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牡丹亭》看明清女性私塾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瑾
摘要: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属于私学中基础教育部分。在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中,女性享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来自于私学。明清社会女性享受的最常见的就是富贵家庭聘请塾师到家做馆,对自家女子进行单独的私塾教育。从《牡丹亭》的闺塾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女性受到的私塾教育其过程有一定的模式,教育内容多是《四书》《五经》,其中以《诗经》为首选。
关键词:女性私塾教育《牡丹亭<闺塾>》明清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初读这本书时,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为美丽的杜丽娘与英俊书生柳梦梅之间婉转曲折灵异的爱情所感叹,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对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又精灵调皮的丫鬟春香印象深刻,大为赞赏,也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对青春版《牡丹亭》所所展示出的昆曲的美所折服,《牡丹亭》其作为我国四大名剧之一自然有其许多值得探讨的社会思想艺术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从《闺塾》篇探讨下明清女性的私塾教育。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属于私学中基础教育部分。私塾有塾师自己办的教馆,学馆,村校,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属于用庙宇、祠堂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塾等多种办学形式。明清时期的私塾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教馆”或“坐馆”;一种是“门馆”或“家塾”,即教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等公共场所,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学;一种是“村塾”或“族塾”,即一村一族择址建管,延师教授子弟,在村称“村塾”或“村学”,在族称“族塾”或“族学”。由于在古代,受“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严男女之大防”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不仅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而且受到诸多的限制,女性教育在古代主流教育领域内是边缘化甚至空缺化的。在这种情势下,对于中上层社会的女性来说,私塾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她们较为常见的受教育模式。尤其是同唐宋时期比较,明清时期的女子教育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就是女子就读私塾。
在上述三种私塾形式中,明清社会女性享受的最常见的就是富贵家庭聘请塾师到家做馆,对自家女子进行单独的文学启蒙教学,也就是当时俗称的“闺塾”。如《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享受的便是此。当然在接受闺塾教育前的女子是要有一定的教育基础的,一般之前都接受过父母的启蒙教育,后来的闺塾可以算是父母教育的补充或延伸。杜丽娘亦是如此,原本接受过父母亲的启蒙教育,“男、女《四书》,他都成诵了”,二杜宝之所以请“饱学”的塾师上门为她授教,不过是为了更深入地为她讲些“经旨”(第五出《延师》)
在私塾中任教的的有男教师,也有女教师。当然,进入闺阁教学,自然以女塾师更为合适。明末冯小青的母亲就是一位到富裕家庭任教的女塾师。佚名《小青转》中写道:“母本女塾师,随就学,所游多名闺,遂得精涉诸技,妙解声律。”《牡丹亭》中杜宝娘夫妇商议为女儿情塾师,杜母就说:“既然如此,要个女先生讲解才好。”这恐怕更符合官宦家庭的礼仪。只因为杜家住在官衙里,杜宝才坚持:“后堂公所,请先生是黉门腐儒。”(第三出《训女》)。所以他父亲请男南安府学老陈最良做她的私塾教师。陈最良年近六旬,曾经做过多年的私塾教师,后来失业在家:“兼且两年失馆,衣食单薄”(第四出《腐叹》)。他在教学方面,还是有些经验积累的。《牡丹亭》第七出《闺塾》对陈最良教课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下面我们分析《闺塾》出所显示出的明清女性的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结果等。
一开场,陈最良自言:我陈最良,杜衙设帐,杜小姐家传《毛诗》。极承老妇人管待,今日早膳已过,我且把毛注潜玩一遍。(念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者,好也。逑者,逑也。
接下来作者就像我们呈现出了整个做官教学的具体过程:学生杜丽娘先跟塾师道万福,接着塾师询问学生对新课的温习情况,然后开始为学生讲解课文。在讲解过程中,涉及新的内容时,在精灵古怪的丫鬟春香的诱导下,陈最良还采用了模拟“雎鸠”叫声的方法,让女学生杜丽娘对“雎鸠”这种鸟有具体而形象的认识。讲完课以后,还要“模字”――即练习书法。到此,由始到终不仅呈现了女性接受教育的具体而详细的过程,还展示出女性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从作品中,我们看出,杜丽娘接受的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其中以《诗经》为首选。
为什么要选《诗经》作为其读本呢?在第五出《延师》交代了杜宝在五经中独选《诗经》为女性教育读本的原因:
男、女《四书》,她都成诵了,则看些经旨罢。《易经》以道阴阳,义理深奥。《书》以道政事,与妇女没相干。《春秋》《礼记》,又是狐经。则《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且是学生家传,习《诗经》罢。其余书史尽有,则可惜他是个女儿。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杜丽娘的父亲杜宝认为《诗经》的内容最适合女子教育。杜宝他是位封建官僚家长,重男轻女,一直为未能育子而遗憾。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他认为女儿的教育方式应该与儿子有异。《诗经》之所以成为首选,主要原因是其内容讲述了“后妃之德”,而且每句四字,顺口易学。这体现了杜宝考虑教材是否适合于女性的两方面原因,一是考虑其是否易学,二是考虑其是否宣讲妇德。二者之间优先考虑妇德,也是古往今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重要体现。
临近尾声之时,我们不妨进一步考虑下,在古代,或者说在明清,女性只能借助于私塾教育这一平台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国家最高级的教育管理兼培养机构国子监,州、县以下的府学、州学、县学、社学、义学等都对女性“关门大吉”。但是,又有多少家庭有足够的经济基础给女儿聘请私塾老师,有多少的家庭能够让女儿有足够的时间去接受私塾教育。所以,一般来说,有机会接受私塾教育的女性,多属于中上层社会的家庭,杜丽娘有幸出生在这样子的一个家庭里。但是,在明清,有多少女性能像杜丽娘一样有幸能够接受私塾教育呢?答案肯定是让我们摇头叹息的。所以,生活在新时期的女性或许都应该感到幸福幸运,不仅能够享受与男子同等条件的教育权利,在社会地位、工薪待遇等方面也逐渐与男子持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