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注重发挥 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金祥

  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和人文的双重属性,既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衍生丰赡的精神营养;既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又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能提升国家和地区的凝聚力、创新力,极大地增强其软实力,又能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其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文化产业特有的经济属性和人文价值,决定了只有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由政府提供支持服务和进行把关定向,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之所以执世界文化产业之牛耳,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在发挥市场导向功能的同时,高度重视政府在政策法规制定、文化市场监管、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也是在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作用的基础上,注重释放政府的保障功能。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具有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就是运用规划、财政、金融、价格等行政手段对文化产业实行宏观调控。在规划方面,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考量,制定并实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确保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同时,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在优化经济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时突出考虑,在确定发展项目时优先安排,逐步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财政方面,各级政府应立足本地实际,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政策和条件的文化企业实行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逐年增加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制定税率返还政策并用法规固定起来,保证文化产业投入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在金融方面,随着我国文化领域的逐步对外开放,国外资金将大举进入,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这就要求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倾斜力度,通过调整资金流向和利用利率杠杆,对符合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项目和产品给予信贷支持;同时,鼓励兴办股份制公司,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产业投资来源多元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放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是将居民潜在文化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是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积聚型产业,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只有造就一支“高精尖”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为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原创能力、打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提供组织保证。这就需要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培养精通技术业务、善于经营管理、敢于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并以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要创新文化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等于发达的文化产业。只有通过高科技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价值,才能改变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弱势地位。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注重艺术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大文化制作、包装、传播等环节的科技含量,不断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期待。
  
  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市场经济有效地推动了各种文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成为文化产业的启动引擎和发育母体。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首先应提高关于市场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实行文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通过市场化配置,可以使文化产业获得发展所需的各类文化资源,从而降低文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市场化配置,可以使文化资源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的文化生产部门和产品集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实行文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也是提升文化产业效能的基本途径。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文化生产要素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交换规律进行组合,可以提升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速度和最优选择的比例,极大地提高文化生产效能。实行文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还是适应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西方国家的大型跨国文化企业运用国内文化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的成功模式,构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资源配置网络,加快对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优势资源,以掌控和调动世界范围内能够为其文化生产所用的资源,形成由他们主导的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在保护和开发好本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用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占据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
  理论和实践表明,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运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促进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确保一切创造财富的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使用。市场机制带来的经济繁荣,有效地促进了大众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文化素质的提升,这将推动形成一个空前庞大的观众、听众和读者群。我国文化市场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发文化市场,将应该纳入市场的精神产品尽快转入市场,尽快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并在不同地区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区域市场和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为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的导向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速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除需要政府扶植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外,所有文化单位都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努力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市场主体;要以资本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主业突出、综合竞争能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二是建立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依托、贯通全国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在更大范围内发挥需求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性作用;发展和完善资金、技术、人才、产权、信息、广告、展览、咨询、版权等各类文化要素市场,发展文化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担保拍卖等服务机构,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培育消费市场,通过及时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心理,准确把握文化消费需求的热点,开发和生产市场需要的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通过宣传引导消费者,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导向。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
  (责编/彭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3852.htm