军,上课多,科研实践及培训机会少,容易成为“上课机器”,自然也容易出现耗竭状况。在成就感降低方面,教授得分最高,接着依次是是副教授、助教、讲师。这也是民办高校特殊之处,比如很多教授在原单位有一定的名望和地位,退休后来到民办高校,环境落差大,主人翁意识不强,管理体制上也不太适应,学生素质不高等都会导致他们成就感较低。
  
  结 论
  统观问卷调查:首先,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处于轻微的职业倦怠水平之中,主要问题出现在成就感降低上;其次,不同年龄、职称的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显著;再者,不同性别、学历的教师职业倦怠差异不显著。(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心理咨询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1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